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芳
摘要:融資擔保業為扶持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融資,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疫情和后疫情時期,幫助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渡過難關,共同抗擊疫情帶來的影響。融資擔保業的蓬勃健康發展,是一個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如何讓融資擔保業持續可發展,筆者認為,數字化轉型是當前主流發展方向。
關鍵詞:融資擔保業、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
一、數字化轉型有哪些利好
近年來,數字科技的浪潮洶涌而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區塊鏈等數字技術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蔓延開來,快速滲透到了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顛覆性的便利性,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生活、工作的生活方式。視頻會議、遠程購物等,實現了傳統方式難以實現的目標。在過去的時期里,人們要出行,先要去車站買票,先買票,再等車,人們沒有辦法看到車票是否已售空,最近一個時間段的車票是幾點,整個過程花費大量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大大地增加了時間成本。車站實現數字化運營之后,通過手機就可以選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車票,數字貨幣支付,在發車時間提前到達車站即可,帶來極大的便利。說回融資擔保業的數字化帶來的便利性,通過借助數字科技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的融合,以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智能風控等技術手段為代表的數字科技能力,實現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上下游產業集群各環節中的多個維度數據采集、數據安全共享、數據資產的整合,解決了信息滯后、數據篡改、中心化信任成本等問題。通過數字能力,融資擔保性產品可實現線上批量化運作,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降低信用風險。使得融資擔保業產品成為普惠性金融類產品,更加有效率、更加精準為小微企業、“三農”提供增信服務。
二、融資擔保業在數字化轉型道路上會遇到哪些阻礙
較長資歷的融資擔保業從業人員的傳統觀念影響。他們始終堅信眼見為實,慢工出細活的信念。對數字化衍生出的數字風控、智能風控、大數據,抱著觀望的態度。觀望的本質也是對于數字化不信任。這部分人本身對融資擔保業已經有一套固化的展業流程,從獲客、盡調、授信、準入,都要按部就班,落實到人、責任到人的流程制度。對于每一個被擔保的小微企業,都要從傳統的方式方法進行考察,比如說上門盡調、小微企業實控人的行業背景調查等等。數字化衍生出的具體化事物,智能風控、數字風控,人工參與的比較少,風控人員在建立模型之后,就由計算機24小時不間斷跑批。而跑批計算出來的決策結果的過程是虛擬的,很難得到信任。
數字化轉型的投入金額較大。傳統性的融資擔保行業的經營支出,人力成本是大頭。要招聘什么崗位,需要什么能力,從人力市場上撈,面對面溝通,基本上就掌握這個人的能力程度,可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還不具備,可以花費時間去培養,老人帶新人,培養成全能型人才。他可以上門盡調,可以計算財務報表,可以協調各部門事宜,直到擔保項目落地,落地后的事后監管、回款落實等等。數字化轉型需要投入什么呢?首先是團隊建設,人力投入,團隊里至少要有業務專家、產品經理和技術研發方面的專家,形成能力生態閉環。恰恰這些都是近幾年稀缺人才,物以稀為貴。除了這些,這個團隊需要一個數字化領導者,既懂技術,又懂業務,尤其是要有戰略眼光和數字化領導能力,可謂一將難求,并且人力成本付出極高。其次是硬件投入,高運行的計算機設備、高容量的服務器。這些都是有償服務,并且按年收費。最后是配合數字化運營的配套數據源,也就是大數據的底層數據供應商。通過調用小微企業的企業征信、涉訴、發票用量、四要素(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銀行卡號)核驗等。這些服務整合之后也是一筆較大的支出。
融資擔保業起步晚,也是近幾年才有的規模發展。數字化技術如何與具體的業務應用場景相結合,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這也是融資擔保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缺乏轉型動力的原因之一。摸著石頭過河,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而實現數字化釋放了部分勞動力之后,如何賦能員工從事更高價值的工作,實現協同,也是要考慮的重點。
