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琦
摘要:“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與農情,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為此,應著力于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創新經營模式等,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實現。
關鍵詞:小農戶;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1.背景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培育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18年和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19年2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提出要不斷扶持小農戶發展,不斷提升其進行現代農業生產的能力,不斷推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從而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使廣大農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打牢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基礎;2020年1月2日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重點培育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再到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我國已經連續幾年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意義
2.1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我國小農戶的人數占人口的比例較大,并且會長期存在,調動小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走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對小農戶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推動現代農業進程,是增強我國農業活力,是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振興的重要支撐。
2.2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客觀要求
長期以來,小農戶由于生產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議價能力弱、收入來源單一、抗風險能力差等原因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只有通過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讓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市場觀念引領小農戶快速發展,不斷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激活農村活力,逐漸彌合城鄉差距,才能逐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鄉村振興的實質就是小農戶振興,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為小農戶謀求更多的發展和福祉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客觀要求。
2.3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只有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推進小農戶生產經營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才能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同時,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小農戶仍將會是我國農村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主體,作為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主體,只有借助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才能增強小農戶的內生發展動力。
2.4是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必然要求
我國農業經營呈現出經營主體分散化、老齡化、土地細碎化以及生產方式落后的特點,很少存在大規模經營的農戶,總體生產效率低下,難以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措施改造傳統農業,加快提升小農戶的經營能力,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以適應現代農業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3.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面臨的難點
3.1政策保障機制不完善
一是農村土地承包權不穩定。在確保“三權分置”有序實施和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村組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其權利行使主要體現在農村土地的發包、收回、調整、監督使用等方面,能夠以各種理由調整和收回農民的承包地,進行再次分配,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具有內在不穩定性及糾紛的易發性,土地承包權的不穩定,降低了農民對土地生產性投資的積極性,并且直接影響了農戶流轉土地的主觀意愿,不利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人才引進機制不完善。目前,對采取何種政策吸引高素質、高科技人才加入到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服務過程中沒有作出政策安排與規劃。三是小農戶的融資安全政策不完善,監督機制尚未建立。小農戶得不到良好的金融服務。小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小、資金缺乏、技術落后,因而往往得不到金融機構認可,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扶持比較難;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村金融產品非常有限,不能適應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中多樣化的實際需求。小農戶獲取金融服務既要支付融資費用,又要支付資金使用費,較高的融資成本導致小農戶無法獲取生經營所需的資金費用,小農戶融資貸款的風險較高,目前的市場運營缺乏對于小農戶融資資金使用的安全保障機制以及融資過程合理合法性的監督機制。
3.2利益聯結機制不暢通
實踐證明,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有效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但是,目前突出問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不緊密,合作社提供了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重要平臺,但是,合作社普遍存在分散、發展不規范等問題,難以有效發揮組織功能,使得小農戶利益得不到保障,這嚴重影響了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
3.3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滯后,社會化服務從服務水平不高,為小農生產者量身定做的社會組織較少,提供的公共產品也比較少,包括供給機構、渠道和方式等。一是農村金融保險制度不健全。農業擔保體系尚未建立也難以做到吸引外部資金。二是農產品技術推廣以及農業科技服務不到位。三是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水平較低。農村電子商務整體發展水平偏低,倉儲設施建設落后,物流速度較慢,農產品信息發布渠道不暢通;四是農機租賃等服務相對欠缺。農機設備使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并且購置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小農戶很難承擔大型農機具的投資,目前為止農村農機具的租賃服務平臺建設相對匱乏,更談不上規范的農機租賃制度了。
