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芳
摘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居民的收入水平為之提高,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也應運而生,逐漸在金融市場形成了獨有的體系。由于各大商業銀行均已發展出自己的個人理財業務,相互之間的業務競爭日趨激烈,逐漸暴露出許多需要加以規范和引導的問題。本文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相關概述入手,基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實際,對其發展現狀分析,總結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各類問題之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希望研究結果能為我國商業銀行制定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戰略提供有力的幫助。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戰略
自1970年以來,金融業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浪潮,我國的商業銀亦受到了影響。雖然個人理財業務已經在我國推出了大約十年,但如今,各類個人理財產品逐漸進入市場,年度發行量巨大。據有關報道,我國國內財富管理產品的運作模式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說,某種產品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而一些新的理財產品功能則難以符合客戶切身需求,給客戶帶來的各種風險也隨之增加。
本文以此為研究背景,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相關概念進行整理歸納,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借此了解國內外個人理財業務的實際發展現狀和環境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能夠幫助商業銀行對個人理財業務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提供有力的幫助。
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概述
(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內涵
個人理財指的是專業部門或商業銀行在對個人的資產負債及收支情況綜合分析之后,根據個體的資產能力以及風險偏好,將理財產品或服務提供給個體的經濟活動。2018年9月份,銀保監會發布實施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結合個人理財概念,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內涵主要包含了兩方面,一是理財首要考量為安全保障,二是重點為積累財富的速度。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特點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特點為以下三點:
一是客戶群體數量分散。在商業銀行內,個人理財業務的客戶有著較為分散的資金來源,卻數量眾多。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商業銀行的風險,多樣化銀行資金源、商業銀行運行風險得以控制的同時,銀行業只能夠將較為有限的利潤帶給個體客戶。
二是用戶需求個性化。商業銀行有著龐大的客戶群體,為了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商業銀行往往會供給多種多樣的理財產品,產品供給的多樣化為這些多元化需求的滿足提供了保障。
三是產品與服務綜合性。商業銀行內有著非常豐富的個人理財業務體系,賬戶管理、理財咨詢等均屬于綜合性服務。
二、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及分析
(一)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1.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歷程
誕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之初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將周全的財產計劃提供給客戶。“銀行零售業革命”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掀起,后來由于受日益放松的監管和持續進步的科學技術,個人理財業務得以快速發展。日益完善的市場環境讓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我國國內進入到了千家萬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國國內誕生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相繼出臺相關政策之后,得以規范的個人理財市場為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截至目前,保險、券商、銀行等多方紛紛參與到個人理財業務中來,整個個人理財業務市場快速發展。
2.國內個人理財業務演變
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有傳統的單一儲蓄業務發展到現在越來越豐富的產品類型。 如今,個人理財業務的種類非常豐富。 一些有外幣或外幣需求的客戶可以通過購買外幣理財產品參與國際投資,同時降低他們面臨的外匯風險。此外,中國的個人理財產品也分為擔保主產品,非擔保主要產品。在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客戶需要進行風險等級和能力測試,以購買符合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3.國內個人理財業務運作模式
目前,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運作模式,個人理財產品主要位于商業銀行辦事處,客戶到銀行進行處理。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專業的銀行銷售人員銷售個人理財產品,向客戶開展相關的個人理財產品銷售活動。 這包括向客戶解釋相關金融產品,為客戶進行風險等級和能力測試,以及最終為客戶進行金融產品的相關銷售活動。而在以往,個人理財業務僅能由商業銀行辦公區域辦理,雖限制內容較多,但更有利于客戶與銀行之間的聯系交流,同時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更方便地與客戶進行通信和通信,為后期銷售打下基礎。
(二)國內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分業經營的金融體制限制了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空間
就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實際來看,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我國金融業實施的操作系統只能出售資金和保險產品。這導致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時受到許多限制、許多與資本市場融為一體的企業無法上市。也正是受分業經營金融體制的限制,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仍處于較低水平,只保存了產品的功能擴展,產品的創新范圍和創新深度非常有限,沒有真正的理財產品,很難滿足客戶的全方位金融服務。從我國當前眾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發行產品種類較少,難以吸引高端客戶,對商業銀行此類業務的長遠發展較為不利。
2.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產品同質化嚴重
