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瓊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新圩鎮漁村基礎小學 廣東潮州 515744)
最新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開展核心素養教育,在這樣的要求之下,教師就需要從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角度來對課堂進行重構。
語言構建與運用是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語言的積累,掌握祖國語言的特點。分析中文的運用規律,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語言經驗。這樣能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合理利用語言進行溝通與交流[1]。
語文是一門具有思維性和邏輯性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從思維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通過這樣的形式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注入閱讀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與閱讀內容產生共鳴,使學生獲得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及獨特性等特點。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語文是一門極具審美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文章閱讀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美、發現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語文閱讀中的美育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對美的體驗以及對美的賞析,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便不僅僅是知識,也有對美的學習與創造。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語文是一門傳授學生母語的學科。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自然有很多優秀的文化產生,學生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優質的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
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講課”而不是“教學”,在這樣的形式之下,整個課堂氛圍都需要依靠教師的一張嘴來調動,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下,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課堂的構建,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沉浸在教師所構建的氛圍之中進行學習。整個課堂都是活化的,學生的思維也是活躍的。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是被動學習,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臺下聽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出來,無法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課堂死氣沉沉,他們也不會產生想要學習的興趣,而課堂中有各種新奇的形式,則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生對課堂的主動參與。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下,教師能夠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進行課堂的構建,從而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好奇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則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的。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構建,整個課堂則是成功的。
核心素養課堂的構建能和傳統的課堂產生很大的差異,教師需要深入剖析課本中的內容,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角度進行分析,這樣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領悟知識,更加深入地學習;教師也能更容易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指導自身的教學,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
雖然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但是在學生的腦海中依然還是傳統的學習理念。尤其是對于高年級階段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考試成績,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更加注重教師對閱讀答案的講解。這種傳統的學習理念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單一注重自己的書面成績。
在現階段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也存在一定的瓶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還是依照原有的單項目標進行。在這樣的教學設計的帶領之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很難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很難從學生的核心素養入手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在這樣的單一目標、單一教學環節的課堂之上,學生自然也很難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希望自己能為學生傳授更多知識,所以會把更多時間放在對學生的知識教學過程中,往往一節課大多數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解。在這樣的課堂中,主導者是教師,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很難滿足核心素養培養下學生的閱讀需求。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師生雙方的理念入手進行轉變,借助明確的目標制定,以及優質的閱讀模式來開展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
想要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就需要教師首先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要引導學生轉變思想,使教師和學生不再單一地注重考試成績。因此,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育教研會議。在會議上,學校可以聘請一些這方面的專家或名師來對教師開展教學。通過這樣的形式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性。另外,在培訓過程中,為了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學校可以開展雙重檢查的形式,對教師的學習成果進行鑒定[2]。
首先是筆試考試。在筆試考試過程中主要是針對語文核心素養的一些理論知識進行檢驗,通過筆試的手段使教師深刻認知核心素養發展的理論,從而幫助教師建立起良好的核心素養教育意識。其次,開展試講模擬,在試講模擬過程中,引導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核心素養的落實,使教師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嘗試進行核心素養的落實,從而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技能,真正從思想的角度使教師的教育發生轉變,從而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落實核心素養。
一個明確的閱讀目標更能明確教師的教學方向及學生的學習方向。因此,在核心素養發展的背景之下,教師想要在高年級語文閱讀過程中進行核心素養的落實,就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確立核心素養目標。以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手指》為例。
1.針對語言知識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針對語言教學的學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師需要將語言知識的設計和閱讀進行結合,從而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技能。在《手指》這篇文章中,作者借助漫畫式的語言,風趣幽默地展現出了五根手指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樹立語言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時針對作者的語言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領悟到語言的魅力[3]。
2.針對人文素養
語文學科有著很強的人文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人文性進行培養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性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下的教學要求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從人文性的角度出發,全面分析閱讀材料,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突出人文素養。同樣是在《手指》的教學過程中,作者將五根手指比喻成五個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手指與人的相似之處。因此,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從人文的角度分析五根手指的不同作用。
3.針對傳統文化
現行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這些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挖掘文章中的深意,從而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進而承擔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例如,在《手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和而不同”以及“團結”的文化,讓學生通過五根手指形態各異,但團結起來就能做很多事情的文本內容,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4]。
4.針對思維發展
在核心素養背景之下,語文閱讀教學也承擔著發展學生思維的重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入手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在《手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文章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在進行了明確的目標設定之后,教師也要善于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構建課堂。教師可采用思維導圖教學法引導學生開展閱讀。例如,在《在柏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師還可以通過信息化的形式為學生進行文章的展示。教師可以將文章內容制作成微課,引導學生進行觀看,從而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能將核心素養內容融合到視頻之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想要在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制定明確的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展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落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