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倩 施文瑤
摘要:當下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基礎教育領域最引人注目的現狀之一就是外地生群體涌入。外地生所面臨的學習生活的挑戰更易使其陷入心理危機中。面對這一現狀,應當在德育實踐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基于外地生的真實需求、真實學情,著力激發外地生潛在的正能量,最終方能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外地生,生活德育,積極心理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學校外地生源增多已經是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常見現象,特別是企業扎推的鄉鎮、城郊地區,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外地生人數已經占到學校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而外地生往往因為背井離鄉、家境貧寒、缺乏關愛與管教等現實問題而陷入心理危機中。因此,我們應當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積極地挖掘外地生潛在的正能量,發揚其優勢與個性,使其保持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增強其心理素質,使之能夠應對新環境中的更多的挑戰與磨練。
一、塑立自信人格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外地生因其特殊的客觀條件,導致其內心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失去自信。所以,塑立外地生的自信人格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首當其沖。
“搭建舞臺”,讓孩子們各顯其能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外地生由于父母工作時間長,難免要承擔家務,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有一些生活小本領。抓住這一點,可以在平時的班級活動中為孩子們搭建展示本領的舞臺。
比如:在每月一次的大掃除活動中,外地生小婷同學就會作為老師指定的“教官”,手把手地教其他孩子怎樣“干家務”;在跳蚤市場上,家里開水果店的小馬被同學們推選為“銷售總監”,訓練并指揮同學們有模有樣地叫賣商品;在學校舉辦的美食節活動中,小曾和小龍同學戴上廚師帽,在同學們的簇擁下講解自己每一道菜的制作方法……一次次的才能展示,讓許多原先默默無聞的外地生們成為了班級里甚至學校里的“偶像”,無形中也漸漸改變了孩子們唯成績論“英雄”的觀念。
這樣的舉措,不僅增強了外地生的自信心,同時也引導著班級中每一位孩子追求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增強家鄉文化自豪感
外地家庭也因為語言、經濟條件、生活習慣等原因,很難融入到當地文化環境中去。一些本地人頗不友善的“另眼相看”,往往讓外地生本就敏感的心靈更加容易陷入對自己、對父母、對家鄉的自卑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應當特別注重讓孩子們發掘和感受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品味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
尋找最美家鄉話
在普及普通話的過程中,一些鄉音很濃的外地生容易遭到特殊對待,容易因此而失去自信,甚至學業失敗,最終陷入不愿意與人溝通的心理危機中。在我們的調查中,就有兩個這樣的例子:小蔣和小茍鄉音非常重,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很難糾正他們的語音錯誤。低年級的時候,兩個孩子上課很積極,很喜歡舉手回答問題,但是到了中年級就漸漸地不愿意舉手了,下課了也坐在座位上不愿意與同學們說話,只因為害怕同學們笑話他們的家鄉口音。
對待方言,我們要辯證看待。方言,傳遞著家鄉文化的基因。我們要在平時的活動中創新一些方言活動,讓學生感受方言的趣味與文化底蘊,讓少數鄉音濃的孩子能夠正確積極地對待自己學習普通話的困難,得信心者必勝。
比如,來自湖南湘潭的中隊長小毛,通過老師的指導,能夠在班隊活動中慷慨激昂地用湖南話誦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來自深圳的小曹同學,在一年一度的兒童節慶祝活動中動情地演唱一首粵語歌曲《光輝歲月》;來自貴州的兄妹小龍和小蘭,用貴州話給大家表演了貴州方言節目《開心幫》中的精彩片段……
這些創新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不再為鄉音難改而感到丟人,而且讓他們明白了在努力學習普通話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體味家鄉方言中的美麗。
三、培養自主管理能力
外地生所面臨的家庭問題更甚于本地生,集中表現為父母管教的缺失和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后,以致外地生更容易養成不良習慣、陷入心理危機。因此,外地生的家庭現狀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自組織理論要求既要激勵競爭,形成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網絡,也要提倡合作,形成與競爭相抗衡的必要的張力。因此,我們建設小組的思路是:通過制度制定、細化分工等措施,將班級中原有的松散的組織形式改建成嚴謹而富有競爭力、合作力的小組。比如,負責教室內衛生工作的同學和負責包干區衛生工作的同學分別集結成小組,各自自己制定工作紀律和工作標準,自我檢查,自我監督,班級定期讓兩個小組互查工作;每大組各有一名負責管理本組圖書借閱的同學,他們四人組成一個小組,規范圖書借閱程序,督促學生課外閱讀,整理班級讀書情況報告給老師參考;……不僅是在班級日常管理中,而且在班級活動的組織中也充分落實了學生的自主合作。在班級逐步走向學生自主管理的過程中,外地生的獨立性賦予了他們更強的組織能力,往往能成為小組中的中堅力量。
小組合作中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增強了外地生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面臨誘惑時有更強的自我約束能力,面臨挑戰時有更堅定的信念。
在班級管理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立足于外地生生活實際,正確面對外地生的心理危機,不僅能有效干預危機,而且能夠激發外地生的正能量,促進外地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翠瑩·為孩子點亮一盞心燈——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班級管理創新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
[2]于永正.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陶行知.中國教育的覺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