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能源〔2017〕1453號)要求,江蘇省將在2020年底開展電力現貨試運行。從第一批8家電力現貨試點省份運行結果看,發電企業經營環境與經營模式發生重大改變,電力市場化程度更加突出。為抓住此輪電改機遇,實現省公司做優做強做大目標,對與江蘇省電網網絡架構、裝機規模、電源結構相似且同隸屬于華東電網的浙江省電力現貨市場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電力現貨市場;日前市場;實時市場;中長期交易;效益
一、江蘇省電力市場
(一)江蘇省電力系統概況
截至2019年,江蘇省電網裝機13623萬千瓦,其中燃煤裝機7728萬千瓦,占比56.73%;燃氣裝機1610萬千瓦,占比11.82%;光伏裝機1034萬千瓦,占比7.59%;風電裝機1151萬千瓦,占比8.45%;核電裝機549萬千瓦,占比4.03%;其他能源裝機1551萬千瓦,占比11.38%。江蘇省電網東聯上海、南接浙江、西鄰安徽,現有10條500千伏省級聯絡線與上海、浙江和安徽相連,1條500千伏線路與山西陽城電廠相連,1條500千伏直流線路與三峽電站相連,1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與四川電網連接,1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與山西電網連接。江蘇省電網已形成“北電南送、西電東送”的格局和“六縱五橫”的500千伏網架結構。
(二)電力市場特點
江蘇省電力市場起步較早,發展平穩。一是自2012年江蘇省開展電力直接交易試點以來,市場規模日益擴大。2018年市場規模達1900億千瓦時,2019年所有10kV及以上工業、商業企業均可進入市場,符合條件用戶電量3700億千瓦時,涉及全省近26萬家企業,實際參與市場電量3000億千瓦時,覆蓋全省2.7萬家企業。二是江蘇省30萬及以上燃煤機組已率實現市場化,政府不再下達基數電指標,所有電量指標必須從市場中獲得。三是交易品種豐富。相繼開展了雙邊協商、平臺競價、掛牌交易、發電權轉讓交易、跨省區電能交易等方面的試點和探索,電力市場化交易取得重要進展,為電力中長期市場機制打下扎實基礎。四是市場主體意識較強。通過開展市場化的發電權交易、電力直接交易,實現了社會效益、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的多贏,市場主體的市場意識進一步增強。
(三)現貨市場建設思路
從江蘇省目前現貨市場建設思路看,江蘇省大概率采用分散式市場模式,與浙江省集中式市場模式不同,即在現有中長期電力市場基礎上,組織開展日前交易和實時平衡電力交易,進行電能量物理交割,并逐漸完善輔助服務市場,探索開展需求側可調負荷,電力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交易。
1.日前市場
日前市場主要是對中長期實物合同交易之外的偏差電量,綜合網絡拓撲約束,組織開展集中競價交易并出清形成日前交易結果。日前市場中,輔助服務的需求由電力調度機構進行測算,市場交易主體對輔助服務分別進行報價,電力調度機構按價格優先的市場機制購買,輔助服務的成本按“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計算。
2.實時平衡市場
發電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向電力調度機構提交機組次日各時段的平衡報價。電力調度機構根據超短期負荷預測,綜合網絡拓撲約束、機組運行約束等系統安全約束條件后,接受平衡服務報價,保障下一運行時段基本的電力供需平衡,被電力調度機構接受的平衡調用按報價結算。市場交易主體實際發用電曲線與交易計劃曲線(含日內交易中標電量和平衡服務中標電量)之間的偏差量按照實時平衡機制形成的價格結算。
(四)對省內發電企業的影響
江蘇省在年底推出現貨試運行方案,將對發電企業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還原電力商品屬性。發電機組啟停、發電出力取決于市場出清結果,同傳統運營方式相比,機組運行方式的計劃性降低。
打破固定電價結算模式,峰谷電價價差增大。從第一批現貨試點省份看,現貨市場價格嚴重偏低,甚至出現負價,向市場傳遞出不良信號,為試點省份中長期合同簽訂和市場開發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現貨交易開展后,電廠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增多。發電企業依靠搶發電量的營銷思路已不能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必須通過有償輔助服務獲得較高收益。
