齊亮平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廣大小學教育實踐者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更加注重運用科學社團活動來對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為此,身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實際需要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要結合學生的特征,為學生組織適宜的社團,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進行親自實踐操作,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科學社團活動;動手操作能力;機器人社團;模型社團;實驗社團
以往,小學教育實踐者總是不顧學生的意愿,單純講述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卻很少為學生組織一些社團,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這樣的教學方式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嚴重阻礙了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取得極大的進步,十分不符合新課標理念的要求。為此,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學生組織繽紛多彩的社團,讓學生能夠在社團活動中鍛煉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能夠為學生今后良好的成長和成才埋下伏筆。下面,我將對通過科學社團活動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實踐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運用機器人社團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當今,社會發展比較快速,機器人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許多小學生也對機器人比較感興趣,喜歡參與到一些機器人大賽中。廣大小學教育實踐者需要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組織機器人社團,讓學生在機器人社團中進行操作與實踐,更加了解機器人,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向機器人社團的學生進行了以下表述:同學們,學校將要組織一場運用機器人吸球的大賽,你們想要參加嗎?在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回答后,我為學生布置了對自己的機器人進行改造的任務。學生將吸球的炮筒進行了改裝,嘗試了長短、粗細各不相同的吸球炮筒的效果,經過多次嘗試,最終完成了機器人改裝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許多次失敗,也想過放棄,但是,社團成員相互鼓勵,加油,最終克服了困難,養成了不怕失敗,勇于戰勝困難的良好品質。總之,運用機器人社團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操作技能,促進了學生各項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運用模型社團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許多學生對飛機模型、汽車模型等情有獨鐘,在課余時間,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組裝模型,享受成功的幸福感。廣大小學教育實踐者需要結合學生喜歡模型的特性,運用模型社團來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促進學生更好地向前進步。
有一次,我為模型社團的學生出示了各種飛機、汽車、輪船等模型的圖片以及制作這些模型的材料,并對學生說道:同學們,你們喜歡哪一個模型呢?老師這里有制作模型的材料,你們能夠按照說明書的指導,自己組裝出自己喜歡的模型嗎?學生成立了興趣小組,如飛機模型小組、輪船模型小組等等,并合作制作了對應的模型。在制作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了合理的分工,有條理地進行了模型的制作,并糾正了彼此制作出錯的地方,很好地進行了合作學習。在完成模型的制作后,小組學生還嘗試了不依靠說明書,自己獨立制作模型,進一步訓練了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總之,指導學生親自組裝模型,助力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良好提高,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成效。
運用實驗社團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實驗是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常用的一種方式,它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構建知識,體驗到做學習主人的美好滋味,不斷加深學生的學習感悟。為此,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為學生組織實驗社團,讓學生主動進行實驗操作,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素養。
有一次,我向實驗社團的學生提出了以下疑問:為什么水往高處走呢?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我的疑問呢?學生表示可以運用實驗解決問題。然后,學生查閱了探究水往高處走的秘密的實驗資料,根據相關資料,準備了實驗材料,包括毛巾、紅墨水、紙片、水槽、粗細不同的實心和空心的玻璃管,并在我的指導下,獨立設計了實驗方案,增強了自身的實驗技能。接著,學生按照實驗步驟,親自進行了實驗操作,并做到了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養成了良好的實驗習慣。之后,學生總結了實驗的結論,并合作探討了毛細現象,很好地解決了水往高處走的問題。最后,學生之間就彼此的實驗過程進行了交流,幫助彼此進行了釋疑解惑,并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對相關知識有了一個透徹理解。總之,運用實驗社團活動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快速消化了所學到的知識,促進了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樹立。
總而言之,廣大小學教育實踐者需要明確科學社團活動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中所發揮的重要功能價值,并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為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社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在社團中進行實踐探索,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豐徐俊. 小學社團活動對小學生一般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以HC小學為例[D]. 浙江師范大學,2016.
[2]霍金漢. 模型科技社團建設對提高中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實踐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000(025):P.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