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婧 謝勇
惡性腫瘤為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嚴重疾病,可發生任何年齡段,因腫瘤發生部位不同,臨床癥狀表現存在一定差異,但多表現出皮膚病變,腫塊、進食障礙等常見癥狀,需積極治療[1,2]。觀察臨床對惡性腫瘤疾病診斷方式中較常用到核磁共振檢查,且隨著核磁共振技術不斷進步與發展,出現WB-DWI 這一新興檢查技術能對患者進行全身大范圍掃描,有助于檢查醫師更為準確鑒別患者腫瘤性質,評估腫瘤臨床分期[3]。此次研究,為進一步探析WB-DWI 在惡性腫瘤分期中的應用價值,選取相應患者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惡性腫瘤患者展開研究,其中男46 例,女36 例,年齡43~78 歲,平均年齡(60.56±5.86)歲,腫瘤類型,肺癌40 例,肝癌18 例,結直腸癌16 例,胃癌8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組織確診為惡性腫瘤患者;②均伴有不同程度癌痛;③臨床資料完善;④同意進行WB-DWI、常規核磁共振/CT 檢查;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者;②預計生存期≤3 個月者;③乙肝、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者;④合并兩種惡性腫瘤以上者。
1.3 方法 應用本院核磁共振儀(美國GE;型號1.5T),選擇一體化內置體部線圈。檢查前1 d 告知將檢查前后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如腸道準備,檢查時保持空腹等。
WB-DWI:指導患者保持心情平靜,于患者自由呼吸狀態下,采取翻轉恢復平面回波序列即SE-STIRDWI-EPI,參數TR:5100 ms,TE:100 ms,TI:180 ms,b=0、600 s/mm2,層厚:7 mm。層間距:1 mm,FOV:40 cm×40 cm,矩陣:96×128,BEX:6 次,各段層數為30 層,共8 段。掃描時間控制為180 s,全身共掃描20 min。檢查時,先對患者進行第一、三段預掃描,詳細記錄各段中心頻率,計算兩段,再將中心頻率平均值應用到剩余各段的中心頻率中。采集第一段與全身彌散加權相對應的T2WI 脂肪抑制序列圖像,進行解剖對比,便于臨床醫師準確定位病灶解剖位置。掃描結束后疊加第三段原始圖像,進行三維圖像重建,再予以黑白反轉,以達到類似PET-CT 圖像的效果。
常規核磁共振/CT 檢查:于WB-DWI 檢查后1 周內對患者進行核磁共振/CT 檢查。對患者病灶部位進行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掃描檢查。掃描序列為常規T1WI、T2WI、T2WI/FS,若WB-DWI 技術為陽性但核磁共振為陰性(或相反病灶),加強局部核磁共振增強掃描。常規DWI 掃描時b 值:0、600 mm2/s。CT 掃描:依據患者惡性腫瘤類型進行掃描,如針對肺癌患者對其胸部進行CT 掃描,應用單排CT 儀(美國Picker),層厚設置為7 mm、間隔為7 mm,連續掃描,電壓為120 kV,電流為125 mA,螺距:1.5 mm 進行原始數據采集。肺部小結節高分辨掃描時,層厚:2 mm,間隔2 mm,電壓:130 kV,電流175 mA,采取骨算法重建,增強掃描參數與平掃一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種檢查方式病灶檢出情況,比較兩種檢查方式轉移病灶檢出情況,分析兩種檢查方式良惡性腫瘤檢出情況,比較兩種檢查方式臨床分期診斷符合率。臨床分期診斷符合率:參照TNM 分期標準,進行分期判定觀察;T1期:腫瘤侵襲至黏膜下層;T2期:腫瘤侵襲至固有肌層;T3期:腫瘤穿透固有肌層,侵犯漿膜下層;T4期:腫瘤組織傳統腹膜臟層,對其他組織結構侵犯或粘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式病灶檢出情況分析 82 例患者經常規核磁共振/CT 檢出249 個病灶,應用WB-DWI 檢查顯示出372 個病灶,經臨床病理證實均為惡性腫瘤,于WB-DWI 上均呈現出高信號。ADC 圖呈現出低信號,且各個病灶ADC 值顯著低于正常區域,與病灶惡性程度成正比。