對發電企業內部安全、生產、燃料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精細化管理程度必須提升。
三、現貨市場的應對及思考
(一)建立適應現貨市場的體制機制
目前傳統的營銷管理機制、考核評價機制以及授權決策機制已不能適應現貨市場要求,亟待建立與現貨市場發展相匹配的管理機制。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電力市場改革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重視電力現貨市場及輔助服務市場建設與運行,密切關注江蘇省現貨市場建設方案、實現路徑,積極掌握電力市場話語權,推進市場公平有效運行。建立以營銷為統領、生產服務服從于營銷的市場指揮體系,統籌營銷與生產有序匹配、協同作戰。
2.完善組織,規范管理。明確市場指揮體系的各級職責和授權,改變傳統決策鏈長、決策權集中、效率低下的決策體系,建立適應現貨交易的授權決策程序。通過規范流程、明確標準、分級授權實現決策的迅捷高效。
3.優化績效,激發熱情。優化電量考核指標,逐漸實現從電量考核到效益考核。探索績效激勵機制,從內部挖潛選拔“想干事、能干事”的現貨交易人員,加大考評力度,根據現貨報價人員的工作內容、性質和責任分工制定不同的薪酬結構,使意愿、能力、貢獻和薪資相互促進,保證營銷隊伍穩定,從而保障營銷工作的有力推進。
(二)建立信息化、科學化、專業化的運營中心
從各現貨試點運行情況看,市場中信息收集、策略分析、報價復盤、結算數據核對、材料編制在市場初期占據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須盡快建立以技術支持系統為載體的數據處理中心,整合基礎數據管理、現貨輔助決策,逐步實現省公司所屬發電企業、售電公司電力現貨數字化、信息化、協同化,打通各業務間的數據壁壘。
在人員配置上,參考華能集團和兄弟單位成熟的運營經驗,從各單位抽調專業的交易人員,組建決策團隊,掛靠銷售事業部,統籌各單位的現貨報價工作。通過集中辦公、統一決策,提高經營決策效率,提升省公司整體市場競爭力,實現省公司效益最大化。
(三)加大現貨人才儲備和培養
一是加大現貨人才培訓,積極參加集團公司、交易中心、能源局組織的現貨知識培訓。通過聯系高校,聘請專家教授定期組織開展省公司內部現貨培訓班,定期開展營銷人員業務交流,并通過營銷知識競賽的方式以考促學,以賽促學,讓營銷人員獲得自我技能提升,保持工作的專業性、創新性和積極性。二是通過AB角設置、內部輪崗、互訓等方式,加快營銷人員的成長,發現、遴選優秀者加入現貨交易隊伍,補充創新理念和智慧。
(四)樹立風險意識,規避現貨交易市場風險
現貨市場競爭環境中,價格的波動會對發電企業經營帶來巨大的風險,要建立應對現貨的風險管控機制。一是加強制度建設,規范交易管理。通過規范工作流程,簡化決策程序,提升交易效率;通過編制規章制度和報價操作卡等降低交易風險。二是加強知識儲備,提高決策水平。全面掌握區域內發電廠經濟技術參數及電力系統網架架構和運行方式,構建市場價格預測模型和風險分析框架。三是做好中長期交易和現貨市場銜接和價格策略制定,加強中長期交易合同簽訂和研究工作,鎖定中長期合同價差收益,規避現貨價格波動風險。四是要加強財務和法務方面的風險管控,確保交易的每個環節合法合規。五是加強市場人員的信息管理、交易人員的交易行為納入風險管控體系內,杜絕影響較大的經營風險。
電力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現貨市場對傳統電力企業將產生了全面、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但也給電力行業帶來新發展和新契機,促進發電企業經營理念、發展規劃、計劃管理、生產運行、戰略規劃的轉變。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唯有順應變革、適應市場才能在即將到來的現貨市場中行穩致遠。
作者簡介:王納(1993.1-),男,漢,江蘇無錫,助理工程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電力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