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穎
摘要:本文試圖從消費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中國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和消費趨勢變化,并提出促進消費發展的措施。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取得成就的同時消費部分也持續發展,在我國目前形勢下,與投資和出口相比,消費成為對于經濟的影響持續擴大。通過人均收入和消費支出的關系分析,顯示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消費結構變化上的表現為恩格爾系數遞減,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在消費趨勢與發展方面,應提高收入水平、增強消費能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消費環境。
關鍵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突出;人均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消費結構變化
一、GDP與消費增長情況
國家的經濟建設活動帶動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變化、收入分配變化等多方面內容。經濟增長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產品和服務量的增加,一般使用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來衡量。GDP 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其中,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去向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而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兩個大類。
中國經濟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52年的6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03萬億元。特別是改革開放(1978年)以后, GDP規模開始呈現出“火箭發射”式的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作為GDP重要組成部分的居民消費支出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居民消費由1952年的453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1.75萬億元。在65年間增長了約700倍。
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突出
為了觀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我們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貢獻率即最終消費支出增量與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
通過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到,在40年之中,消費支出在多數年份均為貢獻率最高。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由1978年的38.3%提升至2018年76.2%,同期資本形成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則由1978年的67.0%下降至2018年的32.4%。
這一結論容易理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消費市場的持續快速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觀察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曲線,我們會發現在2008-2010年間了一個明顯的高峰。這是為了應對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導致這一階段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顯著提升。2010年之后,該貢獻率曲線步入下降區間,出現投資對經濟拉動作用日益減弱的現象。而在此期間,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則持續上升,經濟發展方式出現了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換的跡象。
分析1952-2017年居民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在GDP中的比重變化情況,可以發現,政府消費支出占比變化不大,而居民消費支出與資本形成總額占比變化曲線形成了明顯的鏡像關系,即當居民消費支出占比上升時,資本形成總額占比則會出現相應的下降。
居民消費支出占比在2010年后,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說明居民整體消費持續增強,對經濟增長貢獻正在持續加大。
在當前形勢下,一方面投資對經濟拉動效應減弱,另一方面美國發動貿易戰對我國減出口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加強國內消費,是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關鍵因素。
三、人均收入對消費的影響
西方經濟學中消費函數理論研究了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凱恩斯最早提出:消費是收入的函數,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我們通過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的數據進行簡要的分析。
從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年度人均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的數據看,伴隨著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人均消費支出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同時,也可以看到,在改革開放的前十年,收入與支出曲線非常接近,幾乎重合,而之后則分離度逐漸加大,這說明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
為分析這一趨勢,我們對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在人均收入中的占比做簡要分析。在改革開放的前十年,消費支出與收入的占比在85%-95%的高位區域波動,呈現出一種“橫盤”的特征,并不符合西方經濟學中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結論。這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較低,一方面社會生產能力低,供應不足,另一方面極低的收入尚不能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需求被壓抑。因此當收入增加時,被低收入壓抑的需求迅速釋放,增加的收入被馬上投入到消費之中。人均消費支出與收入占比最高點出現在1988年,占比高達93.54%。這與當年國家取消價格雙軌制,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引發搶購風潮有關。
1989年之后,人均消費支出與收入占比呈現出穩定的下降趨勢,到2013年已經下降到66.86%,表現出清晰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這說明社會生產力與人民生活水平進入到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的新階段。
四、消費結構變化
恩格爾系數反映食物支出在家庭或個人收入中的占比,是反映消費結構的重要指標。
我們根據恩格系數的高低,可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粗略分為四個階段,考慮到近年來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總量占比接近80%(2017年為78.5%),因此主要觀察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的數值,并大致采用10個百分點為一個階段區間。第一階段是1978-1995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由近60%降至50%,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67.7%降至58.6%,這是一個擺脫貧困的重要階段,歷時17年。第二階段是1996-2000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40%,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約50%,這一階段僅僅經歷了5年。第三階段是2001-2014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逼近30%,農村與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差距開始縮小,這一階段歷時14年。第四階段是2015年至今天,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低于30%,至2018年,城鎮為27.70,農村為30.10,城鎮與農村的差距已經縮小到2.4,相比歷史最高時的10.5已經大大縮小。
