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近年來,我國旅游行業持續發展,為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在旅游行業的發展中,也不免存在對環境和治安等方面帶來的一定負面影響。為了消除這些負面影響,一系列旅游法規也相繼出臺,并得以不斷完善。目前,和旅游行業相關的法規已經相對較多,涉及范圍也較廣,對旅游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文章將對旅游法規如何作用和影響旅游行業發展方面的內容做進一步研究。
該階段主要指1978 年-2000 年這個時間段,自1978 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逐漸轉型成為經濟產業的一部分,其政治功能逐步淡化。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制定旅游法規的初衷是,促進和規劃入境旅游,以及管理旅游市場主體,因此這一時期的旅游法規提出了加強國際宣傳、開辟新市場和與國外旅游公司合作等多項旅游業經營方式,在這些管理方法的推動下,很多境外游客慕名前來國內旅游,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同時,在這一時期,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在經濟發展中也處于優先級較高的位置,我國政府也隨之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旅游產業管理的政策法規,確保旅游行業規范發展。
該階段從本世紀初開始,至今我國旅游行業仍處于此階段當中。在2000 年以后,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對于旅游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政府持續出臺和更新已有的國內旅游管理與規范政策。特別是針對國內旅游行業,國務院在本世紀初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通知》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大旅游”的理念,在該理念下,各有關部門加強了協同聯動機制,來確保旅游業的規范發展。在這一階段中,我國國內旅游產業在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上也都得到了迅速提升,僅在2019 年,全國旅游收入就已經突破40 萬億元,年內旅游人數規模也已經突破50 億人次。
首先,通過旅游法規,旅游活動中各個市場主體和游客的權利和義務都得以明確,旅游法規能夠約束旅游活動中各方的行為,并對旅游活動整體進行監督規范;其次,旅游法規是一切旅游活動的法律基礎,旅游活動中各個參與方的行為均需要在旅游法規的框架內進行,以確保整個旅游行業的穩定發展;最后,在旅游法規的框架下,旅游活動的各個參與方會在這種常態化的規范中形成慣性法律意識,明確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從而營造和諧的旅游環境。
在當今的旅游活動中,參與的行業和市場主體較多,與之相關的產品也較多,旅游活動已經呈現出復雜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些矛盾沖突也有可能發生。面對這種問題,就需要旅游法規加以約束,以旅游法規來衡量各方之間的利益,從而保護各方的合法利益,并以法律手段制裁其中的違法行為。
在以往的旅游活動中,因個別商家牟取暴利或是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而引發的矛盾沖突相對較多,甚至會導致矛盾的激化,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為了規避這些影響,就需要應用旅游法規,對各方的不文明行為、欺騙或欺詐等違法行為進行約束,從而減少旅游活動中的矛盾沖突。
2020 年以來,國內旅游行業出現較大的波動,旅游業的投資、經營、管理等多個環節也都隨之出現較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為避免旅游行業受到較大損失,就需要應用旅游法規對旅游行業整體進行宏觀調控。其主要表現在于,促進有執行力的旅游管理部門的建立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作用,確保旅游行業的規模始終與公眾需求和政策要求相契合,以實現旅游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自本世紀初以來,我國出臺的旅游政策和法規開始不局限于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旅游市場的規范,而是更側重于旅游產品的擴充。在相關旅游法規的推動之下,國內旅游行業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旅游產品的種類也極大豐富。目前,旅游產品已經涵蓋了國內游、長途游和短途游等多種模式,能夠充分滿足游客群體的不同需求,這對于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國內旅游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多的公眾會選擇在節假日外出旅游,可以說旅游已經與公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此,旅游業的經濟收入占比也隨之提升。正是因為旅游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對旅游法規的問題也需要格外重視。但從目前來看,我國旅游法規主要是以國務院頒布的旅游業相關行政法規和一些地方性旅游法規為主,在這些法規中,旅游業行政法規的層次較低,而各地區的地方性旅游法規存在的差異則更大,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些地區執行旅游法規時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甚至個別執法人員會違規操作,這無疑給旅游法規的完善和旅游行業的發展都帶來了制約。由此可見,如何進一步完善旅游法規,使之更具普適性和權威性,仍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旅游市場規模發展的背景下,游客數量和相關市場經營主體數量都在快速增長。而在游客群體中的差異也較為突出,即使是對于同一景區的旅游,不同的游客也經常會有著不同的需求,同時,相關市場經營主體的特殊性也逐漸凸顯,特別是旅行社,已經不再僅僅是承擔旅游活動的主體,而是需要在餐飲、住宿乃至突發情況應急等多方面予以優化,打造全面的服務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個市場經營主體之間加強合作和聯動機制是大勢所趨,這也需要通過旅游法規對各個市場經營主體進行全方位的約束。而這正是當前部分旅游法規的短板。從目前來看,現行的旅游法規對于市場經營主體的規定不夠全面,對于各個市場經營主體之間存在的糾紛問題,因這些問題的不可預見性較多,因此旅游法規也很難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處理。整體來看,當前的旅游法規發展與旅游行業發展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這就會導致個別的旅行社頻繁出現“打擦邊球”的行為,進而影響到游客的合法權益。
