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雨
摘要:在“分享經濟”背景下,企業用工模式呈現出新的特點,人力行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首先對“分享經濟”以及“靈活用工”進行了分析,然后重點探討了“靈活用工”背景下我國人力業務的拓展,從而更好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人力行業的需求。
關鍵詞:人力業務;分享經濟;用工模式
一、樹立“分享經濟”理念
近年來,起源于美國經濟低潮時期的“分享經濟”,成為了將社會閑散資源重新配置的新興經濟形態。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出現大量民眾失業只能靠出租和販賣個人閑置物品來維持生計,從而萌生了最早的“分享經濟”。隨著科技的發展,分享經濟逐漸演變為以“互聯網”為載體,資源共享為核心的平臺經濟,并為閑置資源的合理使用創造了新的空間,真正體現出了“分散再集中,資源再配置”的特性。
縱觀“分享經濟”在歐美的迅速發展歷程,在世界經濟低迷時期,滲透性地影響著中國經濟及廣大民眾習慣。2015年“分享經濟”被收入牛津字典,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發展分享經濟”以來,在2016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與“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由此可見,分享經濟已正式提升至國家高度。2020年,人民網發表《“共享用工”,未來可期》,文章提到疫情期間“共享用工”幫助人力成本壓力大的企業渡過難關,也為人手不足的企業解了燃眉之急,成為了新時期人力行業發展的一種新趨勢。
二、在靈活用工方面尋找新突破
“分享經濟”理念運用在人力行業,最重點的是實現“靈活用工”。在“物”的共享帶動下“人”的價值逐漸凸顯,人才共享的用人模式大勢所趨,在這個以“人”為主體的時代,倒逼了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飛速發展,這一強勁勢頭直接催生了基于分享經濟模式的自由職業、靈活雇傭、專家派遣、兼職用工平臺等靈活用工的新型商業形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也逐漸邁入中介平臺化、領域多元化、服務專業化、產品多樣化的新時代。新時期,靈活用工不僅成為了社會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手段,也為傳統人力資源行業中新的市場增長點。
從國際來看,目前廣義上的自由職業者共占美國全國就業人數的30-40%,伴隨著新技術手段的推進和新的經濟模式的推行,“自由職業者”正在成為就業隊伍中的新興力量,也是“靈活用工”人員的主要組成部分。靈活用工方式并不僅僅是美國政府為緩解就業矛盾而采取的一項權宜之計,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是其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內來看,在中國也開始高度重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提高市場競爭力,而靈活多樣的用工方式正好滿足了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順應市場發展等方面的要求,完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則通過獵頭、BPO等各種招聘手段以平臺為媒介為政府解決就業等實質性問題。
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疫情疊加,正面臨著結構調整的巨大挑戰。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大量裁員的危機,在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情況下,低頻工作崗位勢必會采用節約企業成本的方式——勞務工、短期用工、兼職等用工形式,就業、再就業問題以及失業人員的生活保障問題,將是當前政府有關部門的一個重大挑戰。目前國內的靈活用工就業人群正日趨龐大,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家政保潔、網絡直播等為代表的靈活就業人群快速增長,疫情后國家人社部最新公布數據表明,我國靈活用工就業人員規模達2億人左右。在國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期,以滴滴司機等為代表的靈活用工模式日益發展,承擔就業蓄水池的作用,為我國降低結構性失業風險,為社會穩定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在業務發展方面實現新發展
(一)人力行業前景
從人力行業規模上看,在未來較長的一個時期內將會得到持續的發展。同時,由于人力企業存在較高的保密性、安全性門檻,能夠得到行業信任并有能力規范開展人力資源服務的企業不多,這為人力企業未來的發展創造了好的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將會存在大量的檔案服務、勞動關系管理、招聘培訓、考試考核等大量的人力資源服務的業務需求。“十四五”期間市場預估將達到數百億規模。同時,對個體客戶而言,有著廣泛的個人信息服務、身份認證、崗前培訓、優撫優待福利等人力需求,市場前景廣闊。
(二)具體舉措
首先,穩步開展靈活用工業務,激活人力業務。近年來,中國企業的用工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正經歷從標準化勞動關系到勞務派遣,從勞務派遣到外包,再到平臺用工、新業態用工的轉型。基于平臺、眾包、靈活就業等,都順應了新時代下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的發展趨勢。同時,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對企業造成極大的成本壓力,“靈活用工”優勢凸顯。因此在我國人力業務發展中應該充分利用已有資源,激活存量業務。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靈活用工等新業態構建內部人力資源市場,提升人力資源的流動性,更好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市場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實現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化和人力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同時,在人力資源市場構建過程中,應該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內部流動原則和動態管理原則,尊重人才的意愿,為人力資源作用的發揮提供可靠的平臺。
其次,穩步推進數智化建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人力服務網絡。當前,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勞動者從“單位人”到“平臺人”的轉變,已是人力資源市場不可扭轉的趨勢。智能化、專業化、靈活化的用工變局,已成為人力資源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分享經濟發展中,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優秀人才。同時在未來分享經濟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并且會催生很多新興產業的發展,這就需要在未來經濟發展中需要有足夠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才來支撐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在該背景下應該穩步推進數智化建設,逐漸形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人力服務網絡,進而更好激活人力資源存量,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為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注入奠定人才基礎。
再次,穩步探索共享用工模式,拓展外部業務市場。隨著分享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發展,不斷催生一批新業態新職業,提供技能及勞務服務的自由職業者數量迅猛增加,大量臨時用工需求涌現,企業人力用工也出現了較大的調整,這些供需因素催生了社會上巨大的靈活就業空間,為拓展外部業務市場創造了重要機遇。在構建了統一規范高效的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人力服務網絡基礎上,以“共享用工”為切入點,實現人力業務“內循環”向“外循環”延伸,積極拓展外部人力業務市場,培育新業態增長點。同時,國家從政策層面給予相應的支持。針對我國當前分享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人力資源發展面臨的問題,國家應該不斷優化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種新型用工關系中勞動關系類型以及雇傭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還應該全面考慮相關的勞動標準、福利保障以及勞動糾紛解決措施,從而為各種人力資源增量的拓展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分享經濟”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催生了很多全新的產業模式,這為人力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契合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分享經濟”背景下產業經濟發展對于人力業務的需求,人力行業應該與時俱進,積極采取措施激活已有的人力資源,拓展增量,并且積極打造更好全面靈活的用工新模式,推動人力行業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實現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喬兆姝,劉源源.疫情期間“共享員工”的法律性質分析[J].中國律師,2020(05):70-71.
[2]何勤,鄒雄,李曉宇.共享經濟平臺型靈活就業人員的人力資源服務創新研究——基于某勞務平臺型網站的調查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12):150-157.
[3]楊淑艷.中國從業人員總體分布情況分析[J].價值工程,2010,29(20):130-132.
[4]陳楠枰.《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暨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 分享的力量[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6,0(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