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鳴
(1.陜西地建濱江新城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漢中 723200;2.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漢中分公司,陜西 漢中 723200)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92 年建立,地處黃河入海口,位于山東省東北部的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市,包括黃河入海口和1976 年以前引洪的黃河故道兩部分。黃河三角洲濕地以天然濕地為主,人工濕地次之,為人類社會提供漁業資源、污染物過濾等關鍵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1]
自然保護區的土地資源是黃河近百年來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陸的海相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寬廣,東西比降1:10000 左右,潛水位小于2m,礦化度10~20ml/L,土壤為隱域性潮土和鹽土土類,降水量551.6mm,蒸發量1928.2mm,氣候為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保護區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海岸線131km,黃河流經61km。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含沙量高,每年攜帶15 億噸泥沙流向大海,在三角洲淤積了大面積新生陸地,平均每年新造陸地2000~3000ha(3~4 萬畝),每年以3km 的速度向渤海灣推進。
保護區內水源相對充足,植被豐富,又因處于黃河流入渤海的交匯處,水文條件獨特,海淡水交匯,離子作用促進泥沙的絮凝沉降,形成了寬闊的泥灘(即濕地),土壤含氮量高,有機質含量豐富,浮游生物繁盛,極適宜鳥類聚集。以此為基礎,吸引了大量過境和棲息繁殖的鳥類。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處于河海交匯地帶,因此濕地生境條件復雜,易形成多種生態。河海交匯處泥沙沉積,形成灘涂后,灘涂的土壤鹽度較高,只能生長紅色的鹽地堿蓬;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蘆葦逐漸替代鹽地堿蓬,不僅能為鳥類帶來棲息地,還與森林同樣有凈化空氣的功能;然后隨著海拔的升高,蘆葦再次演變為草地,并開始有大型喬木紅柳等植物開始生長,從紅毯進化到草地需要50 年的時間。
自然保護區內,植被覆蓋率高達53.7%,形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海灘植被。區內各類植物393 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天然柳林675ha,天然葦蕩3.3萬ha,天然檉柳林8126ha。人工刺槐林5603ha,與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人工刺槐林連接成一片,面積達11300ha。
保護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鳥類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鳥類265 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金雕、丹頂鶴白頭鶴、大鴇7 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海鸕鶿、大天鵝、灰鶴、白尾鷂等33 種。由于其生態環境恢復較好,吸引了很多珍稀鳥類再次繁殖,2010 年被授予“中國東方白鸛之鄉”,2016 年被授予“中國黑嘴鷗之鄉”。[2]
黃河三角洲濕地的淡水資源主要來源于黃河來水和降水,由于降水和黃河來水不足,近年來黃河三角洲淡水濕地不斷萎縮。下圖為2014 年和1995 年濕地面積的比較情況,濕地面積雖有所增加,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人工濕地面積增加。[3,4]
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保護區,通過一系列措施對濕地進行恢復和保護,只允許在濕地保護的前提下,對公眾開放小部分區域進行參觀。
1.行政保護措施
東營市先后頒布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出臺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意見》《東營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東營市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認證辦法》《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章制度,印發了《東營市濕地城市提升行動方案》《東營市建設濕地城市方案》《東營市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方案》《關于全面建立森林濕地長制的實施意見》等行動計劃,編制了國內地級市第一個濕地保護專題規劃《東營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和國內自然保護區第一個詳細規劃《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詳細規劃(2014—2020)》,明確了保護的目標、責任和措施,建立了系統、科學的濕地保護運行制度。