旅游法規執行力度上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部分旅游法規在制定時未能考慮旅游行業實踐中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以《旅游管理條例》中針對緊急情況的規定為例,在該條例中規定,當在旅游活動中遭遇突發緊急情況時,如突發緊急情況可能危及到游客的人身安全,旅游組織者應當在征得每個游客的同意后方可對相關旅游計劃進行調整。但在實際情況下,一旦遭遇突發緊急情況,旅游組織者完全沒有時間再去征得每個游客的同意,如果仍然按照規定中的做法,則容易導致更嚴重的安全事故的發生。
鑒于目前的旅游法規體系已經較為滯后,不能滿足新時期旅游行業的多方面需要,這就應當對現有的旅游法規體系做進一步優化完善。具體來看,一方面,要始終結合社會發展和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并對未來旅游業發展進行預測,結合多方面的綜合分析結果來出臺一些新的旅游法規,確保這些旅游法規切實可行,從而打造具有可行性、權威性和前瞻性的旅游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與新旅游法規體系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為新旅游法規體系的落實提供根本保障,這有助于規范引導各個旅游主體的行為,確保旅游活動的正常運營,從而確保旅游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旅游法規體系的制定中,必須以保護當地自然和人文環境為基礎,在不破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礎上,挖掘當地的潛在旅游價值。
相對而言,國內的旅游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又由于發展速度較快,導致旅游法規的制訂進程相對較為滯后,這也給旅游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困難和挫折。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國旅游行業在發展中也與全球經濟體系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為此,在旅游法規的優化完善進程中,可以參考一些發達國家在旅游法規制定和優化中的經驗教訓。具體來看,各地區旅游管理部門可組織工作人員與國外相關部門進行線上的交流學習,借助發達國家在旅游法規和旅游管理上的優勢,并結合我國旅游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優化旅游法規體系,切實解決我國旅游行業中仍存在的一些問題,促使我國旅游法規更符合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而為我國旅游業營造更符合國際化發展的法律環境,保障旅游行業各個市場經營主體和游客群體的合法權益。
目前,我國旅游法規體系不完善的原因與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有著直接的關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旅游法規和管理相關的內容,屬于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新興學科,與法律類專業的融合程度較高。為此,作為學術研究的主陣地,相關高校應當對旅游法規和旅游行業管理方面的內容加強研究,可開設旅游法規的相關專業,確保旅游專業和法學專業的優勢和專業知識能夠做到有效融合,打造應用型的旅游法律人才。如高校因條件限制而暫不能開設新的專業,則可推進旅游專業和法學專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打造全新的學習交流平臺,確保旅游專業和法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做到理論結合實際,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從而為旅游法規的完善和旅游行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導游群體是旅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由于其主要負責對游客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因此其本身的服務素質就直接體現著旅游行業市場經營主體的整體形象。為此,可考慮將導游和旅行社之間的勞務關系納入到《勞動合同法》的保障范疇當中,以解決部分導游因勞動關系未得到保障而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確保這些導游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職工作當中。
在當今這個“大眾旅游”的時代,旅游產業的發展是各方高度關注的一項內容。而為了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現有的旅游法規加以優化完善則是必要的途徑。為此,有關部門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結合我國旅游業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斷優化改進現有的旅游法規,打造全新的旅游法規體系對旅游行業進行約束管理,確保旅游業的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