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
一、背景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經濟社會正常運轉,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成為當前疫情防控不可忽視的現實挑戰,常態化防控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疫情防控面臨的新形勢。從國內看,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從國際看,疫情在全球出現大流行,帶來的輸入性風險增加,形勢依然復雜嚴峻。
在疫情常態下,很多企業出現了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如何探索新的更適合企業發展的用工方式,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企業管理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二、新的用工方式的出現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企業應當全面籌劃,尋求減輕用工壓力的辦法以渡過難關。當前,除了傳統的用工方式外,在一些發達地區出現了新的用工方式。
(一)“共享員工”
“共享員工”是員工富余的企業與缺工的企業之間進行勞動力調劑的一種方式,將企業富余的員工在一定期間內出借至缺工的企業工作,員工與原用人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和社保關系不變,仍由原企業對該員工承擔勞動法上義務的一種新的用工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緩解一些企業的用工難問題,但是在如何協商使用的問題上,員工、企業之間三方需要共同協商。企業可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平臺,及時掌握本地用工余缺信息,從而可以很好地協調勞動力資源的對接,實現 “共享用工”,各方可以通過簽訂協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在線下行業受疫情沖擊的同時,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卻迎來一輪訂單量激增期。暴漲的訂單需求,促使多個企業嘗試靈活就業,以一種短期的人員流動用工協議,實現“共享員工”。 以盒馬鮮生為例,據報道,2020年2月起,盒馬聯合多個餐飲品牌達成“共享員工”合作,之后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KTV、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的1800多名“共享員工”加入盒馬。據統計,目前,已有包括阿里、京東、蘇寧、每日優鮮、聯想等企業推出“共享員工”,促進靈活就業,以緩解當前的人才供需失衡問題。為企業解決用人難的問題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二)靈活用工方式
全日制用工、兼職等工作制外,又出現了一些如縮短工時、居家辦公、輪崗、輪休等新的靈活用工方式。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當前,非全日制用工的形式也普遍存在,這種靈活的用工方式可以訂立協議或者簽訂勞動合同。據勞動力派遣業者國際聯合會2017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西方發達國家的靈活用工雇用模式已經十分成熟。其中,日本的“靈活用工”在人力資源行業中占比已到40%,美國占比為34%,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等歐洲國家“靈活用工”的占比均達30%以上。中國的靈活用工比例在2018年僅為9%,仍存在很大發展空間,也是破解疫情常態化下用工難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三、解決疫情常態下招工難用工荒的措施
(一)政府部門、人社部門給予政策支持
在用工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確保技術人才和普通工人的引入,尤其在人才引進和人員流動及用工方式上,給予適當的傾斜。同時,政府能減租減稅,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多一些科技創新和技術的補助,減少中小企業的負擔。同時,當地人力社保部門根據需求舉辦各類人才招聘會,鼓勵就地就業。人社部門要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用工信息,積極聯系對接勞務輸出地,豐富用工后備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大線上招聘力度,保障復工復產企業用工需求。全面落實失業保險應急穩崗補貼政策,支持企業穩崗位、保就業、促發展。把人力資源服務做到最優,確保企業在用工上“有呼必應、有難必解”。開展針對企業的招工活動,確保重點企業用工所需。對開工生產、配用疫情防控急需物資的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將就業補助資金專門用于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復工后申報社會保險、就業見習、培訓、就業崗位等補貼項目支出。
(二)企業改變用工方式
疫情特殊時期,企業如受疫情影響無法如往常保障勞動者工資待遇,為穩定工作崗位,建議企業可適當放寬員工兼職限制,根據企業工作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用工方式,合理安排員工的返崗、臨時輪崗,除必要的生產人員外,盡量安排線上辦公,減少員工聚集和交叉接觸。同時做好線上日常考勤、建立責任人制度、細化績效考核目標,保證非現場辦公的效率和現場生產的安全。根據本地疫情發展狀況,在遵守政府規定、保證員工安全的前提下,企業可靈活安排復工時間及工作方式,力爭將疫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考慮到疫情過程中企業流動資金通常比較緊張,工資支付方面可與職工協商一致,選擇適當時間發放;對疫情可能導致的金融及商業違約問題,企業要積極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并與商業伙伴加強磋商,必要時注意保留相關證據,適當利用“不可抗力條款”和“公平原則”,免除自身責任。
(三)開展專項培訓
利用職業技能提升專項資金,根據重點產業、企業需求對貧困勞動者、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實施精準免費就業技能培訓,培訓合格輸送到企業就業。對企業新召用的員工普遍開展企業新錄用人員崗前技能培訓,加強職業技能、通用職業素質和求職能力等綜合性培訓,促進技能培訓與崗位使用精準對接,有效降低員工流失率。
參考文獻:
[1]https://www.sohu.com/a/441694383_120427112,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企業十大靈活用工操作指引 。
[2]疫情大考下,“靈活就業”紓解企業用工難。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雷愛俠。
[3]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2-05/doc-iimxyqvz0329179.shtml,迎戰疫情中小企業開工難、用工難自救同時盼政策支持,新浪財經。
[4]http://ah.ifeng.com/a/20191104/7770947_0.shtml,泗縣出實招精準解決企業“招工難、用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