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 彭婧
鼻咽癌屬于惡性腫瘤之一,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鼻咽癌主要發病于患者鼻咽腔的頂部以及側部。鼻咽癌患者在發病之后腫瘤細胞會快速擴展,顱底侵犯就是主要的擴展途徑,加大了患者的臨床治療難度[1]。鼻咽癌的發展比較緩慢,最開始侵犯患者咽部旁的疏松脂肪間隙,然后逐漸向頸動脈鞘區軟組織或者咽喉部的淋巴結轉移,之后再向患者的顱底骨質侵犯,通過破裂孔、卵圓孔等孔道進入到患者的顱內。鼻咽癌侵犯顱底在臨床中表現為顱底骨質缺損,正常骨皮質或者骨松質逐漸被腫瘤組織所取代。鼻咽癌通常會表現為浸潤性生長,會使鄰近結構受累,顱底破壞主要是因為鼻咽癌組織侵犯引發的,在腫瘤侵犯早期一般會通過CT 和MRI 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兩種檢查方法均可以將鼻咽腫瘤的病灶位置、形態以及大小等性質進行清晰顯示,可以得到顱底侵犯的檢出率,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方向[2]。患者出現骨皮質蟲蝕樣缺損以及骨質疏松性缺損情況,正常的骨組織會逐漸被腫瘤組織所取代,MRI 和CT 的顯示大致相同。臨床中一般會通過放射治療進行治療,治愈率相對較高,只有少數病例會出現復發。但有效治療的前提是必須有精準的診斷。通過臨床統計表明,早期鼻咽癌患者通過放射治療持續治療,5 年內生存率至少為65%。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療后對原發病灶進行隨訪以及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CT 檢查在鼻咽癌患者進行診斷以及隨訪過程中起到明顯的作用。CT 檢查能夠有效判定腫瘤形態學,但是組織學改變情況不能單純通過CT 檢查進行判斷。本次研究,作者抽取2016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診治的200 例鼻咽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分別通過多排過螺旋CT 以及高場MRI 檢查診斷,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6 年8 月~2020 年8 月期間本院診治的200 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5~75 歲,平均年齡(50.48±8.67)歲;低分化鱗癌患者143 例,高分化鱗癌患者34 例,未分化癌患者23 例?;颊咴谕鈺虾炇鹦彰?作者上報給醫院的倫理委員會,得到同意之后開展本次研究。納入標準:符合放射治療指征患者;根據臨床體征和病理檢查確診為鼻咽癌;排除標準:精神病患者;失訪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通過多排螺旋CT 以及高場MRI 進行檢查。CT 檢查方法:使用聯影公司64 排螺旋CT 掃描儀進行掃描,在檢查前2 d 要求患者使用低脂食物,在檢查過程中患者采取仰臥位,常規平掃患者的頭部至鎖骨間的區域,然后再通過增強掃描。高場MRI 檢查方法:使用GE 公司1.5T 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掃描,所有患者在檢查過程中采取仰臥位,對患者的鞍上池至第二頸椎下緣區域進行橫斷面、冠狀面以及矢狀面掃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鼻咽癌患者通過兩種檢查方法后得到的不同位置顱底侵犯檢出率。顱底侵犯判定標準:CT 掃描患者的骨皮質變薄,骨質發生缺損破壞,中斷缺損處被軟組織取代,破裂孔或者卵圓孔的邊緣比較模糊,破裂孔逐漸擴大,骨皮質變厚,骨質增生硬化,骨質內部存在高密度斑片狀影。MRI 掃描患者的顱底骨皮質在T1WI 上線樣結構發生中斷,骨髓組織的高信號逐漸消失,骨破壞病灶在增強狀態下會出現異常強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CT 檢查的翼板、蝶骨體、斜坡骨、巖錐尖以及卵圓孔處顱底侵犯檢出率及總檢出率分別為6.0%、4.5%、3.0%、10.0%、1.5%、31.0%,均低于高場MRI 檢查的13.5%、11.5%、13.0%、20.0%、11.5%、7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0 例患者不同位置顱底侵犯檢出率比較[n(%)]
鼻咽癌的發病率在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中屬于第一位,臨床中常見的臨床癥狀為鼻塞、耳悶堵塞、聽力受影響以及頭痛等。據有關研究表明[3]:鼻咽癌的發病受到地域和種族的影響,在黃種人中發病最常見,白種人的發病幾率最低,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至少2 倍,老年人群為多發人群,且可能具有家族遺傳史。發病早期,患者可能不出現臨床癥狀,隨著病情的逐漸進展,患者會發生耳鳴等癥狀,也會產生皮肌炎等并發癥[4]。臨床中,對于鼻咽癌的發病機制的研究還不夠深入,至今無法明確該病的發病機制,但多數學者認為鼻咽癌的發病和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感染等之間關系比較密切[5]。目前,臨床中鼻咽癌患者一般會選擇放射治療,因此治療前必須明確患者的治療靶區[6]。
