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席威
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該制度的正式形成,這順應了中國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必須長期堅持和完善。
關鍵詞: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
放眼全球,現階段,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以政黨主導的國家政權,由于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導致政黨制度也是千差萬別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多黨派的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該制度作為一項符合當代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與中國人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一、近代中國政黨制度的民主化探索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接連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劇,“大一統”的中央政治權威的日益衰落,這為中國近代政黨的產生提供了空間。至20世紀初,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已有一定規模,他們希望政治上凸顯他們的地位,能夠主導政權,首要活動就是組建政黨。1905年,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這為實行多黨制提供了可能,但由于袁世凱復辟帝制,導致民初的政黨政治歸于失敗。
但隨著反袁斗爭的失敗,彷徨中的孫中山從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中得到了啟示,于1919年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重新解釋三民主義,賦予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了國民黨,中國國民黨在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和支持下,發動工農運動,進行北伐戰爭,取得了國民革命的重大勝利。但1927年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先后發動“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屠殺共產黨人,斷送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1928年,東北改旗易幟,國民黨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統一之后,國民黨宣布實施“訓政,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統治。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國共產黨、眾多民主黨派和全國人民的強烈反抗。直到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敗退臺灣,國民黨在中國內地的專制統治才徹底覆滅。
所以歷史也證明了,國民政府必敗,中國共產黨必勝。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一黨獨裁制,他首先受到了德、意法西斯的影響,又將原來中國本土的封建性和欺騙性相結合。國民黨推行的一黨獨裁制,與孫中山的革命三民主義真諦大相徑庭,沒有也不可能給百姓帶來民主、自由和均富,中國沒能走上獨立、自由、富強之途,為全國人民所不齒,這也就向世人昭示,中國社會政治的進步,有待于新的政黨制度的產生。
新的政黨制度是什么樣的?那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這種新型政黨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早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便與民主黨派結下深厚友誼。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并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號召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聯合全國知識分子、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分子,鞏固與擴大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與中國共產黨保持密切合作關系及與不滿國民黨蔣介石統治的民主黨派都紛紛響應“五一”口號,公開聲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為新政協順利召開打下堅實基礎。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正式形成。
二、新型政黨制度的演變
一個制度的形成,不等于確立,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的確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從1956中共“八大”至今,是屬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建設時期。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探索性建設,時間從1956中共“八大”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56年到66年,為十年建設時期,曲折發展。66年到76年,文革時期,艱難支撐,很多民主黨派被錯誤定性,被迫停止一切活動,政協處于停止辦公和癱瘓狀態。76年至86年這十年,開拓階段,撥亂反正、繼承發展、探索創新。
黨的“十三大”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進入“制度性建議”時期,“十三大“至“十五大”召開之前,是“制度性建設”的第一階段,制定、頒發、實施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載入憲法。從“十五大”直至今后一個較長的時期,是“制度性建設”的第二階段。“十五大”將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列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的內容中,還將之列為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重大任務。“十九大”,中國共產黨提出“最大同心圓要求”,“要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支持民主黨派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求更好履行職能”。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順應了中國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既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又有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還有協商與合作的關系,是中國現代化的理性選擇。我們在充分認識這種制度巨大優勢的同時,在整個歷史發展長河中看,畢竟時間短暫,尚有許多需要完善和發展的地方,只有不斷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才能繼往開來,增強黨派的政治合力和全民族的大聯合大團結,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