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芳芳
宮頸癌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宮頸癌病死率非常高,往往占據首位。從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大約會經歷10 年。所以,宮頸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愈的疾病,宮頸癌前病變篩查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盡早發現癌前病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病死率。在臨床上宮頸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較為常見,接觸性出血為早期癥狀,陰道出血(不規則)為中晚期臨床癥狀,且同時會表現為陰道排液[1]。宮頸癌的發展進程較慢,癌前病變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其臨床表現并不顯著,僅有部分患者會發生陰道出血情況。早期宮頸癌和CIN 在臨床上呈現較大的鑒別難度,在臨床上常用診斷手段為TCT,但是其漏診率和誤診率均不低。在臨床上宮頸癌篩查工作中利用陰道鏡活檢可發揮鑒別效果,應用價值較高。本次研究對陰道鏡活檢和TCT 兩種診斷方法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400 例行宮頸癌篩查的宮頸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診斷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0 例。實驗組患者年齡32~66 歲,平均年齡(43.40±8.45)歲;對照組患者年齡31~66 歲,平均年齡(43.58±8.4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未處于月經期;②患者均有過性生活;③患者在檢查的前1 d 無性行為;④患者在檢查的前3 d 沒有沖洗過陰道;⑤患者同意本次實驗,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⑥患者一般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者有過子宮切除手術;②患者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③患者有生殖道炎癥;④患者患有其他嚴重腫瘤疾病;⑤患者存在溝通或認知障礙;⑥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應用TCT。患者均未處于生理期,取膀胱截石位,對患者宮頸外分泌物利用棉球進行擦拭,利用擴陰器充分暴露宮頸,在宮頸口將宮頸刷探入,順時針5 圈旋轉,對宮頸細胞樣本進行采集,利用液基細胞塑料取材刷對宮頸管內外的宮頸脫落細胞進行收集,把宮頸脫落細胞放入有細胞保存液的小瓶中,通過漂洗后,在保存溶液中轉移細胞,張貼電子條碼。在全自動細胞制備機中放入標本實施搖勻處理、過濾處理和轉移處理等,在載玻片上放置樣本細胞,利用顯微鏡對樣本細胞進行觀察。TCT 診斷標準:①正常或炎癥;②未明確診斷的不典型鱗狀細胞;③低度鱗狀上皮內瘤變和高度鱗狀上皮內瘤變;④鱗癌;⑤腺癌。通過TBS 分類,低度鱗狀上皮內瘤變包括人乳頭瘤狀病毒感染和CINⅠ,高度鱗狀上皮內瘤變包括CINⅡ、CINⅢ。
1.2.2 實驗組 患者應用陰道鏡活檢。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利用擴陰器充分暴露宮頸,對宮頸外分泌物利用棉球進行擦拭,在宮頸口將宮頸刷探入,順時針5 圈旋轉,對宮頸細胞樣本進行采集,在宮頸上實施醋酸白試驗和碘試驗,對疑似陽性結果的部位進行判斷,利用電子陰道鏡輔助檢查,在碘陰性區、異型血管、醋酸白色上皮等位置實施取材(多點),取樣后,在中性緩沖甲醛溶液(10%)中放置樣本,固定標本,實施病理學分級和診斷。陰道鏡活檢診斷結果:①正常或炎癥;②尖銳濕疣;③宮頸上皮內瘤變分為CINⅠ、CINⅡ、CINⅢ;④宮頸浸潤癌;⑤其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疾病檢出情況,包括宮頸炎、CINⅠ、ICINⅡ、CINⅢ、宮頸癌;以手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漏診率和誤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疾病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疾病檢出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疾病檢出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誤診率、漏診率比較 以手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實驗組患者診斷準確率90.50%高于對照組的70.00%,漏診率5.00%、誤診率4.50%低于對照組的15.00%、1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比較[n(%)]
宮頸癌患者大多為超過35 歲的已婚婦女,發病高峰年齡段為40~49 歲,通過統計,每年患宮頸癌的患者已經超過了13 萬人次,并且以2%~3%的比例逐漸升高[2]。宮頸癌在臨床上作為一種惡性腫瘤,發病部位一般為子宮頸,對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其臨床癥狀主要為不孕、陰道出血等,甚至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3]。宮頸癌在癌變過程中,會經過非常漫長的病變過程,一旦發生癌變,患者預后非常差,治愈率也很低[4]。所以,宮頸癌變前進行篩查非常重要,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宮頸癌的盡早診療可降低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在臨床上宮頸癌的常規診斷方法為TCT,利用顯微鏡對細胞數量和形態進行觀察以判斷宮頸癌,但是在很多因素的影響下會導致誤差發生,降低診斷準確率,比如膀胱情況和操作技術等[5,6]。TCT 診斷較為淺表,不能深入了解患者疾病情況,無法獲得滿意的診療效果。陰道鏡活檢作為一種有效的診斷方法,通過對接觸性出血、異常陰道出血等部位進行檢查,以針對性檢查疑似細胞,可盡早發現癌前病變[7,8]。陰道鏡活檢技術通過調整物鏡的位置、角度能夠獲得清晰圖像,方便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以及判斷宮頸病變癥狀和程度。活體病理的優勢較為明顯,即操作具有重復性、較高安全性、方法簡便等,可反復檢測微小病灶和疑似病灶,醫生以此為依據可進一步診斷疑似病例[9]。活體病理對子宮內膜改變和宮頸情況進行診斷,可獲得有效、全面的信息,全面觀察癌變情況,有效鑒別宮頸上皮內瘤變和早期宮頸癌[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疾病檢出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手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實驗組患者診斷準確率90.50%高于對照組的70.00%,漏診率5.00%、誤診率4.50%低于對照組的15.00%、1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陰道鏡活檢診斷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在宮頸病變臨床診斷中實施陰道鏡活檢可有效提升診斷效果,為臨床診斷和后續治療方案調整提供可靠依據,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