3.4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一是農業經營規模小,面臨技術風險。小農戶經營普遍存在規模小而分散、效率低、附加值低和組織程度低等問題,導致小農戶綜合實力弱,在經營上往往力不從心。在新農技引進方面就存在短板。小農戶面對新農技引進普遍表現得無能為力,致使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與小農戶需求脫節,而現代農業種植要求具備更高的技術水平,無法或較少得到專業的技術指導,會給小農戶生產帶來生產風險。二是小農戶缺乏市場競爭優勢。小農戶隨著公司或者龍頭企業進入市場后,由于公司或者龍頭企業擁有信息優勢,小農戶往往處于信息不對稱的被動狀態,沒有定價權,處于弱勢地位,造成與市場的對接錯位,受到市場排斥,難以真正進入市場。三是資源擁有能力弱。小農戶勞動力構成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科技文化素養整體水平偏低,沒有掌握現代農技的能力,沒有引進現代農技的動力,小農意識卻偏強,在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時容易出現認知障礙和技術障礙,同時,在資源利用方面也處于弱勢地位,融資、擴大再生產和抗風險等能力弱。
4.鄉村振興戰略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對策建議
4.1完善制度保障體系,提升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能力
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小農戶更多權能。堅持自愿、有償、依法原則探索推進小農戶承包土地流轉。制定土地流轉管理制度。扶持鼓勵政策,規范細化流轉合同,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督管理,保障土地流轉程序規范有序,保障小農戶的合法權益。積極引導小農戶進行土地流轉。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網絡平臺建設。在農村集體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推動承包土地的線上統一管理,為土地流轉提供順暢的交易渠道;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程序及制度。設立完善的土地流轉合同范本,改變土地流轉時僅為口頭約定、沒有保障的局面,實現土地流轉正式化與規范化。二是完善財政支農體系建設,推動更多惠農政策向小農戶傾斜。優化農業補貼和擴大小農戶增收渠道,通過普惠金融政策,為小農戶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務。鼓勵基層政府對惠農資金進行折股量化,讓資金變股金,在小農戶經營中發揮作用、產生效益。三是制定吸引高素質農業發展人才的保障政策。提供有針對性的保障激勵措施以吸引有農業發展相關知識的高素質、高科技農業人才回鄉,立足鄉村與農業發展合作組織,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健全小農戶融資監督機制。降低小農戶融資風險,保障小農戶融資路徑暢通。通過市場滿足小農戶低息融資的需求,通過法律政策建立以合作金融為主、政策性金融及商業性金融為輔的農村金融制度體系;建立具有針對性的雙向監督機制,通過專業的金融制度體系,合理考評小農戶的征信融資能力,為小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的金融制度保障。
4.2創新經營模式,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
一是引導小農戶開展合作。建立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組織化程度,實行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合作方式,有效反映小農戶的合理訴求,增強與市場的對話能力,對農產品實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解決小農戶分散種植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拓寬增收渠道,共同發展。二是規范合作社運營管理。細化成立農業合作社的具體準則,審查農業合作社的資質,避免一些空殼合作社套取國家補助的現象;要加強農業合作社內部制度的規范,探索實施股權激勵方式來激發小農戶參與的熱情,引進第三方審計,來確保農業合作社能規范化運行。三是拓展合作社的服務功能。積極創新農業合作社組織小農戶的形式,鼓勵小農戶入社,盤活小農戶擁有的資產資源,通過發展“小農戶+合作社”“小農戶+合作社+公司”等模式。
4.3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現代化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的財政支持,引進人才進農村開展農業服務工作,增加農業服務設施的資金投入,提升農業服務人員進行農業服務的裝備水平,提高農業服務的效率。
二是培育多種類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主體。發展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供銷合作社等傳統服務主體,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使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產業協會、產業聯盟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的新趨勢。三是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發展農業信息、農資采供、統防統治、農業科技、農產品營銷服務,開展農產品質量監測服務,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制度,圍繞農產品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開展法律政策咨詢服務,滿足小農戶實際需要。四是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發展托管式服務、全程式服務,引導服務主體與小農戶開展合作式服務,采取共營共管、入股分紅、技術承包等方式,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共享經營成果。
4.4激發內在活力,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建立了“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家庭農場+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發展模式,有效延長產業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完善風險防范機制。可在適合本地發展的前提下,借鑒其他地區的實踐探索經驗。加大科技投入,降低小農戶的生產風險;暢通銷售渠道,把控小農戶的銷售風險;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或土地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逐步完善農民利益受損的風險防范措施。三是創新利益聯接模式。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志軍,喬博等.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9,4
[2]李銅山,張迪等.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研究[J].中州學刊,2019,8
[3]李仙娥,賈琰欽等.以鄉村振興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J].改革與戰略,2021,2
[4]樊叢叢,孫瑜等.青島市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路徑研究[J].2020,10
[5]祝林林.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困境與出路——基于鄉村振興視閾下的小農戶主體性[J].改革與戰略,2020,11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院級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機制與政策研究”(18Y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