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源
精神分裂癥難以快速得到治療,屬重癥精神病之一,大部分患者雖然保留了認知能力和正常智能,但行為上存在不確定性,以控制疾病、改善預后為目標,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療[1]。有學者分析發現,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凝血指標可見異常,影響患者健康水平,增加合并癥風險,包括D-二聚體、凝血四項的異常以及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加等[2]。本文選取280 例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該類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及臨床意義,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280 例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按預后情況分為觀察組(預后合并代謝綜合征或心血管疾病)和對照組(預后未合并代謝綜合征或心血管疾病),各140 例。觀察組:男76 例,女64 例;年齡37~65 歲,平均年齡(45.2±6.7)歲;病程5~11 年,平均病程(7.8±1.4)年。對照組:男74 例,女66 例;年齡38~64 歲,平均年齡(45.2±6.7)歲;病程5~12 年,平均病程(7.7±1.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符合《中國精神疾病診療專家共識》(2013)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患者住院時間在5 年以上,且住院期間接受藥物治療;隨訪資料、臨床資料均完整可查。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合并其他精神科疾病患者;合并其他全身惡性疾病患者;隨訪資料、臨床資料丟失、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獲取其凝血指標檢測結果,包括D-二聚體、凝血四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凝血指標,包括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分析預后合并代謝綜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響因素。D-二聚體水平≥0.5 mg/L 或以上為異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48 s 為異常;凝血酶原時間>17 s 為異常;纖維蛋白原水平>4 g 為異常;凝血酶時間>19 s 為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高于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預后合并代謝綜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響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異常是預后合并代謝綜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預后合并代謝綜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凝血指標的變化 病情較重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凝血指標異常的可能性較高,此前學者認為,這一變化主要牽涉到患者用藥、生活習慣等因素,可體現在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方面[3]。相關學者分析發現,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其體內的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出現明顯變化,如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激素水平可出現異常,引發炎性標志物過量釋放問題,患者胰島素抵抗情況因此出現異常[4]。臨床表現為無法有效代謝利用葡萄糖,脂肪的分解、搬運壓力增加,大量無法代謝的葡萄糖進入患者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被大量消耗用于搬運,此時患者血糖水平和中性脂肪的總含量均增加,導致血液粘稠度升高[5]。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持續接受藥物治療,進一步加劇了上述反應的過程,凝血功能的惡化態勢也因此更趨明顯[6]。患者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水平可超過健康值10%~50%[7-9]。另有學者分析,精神分裂癥與機體微炎癥反應有關,微炎癥反應對神經系統的破壞可能是神經分裂癥出現的原因,也可能惡化既往的病情[10]。在此過程中患者免疫應答機制啟動,驅使巨噬細胞進行炎性因子的吞噬,維生素D 被消耗,加劇了患者免疫系統功能的衰減問題,機體健康態勢較差的情況下抗精神病類藥物的作用更加明顯,可導致陽性因子的持續釋放,惡化胰島素抵抗,患者凝血功能也因此進入惡化循環中,持續表現出D-二聚體和凝血四項檢測結果的異常。
3.2 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 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可受到多種并發癥的威脅,除感染、壓瘡等常見并發癥外,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對患者的影響作為明顯。上述論述了炎性因子過量分泌導致患者血糖、血脂升高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炎性標志物的釋放又可導致大量氧自由基進入患者血液系統中引發血管損傷,為進行修補,患者體內的血小板可能異常聚集,引發以毛細血管堵塞為代表的血運障礙。在葡萄糖、中性脂肪持續進入患者血液中后因無法得到代謝,脂肪和葡萄糖可沉積于患者血管壁等處,導致血管腔持續狹窄,增加包括血管堵塞、血運不暢、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率。而無法常規代謝的中性脂肪和葡萄糖又可引發肝臟、腎臟等代謝關聯臟器功能的執行,誘發代謝綜合征。
此前學者分析發現,D-二聚體和凝血四項檢測異常的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不良預后的幾率較大,換言之,不良預后患者往往多見凝血功能異常,這與本院研究相似。從影響因素角度分析,相關學者借助方程進行凝血功能關聯因素的評析,結果顯示,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的異常均是導致患者不良預后的主要影響因素。由于導致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凝血功能異常的因素帶有相似性,患者D-二聚體或其他指標出現的異常往往標志著其他信息的同步異常,可作為進行不良預后診斷和預防的可靠參考。本次研究中,在確定患者合并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的情況下,觀察組140 例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普遍異常的基本特點,提示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在于可據此及時了解患者可能發生的合并癥,并進行積極干預。另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接受住院治療和護理,可能面臨代謝能力下降、運動能力不足等問題,可一定程度上增加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從病理變化的角度上看,運動不足的患者其脂肪、葡萄糖消耗下降,且血液的流動感情況保持平穩,但由于患者對食物的攝取并沒有出現明顯下降,過量攝取的葡萄糖和脂肪等也可在無法代謝的情況下進入機體組織和血液中,并持續堆積,加劇藥物作用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問題,促使機體內高密度脂蛋白的過量消耗,使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水平持續提升,加劇患者血液內中性脂肪含量、增加代謝負擔,引發以機體功能失代償為核心變化的綜合征,包括代謝綜合征以及肥胖、血糖升高、血壓升高等。后續工作中,可在現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首先加強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凝血指標檢測,再輔助多樣化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最終實現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凝血指標檢測多見異常,患者合并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高。后續工作中應加強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跟蹤,了解其凝血指標,見凝血指標檢查異常,應積極預防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