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娟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本文運用的分散內觀療法是指來訪者在一定時間周期內每天抽出一個時長約1.5小時到2 小時的時間段,針對一個特定的內觀對象,圍繞內觀三個項目 “別人為我做的”“我為別人做的”“我給別人添的麻煩”,依照自己的生命時間軸進行內觀。分散內觀原本是對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朋友等依序進行內觀,或者對每天接觸的人進行內觀,主要用于集中內觀后的維持治療。因為疫情、家庭客觀條件等因素影響,來訪者沒有集中內觀的基礎。因此,咨詢師與來訪者進行溝通與輔導后,決定運用居家分散內觀完成心理咨詢。
來訪者,女,48 歲,本科畢業,漢族,高校教師,已婚,育一女(18 歲),父母雙全。2018 年底來訪者本人身患重癥,目前愈后良好。母親臥病在床,需要24 小時照顧,父親也需要別人照顧。來訪者夫妻關系良好,先生因工作照顧不了家庭太多。女兒從出生到現在,基本由來訪者照顧。來訪者一方面要上班,工作壓力大,單位的要求多,疲于應對;另一方面在家要照顧父母,教育女兒,身心俱疲,感覺無法支撐下去。
女兒不肯上學,害怕老師、同學,擔心因成績不好,長得不好看,被別人嘲笑等,甚至用自殺來威脅來訪者。為此,經常跟女兒有沖突,導致來訪者既難受,又焦慮。在教育女兒的理念上來訪者夫妻不一致,也因此爭執。甚至母女沖突時,先生不僅不會緩解沖突,反而火上澆油,導致來訪者處于易激惹的狀態。因此,一方面來訪者急需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幫助自己更好地應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恢復家庭的和諧與寧靜;另一方面來訪者希望找到幫助女兒重新回到學校,正常學習的方法。
根據來訪者的情緒狀態,采用SDS 和SAS 心理自評量表進行心理狀態評估,測試結果SDS 標準分為70 分,顯示為重度抑郁;SAS 標準分為62 分,顯示為中度焦慮。因此,心理測試結果與她心理狀態基本吻合,處于抑郁與焦慮狀態。
通過繪制家譜圖,探索原生家庭對來訪者的影響。父母關系良好,是比較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母親任勞任怨,照顧丈夫與女兒。在母親生病后,來訪者一方面心疼母親,覺得母親付出并沒有得到父親相應回報。另一方面也埋怨母親,覺得正是母親的縱容,導致自己現在活得非常累。在看到家譜圖后,來訪者驚覺自己在重復母親的老路。
來訪者想通過咨詢,一是解決自己痛苦的抑郁情緒。來訪者感覺在面對工作、生活、女兒的教育等問題上,越來越無力,原來的勝任感下降。二是希望能夠解決女兒的學習問題。最終與來訪者達成咨詢目標,主要是解決來訪者的情緒問題。
通過訪談,了解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在對來訪者進行基本的心理評估和風險評估后,咨詢師建議來訪者,嘗試使用分散內觀療法進行心理咨詢。
1.重大事件回憶
來訪者回憶女兒從出生到當下的重要事件:
一是懷孕,來訪者意外懷孕,很驚喜。
二是女兒第一次開口叫“媽媽”。
三是女兒上學成績優秀,得到老師、朋友們的贊賞,自己引以為傲。
四是女兒中考失利,來訪者情緒失控。
五是女兒上高中后,與女兒、先生的沖突。
六是2018 年底確認自己得了癌癥,崩潰。
七是2019 年開學,女兒拒絕上學,與先生意見不統一。
2.確定分散內觀時間
時間段劃分。由于是親子內觀,根據來訪者的大事記及女兒的年齡,劃分四個階段:一是29-35 歲,女兒0-6 歲;二是36-41 歲,女兒7-12 歲;三是42-44 歲,女兒13-15 歲;四是46-47 歲,女兒16-17 歲。
內觀次數安排。根據內觀時間段的設定,決定進行4 次分散內觀和1 次咨詢總結,一共是5 次。具體時間為每天20 點到22 點,與咨詢師的視頻聯系22 點開始,咨詢總結安排20 點到22 點之間。
內觀時長確認。根據內觀時間設置要求,協商把內觀的時長保證在1.5-2 小時,1 次完成一個時間段對女兒的3 個項目的內觀。如第一天晚上完成來訪者29 歲-35歲對女兒的內觀。
3.確認分散內觀項目
幫助來訪者明確3個內觀項目:女兒為我做的,我為女兒做的,我給女兒添的麻煩。強調三個項目不能改變順序,內觀時先從第一個項目開始,覺得內觀完自己能夠想起的所有事情后,方可開始內觀第二個項目,依此類推。但在內觀后面的項目時,允許回到前面的項目上,進行補充內觀。
4.確認分散內觀設置
內觀設置要求是一個獨立的安全的空間,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同時來訪者不能做與內觀無關的任何事情,如接聽電話。因此,要提醒來訪者兩個問題:一跟家人協商好,內觀時不干擾。二與先生約定尋求幫助的信號,當來訪者無法控制不能進行內觀時,可以向先生求助。
5.確認分散內觀內容
來訪者內觀是與內觀對象有關的具體事件,因此要有具體的細節,如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等,包括內觀對象的行為、動作、表情、語言、態度,涉及物品的色彩、形狀、大小、用途,自己當時的感受、情緒、狀態等,盡量不要去評判與分析。當然如果思維有飄逸,也不要緊,記得回來聚焦到內觀對象與內觀主題上來即可。