接下來,我們觀察居民人均收入與恩格爾系數之間的相關性。下圖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與恩格爾系數的散點圖。可以看出,人均收入與恩格爾系數之間存在明顯負相關性,也可以說,人均收入的增長,必然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引起恩格爾系數下降。
對應前面劃分的四個階段,我們看到,在第一階段,人均收入低于4500元;第二階段,人均收入在4500-7000元區間;第三階段,人均收入在7000-30000元區間;第四階段,人均收入超過30000元。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中,收入增長對恩格爾系數的影響非常明顯,也就說明在低收入的貧困與溫飽階段,收入的增長可以迅速升級消費結構。而在人均收入超過7000元,人民生活步入小康階段之后,即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散點圖變得平常“平坦”,相比前兩個階段,人均收入需要更多的增長才能帶動消費結構升級。這也與此前驗證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相吻合。
五、對消費趨勢與發展的理解
從國際、國內經濟發展規律看,消費趨勢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也就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檔次會不斷提升,并不斷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從消費結構看,將會從滿足基本生存需要,逐漸向滿足自身享受、促進自身發展的需要轉變。在具體的消費結構中,衣食等基本生存類消費支出占比逐漸降低,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等滿足享受類、發展類需求的支出占比將會提高。
當前人類正處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前夕,5G技術的商用化將極大加速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突破,科技革命必然極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因此,應清醒認識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準確判斷未來人們生活方式變化與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從而促進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帶動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從消費邊際傾向遞減規律的角度分析,預防性儲蓄是產生這一規律的主要原因。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普遍存在儲蓄率較低的現象。而我國的高儲蓄率是制約內部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則在于建立建全社會保障機制,消除人民后顧之憂,從而增強國民消費信心。
馬克思指出:“消費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我們在國家宏觀政策層面考慮通過消費來帶動經濟發展的時候,不能僅僅為了經濟增長而刺激消費,還要從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思考。特別是節約資源消耗、減少污染,建設綠色生態環境,提升國民的幸福感。
六、促進消費發展的措施
(一)提高收入水平,增強消費能力
從國家宏觀層面,制定政策擴大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這是促進消費發展、升級消費結構的最關鍵因素,是未來形成居民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基礎。例如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制定了國民人均收入倍增計劃,臺灣也在同一時期推出提高人均工資水平的政策,從而有效促進消費,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應建立穩定提高各類工薪階層的收入增長的機制,保證工資收入能夠與GDP保持同步穩定增長;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并能穩定增長。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產業升級
要堅定推進供給側改革,根據第四次科技革命趨勢,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推進5G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科技產業發展,引領消費方式革命。通過政策工具引導,拓展新興消費領域;通過財政補貼政策支持高科技企業發展,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加強對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發展的支持力度,探索綠色環保的汽車出行方式,挖掘擴大國內汽車消費潛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嚴格限制投資性購房的基礎上,穩定住房市場,提高住房質量,保障居民基礎住房與改善性住房需求。
(三)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促進消費增長
發揮稅收、轉移支付等財政手段的收入調節功能,可以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從而提升整體居民消費水平。一是進一步降低個人收入所得稅,增加個人收入,促進消費增長,具體措施包括進一步提高免征額,完善稅前扣除標準,擴大分檔級差,減少稅率檔次。二是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壓縮政府消費支出,減少產生投資,大幅擴大公共服務投資,保障公共服務財政服務支出穩定增長,有效促進消費增長。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釋放消費需求
長期以來,人們常說住房、醫療、教育是中國人頭上的“三座大山”,這反映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的現狀。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的儲蓄率也反映出國人對未來的擔憂。要加強全民社會保障工作,消除國人對未來退休生活的擔憂,放心消費。加大保障住房建設力度,解決低收入居民的基礎住房需求。只有全方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有效降低預防性儲蓄動機,釋放消費需求。
(五)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信心
一是深入細致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構建和諧的消費市場環境,加強市場監管與執法,徹底消除假冒偽劣、商業欺詐、不正當競爭等丑惡現象生存的土壤,特別是要保證食品、藥品等關系到生命健康的基礎領域絕對安全。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商業機構推行分期付款,完善社會征信機制,降低居民消費信貸門檻,讓消費者敢于消費。三是加強教育引導正確的消費理念,倡導綠色、低碳、文明的消費模式,建立身心全面健康發展、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的消費理念,促進消費理念的轉型與升級。
七、結語
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在經濟上取得重大成就,消費方面對此作出重要的貢獻,并在今后幾年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的消費趨勢表現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恩格爾系數遞減,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今后可以促進消費發展的措施、提高收入水平;增強消費能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產業升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釋放消費需求;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信心等,改善消費最終促進我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