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娜 王燕青
(樂山外國語學校,四川 樂山 614000)
傳統的地理作業大多數都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操作起來容易,但由于形式單一,內容被課本固定,典型的“題海式”的鞏固訓練,老師與學生之間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違背了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中所提到的“學習生活中地理”,“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的教學理念。如果我們想突破傳統的作業模式,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尤其應該注意讀圖、用圖的綜合能力的提高,筆者就目前中學地理作業的情況進行分析,結合現有理論成果與現象,淺談中學地理作業的個性化布置。
地理同步練習冊與試卷的題型較固定,主要是選擇題、綜合題為主的書面習題。這種傳統的作業能形成固定的答題習慣與思維模式,對于書本知識的鞏固練習效果是顯著的,卻不利于學生的地理個性化思維的形成及發展。
初中地理課程的作業形式單一,基本上都是以課本習題、練習冊、試卷等為主,側重于對自己所學基礎知識的鞏固記憶和對機械化的理解,主要著力于知識點的掌握,對標中考。學生在寫作業時,只是一篇地理作業,常常有人會調侃一句“我現在寫的我以后進入社會根本用不上”,這也就是因為作業的布置完全脫離了實際的生活,最終導致很多學生不清楚在上什么樣的地理課,學了什么樣的地理,學地理有什么用。這讓學生缺乏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不會運用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最終導致在地理教育方面得不到很好的人才培養。
通常都要求我們的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沒有得到培養。獨立完成雖然能適應獨立考試的需要。但有個后果是,這造成部分學生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往往采取不正當手段來應付,作業是做了,但最終老師也沒能獲得預期的教學反饋,學生也沒能在課后通過作業鞏固課堂知識。同時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多充滿著橫向與縱向的合作以求共贏,學生的合作能力應該從校園就開始培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其教育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明確地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也是知行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認識理論和觀點,是地理教學必須落實到生活中、知識點的掌握不能只停留于習題之上的生動詮釋。新課程中指出的作業不僅僅是課堂教學中的附屬品,要更加注重知識點的建構和研創以及具有實際存在意義的內容。課堂上的作業是我們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學習的主要途徑,多樣化的各類課外作業,構成了學生校外、課外、家庭、社會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滿足了我們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創新的知識既展示了自我升華,又是及時調控師生之間互動的一種非常重要途徑,創新的作業本身就應該發展成為我們促進學生的一種日常生活的過程和一種生活的方式,讓我們的學生在其中享受樂趣,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活需求。
地理這門學科與其他地理學科最突出的區別之一便是必須充分利用地理圖像對我們進行課堂的教學,否則會影響課堂的教學和實踐效果,很多地理的事物和現象都是我們在地理課堂上不能直接觀察得到的,而地理圖像課堂就可以通過化抽象為具體,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具體和明確的地理概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突破讀圖、識圖、看圖、用圖的難點。完成從圖內信息→圖外信息→圖文結合的轉化,所以調整作業的形式以及豐富作業的內容,并能對地理讀圖能力有針對性的練習提升,變得勢在必行。
在學生讀圖過程中,首先學生對圖示信息、文字信息的提取能力較弱;其次是對信息的結合與轉化能力不足;最后是讀圖習慣較差。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較為準確的獲得圖像教學的達成度,并對達成度進行研究,從而判斷其教學是否達到教學目標,進而可以分析本節圖像教學的成功之處或者不足之處,以此指導我們接下來的教學活動。而針對地理圖像的個性化作業的布置,在驗收成果時,也能檢驗教師圖像教學的達成度。
為此,我校初2022 屆地理組秉持寓教于樂和實踐強識的教學理念,結合課題,給學生們精心布置了一項趣味寒假作業——完成一張地理手抄報,充分展現地理學科特色。本次地理手抄報共有六大主題,學生可任選一主題,并結合地理學科元素進行創作,以展示自己一年半來地理學科的所學所得。
制作主題手抄報的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范例

新學期到來,老師們匯總了同學們的手抄報,為學生的創作能力為之震撼,達成度非常高。最終優中選優選出一百份主題手抄報進行展示并頒獎,以此來激勵學生綻放自己心中的地理之花,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情懷。一張張精美的地理手抄報,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與想像力,凸顯了學子們的創造性愛好,也充分鍛煉了他們學生的實踐動手技巧。我們走出了教室感受世界的廣闊和美好,繪出中國與世界的風景與生機!這次個性化地理作業的布置,讓我感受到當學生在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爆發出的強大創造力,所以筆者認為個性化地理作業的布置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愛因斯坦曾經講過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業是一種善于能夠充分利用激發和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學習動機,富有教學趣味性的初中地理作業,具有相當強的學習知識點和學習吸引力。布置了作業學生卻不愿意做,或者總是要老是催著做。學生痛苦煎熬,老師其實也總是很苦惱,為了鞏固練習,作業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學生能做作業,老師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懲罰獎勵并行。但是如果這個作業有趣,學生愿意主動去完成,積極去思考,這簡直是我們教學能想到的最美好畫面。在自覺自愿與興趣的驅使下,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開發。
一些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明確地指出,學生之間往往是有著不同的差異。我們在進行布置作業時要注意這一點,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習慣于一個班統一根據教學進度布置一樣的作業,并在同一時間交作業。現實就是班級學生的學情是不一樣的,部分后進生并不能跟上大部隊的節奏。如果老師盯得緊,這部分學生便容易進入作業狀態,如果不做要被批評,做了作業又錯的太多,內心也很挫敗。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可能會逐漸產生一種消極厭學的不良情緒。為此,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必須首先要高度地認識正視與師和學生之間的根本區別,注重以人為本。在給學生進行作業布置時,需嘗試著根據自己的實際學情,分別有層次地自己進行作業布置。或者多布置一些難度類型不同的作業,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當然這也會給老師增加不少的重任,所以這類彈性作業可以與傳統作業交叉布置,根據教學內容來判斷是否應該布置彈性作業。
作業布置突出地反映了學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時刻發生的各種地理現象及所碰到的各種地理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與生存意識和觀測能力。例如圖表的繪制,學具的制作,實驗展覽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研和對鄉土的地理勘察等都可以成為當代地理人的舞臺。
結語:最后基于OBE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從教學成果做出考慮,轉“評教”為“評學”反向設計教學,我們在評價學生的讀圖能力時,課堂教學之后的課后作業是重要的評價依據。要時刻關注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因此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學習效果每個環節都要抓牢。再者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探索個性化布置地理作業,是實現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學習效果重要的途徑。個性化的地理作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并最終能在生活中應用地理知識。這不僅能培養學生地理讀圖能力,學生整體的地理素養也會提高,更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