有關研究表明:鼻咽癌患者通過放射治療具有根治性,5 年生存率顯著提升。鼻咽癌原發性病灶的控制會對放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效果產生影響,臨床中通過CT 對患者的病灶以及淋巴改變情況進行觀察。鼻咽癌患者通過放射治療后腫瘤的敏感性會縮小,但是部分瘤體的影像學改變并不能完全替代控制效果。臨床中,CT 檢查對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效果的評定研究較少;隨著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不斷提升,CT 和MRI檢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的診斷。通過CT 檢查能夠準確定位,并且可以清楚展示病灶,同時可以將鼻咽癌患者的顱底骨質受到腫瘤細胞破壞之后的密度變化情況進行診斷[7],但在檢查過程中顱底骨質密度較高,腫瘤周邊經常會出現輻射狀偽影,對診斷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8]。而MRI 檢查無骨偽影,腫瘤侵犯后的顱底骨髓信號變化可清晰顯示,MRI 的多參數成像可早期發現骨質異常表現,正常的骨皮質MRI 表現為T1WI 及T2WI 均為低信號,腫瘤破壞骨皮質后正常的低信號消失,逐漸被T1WI 中等信號以及T2WI 偏高信號的鼻咽癌組織所取代;骨松質因為脂肪組織含量較高,T1WI 以及T2WI 表現為中高信號,當腫瘤對其侵犯之后中高信號逐漸消失,被鼻咽癌組織斑點狀低信號代替;尤其是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序列的應用可進一步提高早期發現癌組織的敏感性。除此之外,通過MRI 增強掃描還可以發現鼻咽癌組織明顯異常強化。鼻咽癌侵犯顱底早期,CT 檢查骨小梁沒有被破壞,而通過MRI 掃描發現骨髓腔已被浸潤,CT 檢查雙側卵圓孔正常,而通過MRI 掃描發現癌組織沿三叉神經發生浸潤,逐漸向顱內侵犯。另多方位成像可全方位了解患者的腫瘤侵犯范圍,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9],當然,CT 掃描后可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彌補CT 定位不夠精準的缺點。所以,MRI 診斷和CT 診斷比較,前者更敏感,更具優勢,更有利于腫瘤的放射治療。
螺旋CT 檢查可以直觀顯示患者的腫瘤以及顱底侵犯破壞情況,可以更準確的將病變部位、病灶的大小、性質以及腫瘤的蔓延情況進行顯示,同時,還可以將腫瘤的三維圖像顯示出來,有利于放射治療定位;通過螺旋CT 可以將鼻咽部的骨質結構、自然孔道以及鼻咽癌對患者的顱底骨質的破壞情況進行清楚顯示。而通過MRI 檢測顱底骨折結構的顯示效果不及CT,但是,MRI 可以多個角度成像,進而將局部解剖結構全面展示,比如:通過CT 檢查,還沒有發現骨小梁已經被破壞,而通過MRI 檢查則可以發現腫瘤的早期骨髓腔已經被浸潤。MRI 的多角度成像可以利于對較薄的顱窩底部骨質破壞的檢查,和CT 檢查相比,MRI 對顱窩底部以及蝶谷大翼的檢查敏感性更高。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CT 檢查的翼板、蝶骨體、斜坡骨、巖錐尖以及卵圓孔處顱底侵犯檢出率及總檢出率分別為6.0%、4.5%、3.0%、10.0%、1.5%、31.0%,均低于高場MRI檢查的13.5%、11.5%、13.0%、20.0%、11.5%、7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MRI 診斷可有效提高顱底侵犯的檢出率,且范圍更廣,準確性更高。韓芳等[10]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多排螺旋CT 檢查診斷后得到的鼻咽癌顱底侵犯檢出率為34.38%(22/64),通過高場MRI 檢查診斷后得到的鼻咽癌顱底侵犯檢出率為73.44%(47/64),CT 檢查的顱底侵犯檢出率低于高場MRI 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和本次研究結果大致相同,說明本次研究具有有效性。
綜上所述,通過多排螺旋CT 和高場MRI 檢查診斷鼻咽癌患者,高場MRI 檢查的顱底侵犯檢出率更高,如果CT 檢查結果無法確定顱底是否被侵犯,可以加冠狀面掃描提高確診率,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高場MRI 檢查對患者的腫瘤組織的擴展情況進行準確顯示,提高鼻咽癌顱底侵犯檢出率,準確判斷患者的臨床分期,進而幫助臨床指導治療,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