三、融資擔保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指標表現有哪些
業務模式的創新,從前不敢涉略的行業,不敢嘗試的業務模式都能從容運作,電子商業匯票是比較熱的融資貼現產品,都是得益于互聯網化的大環境,融資擔保業也在不斷嘗試介入。
組織效率明顯提升、利潤提升,這是體現融資擔保業抗風險能力的綜合實力體現。極大的標志性提升,是數字化成熟的體現。
形成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可復制的組織能力,可持續、可復制是數字化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
數字成為資產,成為核心生產要素。比如說高新企業的認定、專利發明,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也是融資擔保業的數字技術能力的綜合體現。
四、融資擔保業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
融資擔保業以數字化轉型為手段提升業務創新能力,運用金融科技賦能擔保行業發展,是融資擔保機構未來健康蓬勃發展的必然選擇。金融科技創新是實現數字化的重要抓手,通過現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改善信息不對稱的信息孤島問題。增強獲客能力,業務流程線上化、降低運營成本、技術風控能力提升、提升運營效率,打造“金融科技+擔保”的生態融資擔保業新局面。更好服務于小微企業+“三農”,滿足融資需求。不可否認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行業經驗、技術能力、運營管控等核心環節存在不足,對企業的融資性擔保是存在一定風險。這給正在轉型的融資擔保業機構提供及時的經驗,技術能力、風控能力、全盤運營以及管理風險能力等都需要有更高度的認識。無論如何轉型,融資擔保機構始終要堅守聚焦主業大方向,不得偏離主業盲目擴大經營范圍。積極為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融資提供增信服務。
1.加強金融科技隊伍建設。根據形勢發展和數字化轉型需要,加強金融科技部門的人力配置。除了金融科技隊伍的建設和引入,與數字化轉型相關的,原有的團隊,尤其是中高層管理人員,需要保持高度一致的認識,愿意去接納新事物,擁抱時代的變化,適應時代的變化。仍記得在擔保公司任職運營崗位時,為提升工作效率,需要開通企業賬戶的手機銀行功能,便于查賬。層層溝通下來,最終是因為公司從來沒有開通過手機銀行,拒絕開通。從此可以看出,由傳統型過渡,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
2. 數字化運營團隊的建設,需要全盤考慮業務、運營、產品、技術等方面,轉型才能落到實處,高效能的運作,才能真正賦能業務,促進業務的創新和發展;
3.以實際出發,穩健發展,穩步有序推進。設定中長期轉型目標,逐個突破,逐個小目標推進完成;
4. 建立事業部或成立子公司,由點及面,按業務緊急重要性、項目規模的比重、項目的簡易程度,逐步滲透轉型;
5. 融資擔保業的數字化轉型傳統經營思維模式,根深蒂固。穩定壓倒一切,在穩定經營的前提下,數字化轉型的資源配置,人員、技術、資金、跨部門協作各方面都能保證迅速得到響應;
6. 成功的捷徑是復制別人成功的經驗,復制行業領導者的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大程度上最短時間內收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性成果。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過程,絕非短短的朝夕即可完成的,數字化技術也是持續性的更新迭代,是長期持續性的工程,行業機構應該鞏固轉型成果,持續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結束語
數字化轉型,是融資擔保行業機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維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從全行業來看,數字化轉型才剛剛開始,大多數的融資擔保機構還是僅僅停留在嘗試階段,顧慮重重,未來時期的業務準入、風險識別、在線授信發擔保函、保中監控和保后管理等方面僅有很少量的機構能涉及到,數字化轉型依然任重而道遠。融資擔保行業協會在2020年12月中旬,對融資擔保業關于數字化轉型的調研,專門走訪了重慶進出口融資擔保公司、瀚華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數字化轉型的建設主體、投入成本、產品體系等方面的實地調研,都能發現這兩家行業翹楚,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已率先走在前列,也享受到了轉型而帶來的紅利。有這樣的成功的轉型案例,相信在未來的時期,會有更多的融資擔保行業機構進行更多的嘗試。切實地利用科技的手段更好地解決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