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憲
摘要:文化品牌是對價值理念、文化觀念、生活態度、時尚品味以及情感訴求的重要體現,可以顯著提升產業經濟發展競爭力。本文分析了品牌的內涵,論述了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經濟學的機理,最后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文化品牌;產業經濟;促進
文化品牌中蘊含了豐富的價值和情感內涵,是對價值理念、文化觀念、生活態度、時尚品味以及情感訴求的重要體現。人們在對文化品牌進行消費過程中,會從文化品牌中尋求到心靈寄托和精神慰藉,會逐漸對文化品牌形成價值認同和情感依賴,這會促使人們對文化品牌的消費呈現出明顯的持續性。因此文化品牌可以有效吸引人們的關注,并將其轉變為自身發展的動力,這種動力會為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持[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品牌內涵更加豐富,一些傳統的老品牌和老字號也在新時代背景下擁有了更為深刻的意義,這對于社會文化的傳播以及產業經濟的發展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品牌內涵分析
所謂品牌主要是指商品的牌子,用于區別商品不同的提供商。隨著商品類型越來越豐富,不同商品之間的物質屬性差異不斷縮小,在這種情況下品牌便可以對各種類似商品進行有效區分,成為消費者與特定商品之間的紐帶,對消費者的購買傾向產生影響。比如消費者在購買涼茶時,往往不會說來瓶涼茶,而是說來瓶王老吉或者加多寶,同時在買牛奶等其他商品時,消費者也會在商品前面加上特定的品牌。因此品牌已經成為商家提升企業產品知名度,快速占領市場的有效措施。良好的品牌有助于企業能夠快速打開市場,提升市場份額。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品牌在商品銷售中的作用更加顯著,通過打造專屬品牌有助于商家快速固定目標客戶群體,提升客戶對于商品的依賴性。因此一個好的品牌可以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目前品牌已經不僅僅局限為一個符合,而是逐漸形成了一個品牌文化。比如海爾、海信等品牌不僅象征了海爾公司和海信公司發展,同樣見證了青島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2.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經濟學分析
2.1 品牌理論分析
基于經濟學原理,可以將品牌理解為與目標客戶之間形成利益均衡,并顯著降低客戶選擇成本的一種排他性符號。品牌提升了消費者對于商品的依賴,促使消費者在長時間范圍內始終選擇特定商品。良好的品牌能夠建立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層次聯系,消費者通過該品牌的產品可以體現自身的價值以及生活追求,因此良好的品牌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和社會知名度。文化品牌作為消費者和商品之間聯系的紐帶,將兩者緊密捆綁在一起,形成價值共同體,促使消費者主動購買并忠誠于品牌,即便價格明顯高于同類商品也愿意購買[2]。同時良好的品牌還能夠提升消費者的身份和地位,為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利益。
品牌的存在可以促使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產生認知傾向性,有效縮短消費者購物的時間成本和精力。經濟學家錢穎研究表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學科,也就是說經濟學研究的重點應該集中在人類在經濟活動的選擇和決策行為。在人們收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隨著同質化產品數量越來越多,人們主要是通過品牌在各種商品中進行個性化選擇。有研究表明,品牌除了能夠傳達關于產品的特定信息外,還能夠體現人們的心理慰藉和情感訴求,反映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態度以及生活方式等。品牌通過自身豐富的內涵給消費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消費者產品商品選擇傾向,隨著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便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
2.2 文化品牌
品牌主要是通過以及圖形來體現其豐富的內涵,任何品牌從誕生到發展均離不開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其歸根結底都具有明顯的文化屬性。相比商品品牌,文化品牌除了簡單的描述產品信息外,更多的融入了社會文化以及歷史元素,能夠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沖擊和震撼。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很多國際上的知名品牌開始進入我國市場,與我國傳統品牌進行競爭。在發展初期,國際品牌憑借自身產品的質量以及先進的營銷理念在我國不斷提升市場份額,獲得了高額利潤。但是隨著我國品牌的不斷發展,國際品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際品牌發現相比我國本土品牌缺乏特定的歷史文化因素,競爭優勢不斷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品牌立刻轉變發展理念,打造符合我國市場的文化品牌,比如肯德基為了更好的獲得消費者認可,提出了打造中國人健康早餐的口號;麥當勞則直接推出了麥當勞油條和豆漿等商品,來提升消費者對于麥當勞的認可程度。本文將一個產業的發展總結為三個階段:一是賣產品階段,二是賣概念階段,三是賣情感階段。產品和概念均為商品的外在屬性,在生產過程中容易被模仿;情感則屬于商品的內在屬性,是通過歷史文化與消費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引導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因此具有不可復制性。當一個品牌發展到賣情感階段,那么該品牌便正式開始了文化品牌的發展歷程,一個品牌也只有樹立起文化品牌,才能夠逐漸成長為長盛不衰的優勢品牌,才能夠有效帶動產業的發展。
