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娜
近年來,在實施上肢手術時,常采取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方式,該麻醉方式一般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且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通過超聲引導下進行麻醉操作,還可以使麻醉的成功率得到有效保障[1]。目前,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實施,多選擇羅哌卡因,該藥物可通過抑制神經細胞鈉離子通道,阻斷神經興奮與傳導,但其對運動神經的阻滯作用與藥物濃度密切相關[2-5]。因此,本研究將選取本院收治的進行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手術的患者,給予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評價其麻醉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接受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手術的52 例患者,按完全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4 例,女12 例;年齡最小26 歲,最大63 歲,平均年齡(42.26±6.92) 歲。觀察組中男17 例,女9 例;年齡最小23 歲,最大63 歲,平均年齡(42.31±6.9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或家屬均簽署同意聲明書;此研究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主動退出者;不配合者。
1.2 方法 本次納入患者均進行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對照組給予0.3%羅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63,規格:10 ml∶75 mg(按C17H26N2O·HCl 計)],觀察組給予0.5%羅哌卡因,操作方法如下:將患者平穩送入手術室,并協助其調整為手術體位后,嚴格監測生命體征,給予咪達唑侖[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7041,規格:2 ml∶10 mg(以咪達唑侖計)],靜脈注射給藥,劑量為2 mg。在超聲引導下,掃描患者肌間溝臂叢神經,觀察其前斜肌外下方圓形低回聲目標神經干,并移動探頭,確保臂叢影像位于超聲圖像中間,選取注射針頭,并連接注射器和延長管。順利進針后,根據超聲引導,適當對進針位置進行調整。同時從臂叢后外側部位貼近臂叢神經,如果回抽無血,將相應濃度的羅哌卡因注入后,推針回至皮下,調整進針角度,確?;爻闊o血再注入相應濃度羅哌卡因。羅哌卡因總注入劑量為30 ml。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麻醉效果、麻醉指標?;颊卟涣挤磻ㄒ蚵樽碛盟幒螽a生的嘔吐、失眠、呼吸抑制等。麻醉起效時間包括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和肌皮神經的起效時間。根據麻醉后的情況,評估兩組的麻醉效果,判定標準:麻醉效果以麻醉順利,患者術中沒有疼痛感,且不需要再進行其他鎮痛藥輔助為有效,以患者術中有較輕疼痛感,并給予疼痛藥輔助麻醉(咪達唑侖<5 mg,芬太尼<0.1 mg)為一般[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和肌皮神經的麻醉起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比較(,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麻醉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n(%)]
2.4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鎮痛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運動阻滯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h)

表4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h)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隨著我國麻醉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很多外科手術得以施展,同時也保障了外科手術的質量和效率,提升了外科手術的安全性[7]。而臂叢神經阻滯屬于臨床麻醉中常用的方法,主要適用于手肩部及上肢手術的麻醉,根據阻滯部位不同,可以分為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等,而由于超聲技術在醫療行業中的廣泛應用,目前多采取超聲引導下實施阻滯,在超聲輔助下,可以清晰了解患者的臂叢神經結構,從而保證對穿刺位置定位的精準性,以使麻醉藥物能夠均勻擴散,充分發揮麻醉作用[8-11]。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是將超聲探頭放置在阻滯側的胸鎖乳突肌外側緣,識別前中斜角肌后,臂叢神經即為走行其間的類圓形低回聲影像,然后引導下穿刺注入麻醉藥物[12]。而羅哌卡因為臂叢神經阻滯的常用麻醉藥物,該麻醉藥屬于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對神經細胞鈉離子通道的抑制,從而阻斷神經興奮與傳導,與其他局部麻醉藥物相同。雖然羅哌卡因對心血管系統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對比布比卡因,羅哌卡因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毒性均較低,且其致驚厥和死亡之間的安全范圍較寬,致心律失常作用弱,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3]。
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羅哌卡因的濃度不同,對運動神經的阻滯效果也不一樣。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應用合適濃度的羅哌卡因進行麻醉,可以縮短麻醉起效時間,提升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減少麻醉引起的不良反應等[14]。此次研究中選取本院收治的進行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手術的患者,給予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對其麻醉效果進行探究,觀察組的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麻醉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鎮痛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運動阻滯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研究數據分析,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采取0.5%羅哌卡因進行麻醉可顯著縮短麻醉起效時間,減少嘔吐、失眠等不良反應,提升麻醉效果。在李春艷[15]對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研究中,0.5%羅哌卡因的麻醉效果顯然優于0.2%羅哌卡因,與本研究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對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手術,給予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均可以起到一定的麻醉效果,但給予0.5%羅哌卡因進行麻醉,有利于縮短起效時間,減少麻醉引起的不良癥狀,麻醉效果更好,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