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達
【摘要】:吉他是一件具有悠久歷史的彈撥類樂器,音色優美、造型美觀、節奏性強、演奏形式多樣,有很強的藝術性和音樂性,而且極富時尚性,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它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樂器之一。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迫使音樂老師們不得不改變傳統的音樂課教學模式,從課堂氣氛及教學效果上將音樂課的教學提上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本文將以《Do Re Mi》一課為例,從吉他是激發興趣的“高手”、 老師教學輔助的“幫手”、 觸動情感的“妙手”、和聲感培養的“好手”四方面來闡述吉他在小學音樂課上的優勢。
【關鍵詞】:吉他 ? 音樂課 ? 多面手
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微視屏,一位小學音樂老師在音樂課上拿著一把吉他,與學生合作演唱《我相信》,雖然學生的歌聲并不那么悅耳,甚至有點粗糙,但學生的縱情歌唱和真情流露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在提高音樂素養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反觀當下的音樂教學課堂模式,以歌唱教學為例,一課一歌,一張光盤、一架鋼琴、一本書貫穿整節課,單一的教學模式,漫無目的、機械式地反復演唱,輕描淡寫的課堂評價,最終造成了下列現狀:
1.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心態倦怠。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已經能夠對音樂產生本能的反射,就已經反應出孩子對音樂的喜愛。但部分老師枯燥乏味的教學手段,機械式地教學模式,久而久之漸漸地造成了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的現狀。
2.目標定位淺層,音樂技能停滯。歌唱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唱會歌”是最簡單、最基礎的目標,通過反復聆聽、跟唱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唱,根本不需要老師。后面兩個目標“唱好歌”、“會唱歌”是需要老師進行點撥和方法指導才能獲得的,而老師礙于只能在鋼琴面前活動,無法準確的捕捉和發現學生的問題進行精準的指導,導致了跑調、喊唱、無唱歌狀態的學生比比皆是,老師放任自流,只停留在淺層的教學目標。
3.講解式教學,難獲情感共鳴。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每一首曲子都是作曲家情感輸出的方式。歌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對歌曲進行講解分析力爭讓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努力地用語言“再開心點”、“聲音再跳躍一點”激發學生表現音樂。配合的學生會努力的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但一定不是發自內心的,不配合的學生依舊是毫無情感的演唱,歸于學生無法獲得情感共鳴感,無法真正體會到作曲家的用情、用意。
回顧音樂教學改革之路,從最初的“雙基”先導,到之后的“三維目標”建立,再到如今的核心素養深入,音樂教育促使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參與音樂實踐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很多中小學音樂教師都嘗試著轉變教學課堂模式、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在近年的音樂教學之路上,本人也是不斷摸索,不斷探究,嘗試著把吉他作為主要教學工具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現以《Do Re Mi》一課為例闡述吉他在小學音樂課上的諸多優勢。
一、吉他是激發興趣的“高手”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產生興趣,一切都將變得簡單。平日里教師的苦口婆心,諄諄教導,學生已經麻木不仁,充其量也就是左耳進、右耳出,理論知識對于他們更是無異于天方夜譚,這樣的結果便是學生們昏昏欲睡,毫無學習熱情可言。然而擁有吉他做為老師的輔助用具之后,其獨特的音樂魅力,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首先,從視覺效果上,讓學生產生了一種審美好奇,平常的音樂課通常都是一架鋼琴至始至終,學生已經審美疲勞了,偶爾穿插一些打擊樂器活躍一下課堂氣氛,但對學生來說吸引力并不大,而吉他的出現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次,從聽覺效果上,吉他音色優雅、清脆,表現力豐富,不同的演奏技法可以彈奏出不同的音響效果,具備鋼琴的富麗堂皇和小提琴的優雅婉轉,所以可以刺激學生的聽覺感知。如本人執教《do re mi》的時候,當我一拿出吉他,學生們一個個都喜形于色,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我手中的這把吉他上,甚至有些學生驚嘆到:“哇!吉他!”當我問到:“誰想來彈一彈吉他”時,一個個都躍躍欲試,因此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就被激發了,且無需任何的言語刺激。
二、吉他是教學輔助的“幫手”