目前社會經濟已經從過去的商品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經濟,并且正在向品牌經營階段過渡,品牌經營也逐漸滲透到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社會文化基于商品視角具有商品屬性和非商品屬性,其本質為社會公共資源,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可以售賣的商品。社會文化在轉變為商品后,便可以經過經營轉變為文化產業。將社會文化品牌化之后,人們會逐漸將其帶入具體的榮譽感和體驗感,形成對品牌的認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該品牌,便形成了一個產業。以廣西劉三姐為例進行分析,她是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具有勇敢、善良、美麗等多種優秀品質。通過《劉三姐》、《印象劉三姐》等作用的演繹,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并且逐漸從廣西走向全國。在該過程中劉三姐也逐漸成為一個文化品牌,有效促進了產業而經濟的發展。
3.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3.1 有助于整合文化資源和培育文化產業
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是文化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礎。我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文化資源豐富璀璨,但是我國文化資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向市場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因此一些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培育,沒有充分體現其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同時還有部分文化資源已經開始逐漸形成文化產品,但是整體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系統化和產業化,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較弱。因此,在產業經濟發展中應該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并對其進行針對性文化培育,像前文中的“劉三姐”那樣,從一個人物形象塑造成一個文化品牌,從一個地區文化品牌逐漸推廣成為全國文化品牌,并由此帶動一系列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經濟效益。
3.2 有助于規范文化市場和引導文化消費
文化形象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其在當地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和感染力,其在多年的發展中與當地群眾的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和豐富自身的內涵,逐漸形成了當前的文化品牌。比如中華泰山、青島啤酒等文化品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座城市,也是齊魯大地歷史民俗文化思想的凝結,這些品牌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氣息已經超越了其外在表現,直接影響到齊魯大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在產業經濟發展中通過文化品牌的塑造,可以對文化市場的各種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將各種文化思想在區域范圍內形成統一,然后以這些品牌為發展路徑,來引導消費者進行傾向性消費,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3.3 有助于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
在產業經濟發展中如果以某文化品牌為核心進行塑造,那么必然會形成品牌效應,該產業經濟相關的房地產、企業等也會因為該文化品牌而受到投資者的關注。隨著文化品牌的影響越來越大,將會形成以品牌為核心的產業經濟規模化發展。特別是對于優勢文化品牌來說,其會基于自身強大的吸引力將其他一些優秀品牌聯合起來,實現不同品牌之間的強強聯合和互利共贏。比如青島啤酒與美國職業籃球聯賽進行聯合,可以有效超越各自單一的品牌,形成催化作用,產生更為強大的品牌效應。同時一些文化品牌以城市作為中心,比如泉城濟南以及中華泰山等,這種品牌不僅有助于品牌主角提升產業經濟效益,同時對于該地區配套的相關餐飲、旅游以及酒店等也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化品牌對于產業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產業經濟發展中應該提升對文化品牌的重視程度,積極挖掘社會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文化品牌,并賦予文化品牌新時代歷史含義,為產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高雅. 談文化品牌對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J]. 中國市場,2015(23):110-112.
[2]曾銀燕. 特色小鎮“生態文化”品牌建設路徑研究——以廣州市從化區為例[J]. 經濟界,2019(03):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