2.工程恢復及保護措施
(1)加強濕地自然恢復
加強濕地恢復工程,通過修筑圍壩、引水渠,修建引水閘、連通閘、泄水閘,恢復水循環,在雨季蓄積雨水,在黃河豐水期大量引入黃河水,以蓄淡壓堿等措施對退化濕地進行修復。
恢復濕地植被,通過少量引進本土物種,減少人為干預,通過自然恢復避免外來物種入侵。
(2)減少人為干擾
自然保護區內原勝利油田生產設施于2020 年11 月全部拆除完畢,保護區內其他相關設施采用環保材料建設,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只有少量建筑,通過生態木棧道可進行觀賞濕地景觀和鳥類,生態木棧道采用防腐木,盡量建設人為設施對濕地的影響。
(3)創造鳥類棲息環境
隨著淡水濕地的恢復,自然保護區棲息鳥類種群和數量逐年增加,但鳥類棲息地的單一,不能滿足多種鳥類的繁衍棲息,通過在濕地恢復區建設14 處總面積達15.7萬平方米的鳥類繁殖島,增加濕地的多樣性,為不同的鳥類提供適宜的繁殖地和棲息地。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功能上劃分為三個區域,核心區5.94 萬公頃,緩沖區1.12 萬公頃,實驗區8.24 萬公頃。核心區為動物繁衍棲息的地方,禁止游客進入,實驗區為濕地管理工作、游客旅游參觀等地,緩沖區在兩者中間,起過渡作用。從保護程度上劃分為嚴格保護區域和一般保護區域,嚴格保護區域包括核心區和緩沖區,一般保護區域又細分為生態保育區、濕地恢復區、生境改善區、林地管護區、生態旅游區、農田控制區、管理服務區、生產控制區等8 種規劃區域,共84 個片區,總面積90094.19hm2,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58.89%。從區域劃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南區和北區,南區位于現行黃河入海口,面積10.45 萬公頃,北區位于1976 年改道后的黃河故道入海口,面積為4.85 萬公頃。
2021 年3 月,山東省將包括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內的8 個自然保護區整合油畫,計劃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的建設,進一步做好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
1.資金支持
近年來,先后爭取國家、省林業部門1.6 億元財政資金,用于保護區一期及其續建工程、二期工程、濕地監測工程等項目,建成 了鳥類救助中心、保護檢查站、濕地博物館、濕地監測站等保護管理設施。
2014 年爭取年度礦產資源項目“黃河三角洲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保護”,獲省礦產資源專項資金1800 萬元。2016 年爭取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獲中央財政林業補助資金4000 萬元,成為山東省唯一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爭取山東省區域發展項目“黃河三角洲濕地關鍵物種棲息地營造、優化工程”,獲省發改委批復立項、省財政資金770 萬元。爭取山東省黃藍資金2000 萬元,用于智慧保護區建設及旅游區管理能力提升。
2.濕地管理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1992 年12 月批準成立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2010 年8 月成立的黃河生態旅游區管委會共同管理,按照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原則,統一管理保護區內的生態保護、旅游開發和行政事務,建立相對獨立的一級財政。目前,機關內設10 個正科級局(處)室,轄黃河口,大汶流、一千二等3 個管理站,有國土分局、環保分局、治安辦、海事處黃河口辦事處等4 個派駐機構和一個國有企業——市旅游公司。
3.運營情況
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保護區,在濕地保護的前提下,開展一定的生態旅游活動,探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示范區或示范點。目前對外收取門票費用,用以支持濕地區域的運營管理費用。通過規范觀鳥程序和路線,建設觀鳥科普游覽項目。測算濕地保護區內觀鳥人數環境承載量,設置2 處鳥類觀測站(觀鳥屋)、2 個觀鳥帳篷、1 處觀鳥掩體打造“黃河三角洲濕地觀鳥科普廊道”,并印制了《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濕地觀鳥指南》及其他科普資料,培訓導游專業知識。在不影響濕地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前提下,進行一定的游覽項目。
建設濕地博物館和鳥類博物館,科普濕地、濕地動植物及鳥類保護知識。博物館設有知識展板、標本展示、互動地圖、濕地微縮模型以及4D 電影院,讓游覽者能多維度學習濕地知識,增強濕地保護意識。
黃河三角洲濕地雖然存在一定的開發建設項目,但是在保護濕地的前提下進行的,濕地的開發與保護相關資金也是由政府出資,相關保護管理機構負責運營及管理,屬于保護與治理模式,[5]濕地的生態恢復和保護效果相對較好,其濕地開發與保護的措施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