近年來,社會經濟增長,金融市場發展迅速,各個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受市場發展影響,國人們對于個人財富的管理意識也逐漸加強,銀行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也逐漸多了起來,但現階段經驗不足也導致了商業銀行業務的服務不到位,缺乏個性服務的設計,千篇一律的設計方案并不能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例如,外匯理財,基金銷售等,無論哪家銀行率先推出新的理財產品,都會立即被其他銀行效仿。嚴重的個人理財產品難以吸引客戶的投資目光,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3.商業銀行缺乏業務過硬的高素質理財人才
2016年11月,中國首批488名CFP(國際理財規劃師)獲得認證,標志著中國進入專業金融服務時代。 截至2018年6月底,國際財務規劃標準委員會認證的中國CFP系列持有人總數為140人,其中法律援助計劃持有人的總數為123人。205人,國際理財規劃師CFP持有人數達到14,152人。 財務管理經理擁有3,169名EFP持有人和1,194名經過認證的私人銀行家CPB持有人。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任何業務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成長的核心資源就是人才隊伍。然而,面對近年來的投資和財務熱情,現有的國際理財規劃師與我國的市場需求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差距,非常需要量理財產品研發人才的補充。可見,國內理財規劃專業人才的短缺也就直接限制了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三、國內個人理財業務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橫向聯合降低分業限制的影響
混合操作是現階段西方商業銀行中普遍應用的商業模式。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更應利用自身的領域優勢加強與金融行業其他項目公司的合作尤其是理財產業間的橋梁搭建,加大金融業務的創新力度,擴大合作范圍與類型。例如,商業銀行可以依據近年來客戶或是消費者群體關注較多的保險行業等加強合作,以“互利共贏”為目標進行合作性的產品開發,一來與保險公司合作可以擴寬銀行的業務范圍,二來也可以通過彼此間的合作增強金融業務的安全性,吸取其服務的經驗,彌補自身產品的不足,加以創新,為后續發展助力。
現階段,根據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開展情況,建議商業銀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將研發產品投入力度加大,將產品發行種類和發行數量豐富,以此來達到規避一味模仿同業優質產品,實現新型理財產品系列的開創與擴充,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
(二)加快金融創新,豐富個人理財產品
客戶的主體不同,需求也是多種多樣,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個性化業務的定制也在業務、產品的創新范圍內,依據客戶的需求進行的理財項目能夠有效地為個人用戶規避財務風險,從而帶來個人收益的最大化,這是一個共贏的項目,當客戶創收的同時銀行也得到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得到了發展的資金支持。銀行業的長久發展依靠的是與客戶之間的洽談合作,而展開洽談合作的目的與契機均是金融產品,因此金融理財產品創新才是銀行創收、發展的關鍵。
當前,商業銀行在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時,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客戶進行分析,了解不同客戶的獨特理財需求。如此,不僅有利于對客戶有全方位的認識,還方便對市場進行細分。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商業銀行可按照某些標準,比如收入、年齡、風險偏好等對客戶群進行分類,將更具有針對性的個人理財產品組合提供給個體客戶,吸引客戶投資。
(三)建立個人理財業務人員的培養和激勵機制
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而言,是否儲備個人理財業務人員將直接影響個人理財業務的實際開展情況。一方面,商業銀行應盡快引進優秀個人理財師,幫助銀行補充專業人才隊伍的同時,為新型產品的研發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我國銀行可以提升理財人員職業的門檻,要求其必須取得相應的證書,在工作中如果出現違反制度的做法,取消其資格證書。并且,商業銀行還可以建立適應工作特點的薪酬激勵機制,督促員工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除投資工具應用和財務規劃課程外,還應通過證券和保險行業的橫向溝通和培訓提供全面的金融市場知識。 并開展實踐練習,提高金融知識和投資經驗的應用,并開展專業的財務管理。
四、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分析,我們發現現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對于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有了較為基礎的認識,但是在內部的管理制度上依舊需要完善,通過實現對內部制度的控制來建立、健全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增加產品的安全性能,為個人用戶有效地規避風險。同時商業銀行在銷售個人理財產品時,也需注重銀行與客戶之間存在合作關系,正確處理彼此的關系,保證業務合作交流的流暢性。另外,在體制上,商業銀行也應制定和完善商業銀行財務管理內部規章制度,定期對財務經理進行法律培訓,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不斷完善業務規則和安全程序 ,并確保個人理財業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采取雙管齊下的方式,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才能實現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灝.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探析[J].科技經濟導刊,2021,29(12):176-177.
[2]鄭冰琳.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研究[J]. 環渤海經濟瞭望,2021,(04):27-28.
[3]李兵宿.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訊,2021,(11):82-83.
[4]林若煊.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J].商業文化,2021,(09):80-81.
[5]程旭,陳長民.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營銷界,2021,(12):187-188.
[6]趙冰心,盧雪倩.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商業,2021,(06):73-75.
[7]楊秀猛,田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21,(03):133-135.
[8]史明明.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對策研究[J].財經界,2021,(03):11-12.
[9]毛源堅.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與控制策略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32):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