從樂器本身來看,吉他和鋼琴同屬于和聲樂器,它們既能演奏獨奏曲目,同時也能為聲樂或器樂伴奏。但鋼琴相對來說體積龐大,移動不變,它只能固定在教室的某一位置,老師也只能在鋼琴邊上進行彈奏,如此一來老師無法時刻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演唱、音色、音準等。較鋼琴而言,吉他具有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外形特點,老師能夠帶著吉他隨意走動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因而老師能隨時關注到學生在演唱時出現的問題。如本人在執教《do re mi》時,指導學生演唱1234567i八個音符以及變化音這個環節,我一邊拿著吉他彈奏出每一個音,一邊可以清楚的看見每一個學生的演唱,清晰的近距離聽見每一個學生的聲音,因此我可隨時調整學生的坐姿、發聲位置,尤其是發現音準問題時,我可以立即在吉他上彈奏出這個音,隨時進行調整,再也不用跑到鋼琴上進行校準。同時吉他讓音樂課的場地不受限制,電影《音樂之聲》中的瑪利亞正是帶著一把吉他在草坪上、馬車上、城墻上教孩子們學會了唱歌,而且孩子們的歌聲是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只要一把吉他,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們在任何地方教學,且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
三、吉他是觸動情感的“妙手”
音樂是飽含情感的藝術, 每一首歌曲,或者每一首樂曲,他們都是作者為情感表達而作的,有的熱情奔放,有的優美抒情、有的歡快跳躍、有的悲慘傷感,都包含著詞曲作者的心聲和寄托,唱歌仿佛是與詞曲作者的對話,歌者只有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理解歌曲內涵。但歌曲的情感可能需要生活的閱歷、音樂素養的積累和一定的音樂能力才能產生情感共鳴,那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理解和體會歌曲的情感呢?有的老師可能會通過歌詞的解析、歌曲的創作背景介紹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音樂本身的體驗,而音樂本身又非常復雜, 由旋律、節奏、調試、色彩等諸多要素組成,那么最直接的方式還是老師的彈奏和范唱。吉他的伴奏型豐富多彩,伴奏型奏法有:分解和弦型、持續和弦型和掃擊和弦型三類,每類的效果、表情、風格是不同的。分解和弦型則優雅、抒情,種類無計其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持續和弦型則雄渾熱情,掃擊和弦型則激奮、奔放,更具有舞蹈性。《do re mi》這首歌曲在旋律上運用了模進等手法和靈活的句幅變化,顯得既簡單清新,又豐富多彩,郎朗上口,饒具兒童情趣,因此我選用了一種輕快、跳躍的擊掃和弦型伴奏,當我的吉他聲一起,同學們的頭已經不自覺地跟著點起來了,我的歌聲一加入,再加上身體輕松、自在的狀態,學生都情不自禁的擺動起身體,完全沉靜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在歌曲的最后呈現中,我沒有過多闡述性的言語,也沒有指令性的言語,我只是說:“音樂就是那樣美妙,在音樂的世界當中,人就是自由自在,你就像翱翔在音樂之中的精靈,你的每一個動作都可以釋放出你對音樂的熱愛,對音樂的那種由衷的喜愛和享受,美好的感覺傳遞出來給老師,我們一起來分享好嗎?” 于是同學們就像一個個小明星,跟著我的吉他擺動著身體,自由自在的在音樂中遨游。
四、吉他是和聲感培養的“好手”
合唱教學是我們寧波市這幾年力推的音樂課堂教學研究項目,省特級教師黃老師在2010年就提出:“每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小的合唱隊”、“每節歌唱課就必須是合唱教學課”的教學理念。眾所周知,合唱一直是音樂教學中最難解決的一個疑難問題,每一節的歌唱課都從發聲、音準,音程練習入手,似乎都只為了學會一首合唱歌曲而努力,可是每節課之間的內容和能力又是割裂的,所以學生永遠無法形成良好的合唱能力。因此我們要打破以學會一首歌曲為目標的傳統方式,而是以培養學生的“和聲感”為合唱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從“聽”、“唱”、“即興”三個層面入手,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使學生的合唱能力有效的形成。音樂家貝多芬曾說:“一把吉他,就是—個小小的交響樂團”,吉他是和聲樂器,能演奏多聲部音樂,能較完善地演奏各種和弦,諸如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變化和弦的原位、轉位都可以在吉他各把位上彈出。通過三根低音弦和三根高音弦與九個音柱的巧妙組合可以產生變化多端的和弦指法,約有九千多種和弦,在吉他上能彈出的和弦音響效果可謂是千變萬化。我為《do re mi》編配了C、F、G、E等和弦,通過分析和聽辨這幾個和弦初步讓學生了解這幾個和弦的特點和音效,再讓學生唱一唱每個和弦的根音,為之后得合唱教學打下了基礎。但對于一些音樂基礎差的班級和長期沒有和聲訓練的學生來說,讓學生直接用耳朵聽辨出每個和弦難度比較大,吉他可以給學生視覺上的提示,因為每個和弦在吉他上的把位和指法都不一樣,所以我在轉變和弦的時候不僅有聽覺的變化,而且還有視覺的變化,有助于學生和聲感的培養。
總之,吉他作為一種和聲性彈撥樂器,在音樂教學方面呈現出獨特的優勢,將有著其他樂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可行性顯著,可以為本已絢麗繽紛的音樂教學增添一抹更絢麗的色彩,成為教師不可多得的教學“多面手”。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 2012.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文 ? 《論吉他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的運用》 ?《大舞臺》2012(6):192-193
[3]. 劉思 ? 《淺析小學音樂課堂開展吉它教學的可行性》 ?《啟迪·教育教學》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