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然 文晨曦 吳雪玲
摘要: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傳播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前提。此次新冠疫情下,中醫藥在患者救治、疫情防控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顯現出獨特優勢。本文基于SWOT理論,對新冠疫情下所呈現中醫藥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進行分析,通過構建SWOT矩陣,進而提出提升中醫藥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的路徑。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SWOT理論;新冠肺炎
1.新冠肺炎疫情下中醫藥文化與價值體現
從古至今中醫藥文化在醫療、治國、育人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在早期干預、綜合治療的整體調節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中西結合,加強中醫藥介入診療全過程的深度,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其在預防、治療、康復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因此,弘揚發展好中醫藥文化,是提升民眾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的重要路徑。
2.新冠肺炎疫情下中醫藥文化發展的SWOT分析
2.1 SWOT理論簡析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此法是根據實際情況對所研究的目標進行系統客觀的分析,對具體問題做歸納總結。SWOT分析是指對內部環境:S——優勢(Strengths),W——劣勢(Weaknesses)與外部環境:O——機會(Opportunities),T——威脅(Threats) [1]進行綜合性分析,并對分析對象進行矩陣形式分析,構建矩陣圖,以發揮優勢,利用機會,克服弱點,化解威脅為思路得出發展戰略。
2.2 S——優勢分析
(1)歷史悠久、資源豐富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它既是治病養生的重要方法,也凝結著極為豐富的哲學內涵。中國大多數地域的土壤和氣候非常符合中草藥的生存,自古以來,我國祖傳的治病藥方均以中藥為主,且我國的中草藥材料極為豐富。
(2)藥理成熟、獨樹一幟
古時就有“瘟疫”一說,而《瘟疫論》一書則是由吳有性為首的溫病學派針對疫病,主推中醫藥所著,其包含有疫病的詳細癥狀及治療解,可見當時中醫在治理疫病方面就有成熟的醫藥理論。此次新冠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北京率開先例用中醫藥治療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3)副作用小、挖掘價值高
相比于西醫,中醫治療后的副作用較小、成本較低。中醫善治慢病,在長期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古法古方,其具有極高的挖掘研究價值。
2.3 W——劣勢分析
(1)傳播難度大、中醫藥文化自信度不高
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西醫文化漸漸沖淡了傳統的中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同時中醫文化中有很多晦澀難懂的概念,普及難度大。很多人認為中醫療期長、見效慢,相比之下更愿意選擇方便見效快的西醫。
(2)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培養質量不高
目前,中醫教學模式缺乏靈活創新,培養方案模糊不明確,使得本專業學生在中醫藥文化理論方面見解淺陋,且缺少臨床實踐的機會,使得培養的人才質量欠佳。
(3)市場欠缺規范、中醫文化消費不足
現如今,我國中醫藥產業缺乏完全統一的生產標準,導致中醫藥材質量降低,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中醫藥市場欠缺規范,使得人們對中醫藥的真實價值產生懷疑,嚴重制約了中醫藥文化的發展。中醫文化發展與人們的消費水平直接相關,中醫藥熬制過程復雜、見效緩慢等特點讓人們更偏向于選擇見效快的西醫。
2.4 O——機遇分析
近年來,國家政府發布了關于推進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鼓勵從中央到地方多宣傳中醫藥知識,傳承中醫藥文化。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18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中醫針灸治療,成立有8萬多個海外醫療機構和100余個民間學術組織。中醫善治慢病,在理療、藥膳、針灸等方面以其獨特的優勢展現出巨大的價值,社會群體中慢性病人越來越關注中醫養生。
2.5 T——威脅分析
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耗費時間相對較長,患者通常更愿意選擇西醫治療,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西醫藥的副作用問題。雖然中醫被納入全球醫學綱要,但國際社會對中醫理論的認同度卻不高。一方面是中醫醫術理論中有很多晦澀的概念,翻譯成另一國語言可能出現表達原意不明的情況。另一方面不少西方國家對西醫文化的依賴程度高,雖然接受了中醫藥文化,卻將其作為次位補充替代。
根據以上分析,對當前中醫藥文化進行SWOT矩陣分析。
3.中醫藥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提升路徑
3.1 健全法律制度,強化政策引領
面對此次疫情,國家與各級政府應抓住此次契機,全面完善中醫藥制度體系,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政策,保障中醫藥在突發疫情下的參與力度,加強傳染病院、綜合醫院的中醫藥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相結合的治療體系。二是加強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將中醫藥經典處方、古老手藝形成有效的知識保護,防止侵權流失。三是深化醫療體制總體改革,落實全民醫保,提高中醫藥藥品補貼與可報銷種類,加強中醫藥品器械供應,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現狀和需求,增強全民中醫藥文化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
3.2 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
對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產品與設計等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將中醫藥文化產業與旅游業進行有機結合,設置“中醫草藥采摘館”“中醫養生體驗館”等體驗場所,并可開發中醫藥養身旅游項目,以中醫藥養生為核心,讓民眾切身感受中醫藥功效與文化。與此同時還可將中醫藥與飲食、運動、思想哲學相融合,豐富中醫藥文化產業內涵,擴大消費范圍。第三,政府應從政策、機制、投入、項目、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對中醫藥的醫、教、研、宣各項文化事業給予政策鼓勵,同時可設立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扶持中醫藥文化產業,調動從業者積極性。
3.3 加強人才培育,營造文化氛圍
醫藥類學校應加強思政教育與中醫藥課程的深度結合,引導廣大中醫學子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向世界傳播中醫藥文化,同時,可實施中醫經典誦讀制度,加強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與領會。其次,中醫藥類學校應進一步深化改革教育制度體系,加強師承教育,實行“導師制”由導師臨床帶教,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貫通,培育出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非醫藥類學校,一方面可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普及中醫藥文化相關知識,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中醫藥文化,科學運用中醫藥; 另一方面可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中醫藥藥理常識和常見中醫藥圖片數據庫,及時在網站上更新推送貼近生活且通俗易懂的中醫藥文化知識,豐富網絡中醫藥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
4.結語
國家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與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中醫藥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藥事業發展機遇與威脅共存的當下,應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大力扶持中醫藥文化產業,加強中醫藥醫院建設,完善法律法規,使中醫藥產權、技術、創意得到有效保護,充分發揮中醫藥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學生中醫藥理論知識及文化素養,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中醫藥技術創新,加強大學中醫藥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杜瑩,賈連群,王瑩,冷雪,曹媛,呂美君.新時代文化自信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傳承的SWOT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9):9-11.
[2]陸躍,邵曉龍,陳仁壽,張宗明.在助力全球抗擊疫情中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J].中醫藥文化,2020,15(03):1-7.
[3]王瑋嬌,張洪雷.中醫藥文化產業特點、現狀與發展路徑辨析[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06):140-143+148.
[4]張妍,李根林,李寧,李肇進,李姍,高愛社,何航,張悅,陳芳.激活中醫藥文化基因,探析高校人才培養新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9,6(A5):21-23.
本文課題:西南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資助項目:新冠肺炎疫情下中醫藥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培育路徑探析的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WH2020Z001)。
作者簡介:
李安然,男(1993.10-),重慶市渝北區,碩士研究生,助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晨曦,女(2001.8-),四川省榮縣,大學本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吳雪玲(1999.11-),女,四川省射洪縣,大學本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