1.內觀主題無法順利完成
在第一次視頻面接時,來訪者反應在內觀第一個項目“女兒為我做的”時,她覺得0-6 歲的女兒不可能為自己做什么,都是自己為女兒做的。同樣第三個項目“我給女兒添的麻煩”也是沒有。因此,來訪者僅完成了第二個項目“我給女兒做的”。
咨詢師請她描述一個印象最深的女兒帶給自己驚喜,發生在何時?何地?有什么?有誰在?來訪者說是懷孕期間晚上睡覺前的一次胎動,先生與她一起,清晰地感受到女兒的活潑,女兒不停地伸展自己的拳頭或腳。來訪者邊說,邊笑,一下子打開記憶的大門。其實不是沒有故事,而是因為我們把許多故事放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2.內觀思維飄逸無法聚焦
來訪者經常會從對女兒的內觀中飄逸出去,想到父母、先生,甚至有時情緒失控,沒有辦法繼續內觀。如在內觀女兒出生不久 “我為女兒做的”的時,來訪者想起當時正好母親照顧生病的父親,自己要工作,要照顧女兒,先生又在外地,手忙腳亂。想到此,來訪者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如希望父母健康,母親卻臥病在床;希望女兒學習,她卻不想上學;希望先生能在身邊,他卻必須去外地工作等。
咨詢師共情來訪者的感受,同時告訴她思緒飄逸在內觀過程中是允許的,我們只要記得回來,聚焦到對女兒的內觀上來即可,甚至我們內觀到后面階段時,也可以想到前面時間段里沒有回憶起來的事件。
3.內觀內容松散較多評判
來訪者內觀時經常會去評判過去,指責他人。開始她認為跟母親關系非常好,能感受母親的不容易。可是當她在內觀第四個時間段的女兒時,她意識到自己對女兒的高標準嚴要求給女兒帶來的壓力與傷害,同時又覺察到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小母親就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她會埋怨母親,對母親感到不滿。
因為是親子內觀,需要解決的是來訪者的情緒問題,因此咨詢師提醒來訪者回到當下,關注此時此地內觀女兒時對自己的覺察,而對父母的內觀我們可以放在以后去完成。當然我們不需要告訴來訪者如何去調整對女兒的要求,她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4.來訪者的情緒無法控制
在視頻面接時,來訪者多次提及內觀過程中情緒失控,最厲害的一次失聲痛哭,引起先生的擔心。來訪者擔心因為情緒失控,影響內觀的效果。
內觀時情緒失控是正常的,特別是在回憶到觸及本人深層次情感時。咨詢師提醒來訪者情緒失控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與宣泄,有利于內觀的進行與深入。一次內觀是人生內觀的開始,掌握了具體內觀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隨時隨地進行內觀,更好的生活。
來訪者通過4 次對女兒圍繞3 個項目的分散內觀,在最后一次總結視頻交流時,來訪者如此描述到:感覺自己的內心平靜了許多,抑郁與焦慮情緒都得到了緩解。再次讓來訪者進行自評量表心理測試,她的SDS 的標準分為55 分,SAS 的標準分為48 分,下降非常明顯,也證明了她的抑郁與焦慮情緒確實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在內觀過程中,來訪者看到在與女兒的關系中,不是自己單向付出,而是雙向的。無論是0-6 歲的女兒,還是現在的女兒,其實一直在為自己付出。特別是內觀到女兒不肯去上學的時間節點,一是跟先生要去外地工作時間重合;二是因家庭瑣事,與先生有了第一次比較大的爭吵,自己情緒失控,說到離婚。女兒當時在邊上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后來不久女兒就說害怕上學。來訪者意識到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女兒、父母、先生其實一直在用他們的方式給她支持與幫助。
來訪者通過內觀意識到自己一直不肯承認的觀念:對女兒從來都是高標準嚴要求,給女兒帶來巨大的壓力。通過內觀她相信自己真的可以放下執念,讓女兒感受到媽媽對她的真正期望是健康快樂幸福,而不是優秀的成績,名牌高校。在分散內觀結束兩個月后,咨詢師對來訪者進行電話回訪,來訪者正在跟女兒一起逛書店,她反饋現在女兒能堅持去上學,特別有意義的是女兒還會試探媽媽,如突然不想去上學,然后看媽媽臉色。當媽媽淡定地說“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時,她又會堅持上學。現在來訪者認為一家三口相處比較和睦,雖也會有些小沖突,但自己的情緒已經很穩定,不會影響家庭人際關系。當然,由于咨詢師無法掌控內觀環境的設置,無法處理內觀過程中的突發狀況等因素,也就無法確認這些對咨詢效果的影響程度,及在咨詢過程中如何確保來訪者的個人人身安全,都值得進一步探討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