2.2 兩種檢查方式轉移病灶檢出情況比較 WB-DWI檢查骨轉移、肺轉移、腦轉移、肝臟轉移、淋巴轉移病灶檢出率分別為84.38%、86.67%、82.35%、96.67%、94.64%,均高于常規核磁共振/CT 檢查的59.38%、66.67%、58.82%、70.00%、80.36%,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轉移病灶檢出情況比較[n(%)]
2.3 兩種檢查方式良惡性腫瘤檢出情況分析 WBDWI 檢查中發現,49 例患者中162 個病灶的DWI、ADC 圖像顯示均為高信號,且各個病灶ADC 值均屬于正常區域范疇內,最終經病理證實皆為良性病變。常規核磁共振/CT 檢查血管受侵但WB-DWI 未發現異常的有5 例。
2.4 兩種檢查方式臨床分期診斷符合率比較 WBDWI 對T1、T2、T3期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8.24%、90.91%、100.00%,均高于常規核磁共振/CT 的47.06%、66.67%、70.8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式對T4 期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臨床分期診斷符合率比較[n(%)]
惡性腫瘤為威脅人體健康危險疾病,于2019 年我國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癥報告》顯示,惡性腫瘤致死人數占居民全部死因20%以上,且近幾年其發生率持續上升,我國每年因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費用高達2000 億元,防控形勢嚴峻。由上述可知,及時診斷、積極篩查,或積極予以惡性腫瘤患者預后評估,加強腫瘤浸潤范圍,是否發生遠處轉移觀察,明確分期,針對性予以治療方案干預為降低死亡率關鍵[4-6]。
隨著臨床對核磁共振檢查不斷改進與創新,出現WB-DWI 這一新興技術,此次研究即對本院收治惡性腫瘤患者應用這一方式檢查,對其作用原理與優勢進行分析[7,8]。WB-DWI 為目前臨床唯一一個在活體上能進行水分子彌散成像的診斷方法,其能將水分子布朗運動顯示出,較好完成核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在較高梯度場與切換率作用下能顯著提升成像速度,縮短TE,對圖像信噪比提高有積極作用。再者因WB-DWI為在DEI 基礎上發展而來,應用了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STIR 技術,有效避免脂肪等相應組織器官的背景信號干擾,使病灶DWI 呈現高信號,便于醫師更好觀察病灶性質。且因彌散加權成像對水彌散較為敏感,擴散速度快慢與信號強度成反比,能在圖像上形成鮮明對比。如在腦脊液、尿液等自由水中擴散速度較快,在正常組織中受細胞膜影響,細胞內水分擴散受限,擴散速度較低,以此進一步評估病灶數目與性質[9,10]。此次研究結果顯示,82 例患者經常規核磁共振/CT 檢出共檢查出249 個病灶,應用WB-DWI 檢查顯示出372 個病灶,經臨床病理證實均為惡性腫瘤;49 例162 個病灶WB-DWI 檢查為良性,最終亦經病理證實,皆為良性病變。其次常規核磁共振/CT 檢查血管受侵但WB-DWI 未發現異常的有5 例,由此可知,較之常規核磁共振/CT,WB-DWI 病灶檢出率更高,對病灶良惡性判定更為準確,能依據檢查結果掌握患者腫瘤分期情況。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較之WB-DWI 對T1、T2、T3期診斷符合率高于常規核磁共振/CT 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轉移部位檢出率更高,由此可知,WB-DWI 在臨床分期鑒別中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WB-DWI 在惡性腫瘤分期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能準確檢出病灶數目,評估是否發生轉移及良惡性外,還能依據腫瘤浸潤程度與累及范圍準確分期,有助于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阻止或延緩疾病進一步發展,提升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