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平 張靜
肺癌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屬于呼吸系統的一種惡性腫瘤。據統計,肺癌的發生概率以及死亡率是所有的惡性腫瘤中的第一位,極大程度上威脅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體健康。臨床治療中,如果患者治療失敗,則會導致患者出現腦轉移,進而使患者出現死亡。肺癌腦轉移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據有關統計表明[1]: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已經發生腦轉移,同時,小細胞肺癌死亡患者通過尸檢,其腦轉移的發生概率高達80%。肺癌腦轉移患者于臨床中只能通過放化療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生存質量可以有效提高。但是,通過臨床試驗表明[2],通過全腦放療治療患者,患者因為受到照射劑的量的限制,進而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大多數化療藥物沒有辦法通過血腦屏障,且的大多數藥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就顯著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近些年一些,腫瘤藥物的研究逐漸深入,靶向藥物能夠直接通過血腦屏障,到達病灶,進而使腫瘤細胞死亡,可以補足放化療的缺陷,肺癌腦轉移患者通過靶向治療聯合放化療治療,可以給患者提供治療方案[3]。本次研究,作者以本院于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肺癌腦轉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然后將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展開對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肺癌腦轉移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為(52.31±7.90)歲,男19 例,女11 例,病灶轉移時間為20~56 d,平均轉移時間為(44.53±8.18)d,對照組患者年齡34~74歲,平均年齡為(51.86±7.39)歲,男18 例,女12 例,病灶轉移時間18~58 d,平均轉移時間為(45.03±9.0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于同意書上簽字,得到院內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①通過病理學組織活檢確診為肺癌腦轉移;②在同意書上簽字患者;③治療依從性高患者。排除標準:①自愿接受放化療以及靶向藥物治療;②心、肝等其中嚴重功能障礙患者;③腦轉移放化療史患者;④放化療禁忌癥患者;⑤藥物過敏史患者;⑥不在同意書上簽字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通過全腦放化療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以對照組患者為治療基礎,通過靶向藥物進行聯合治療。放化療治療方法:使用X 線6 mV等中心水平對穿照射靶區,照射劑量為40 Gy/f,每周5f,連續治療1 個月。然后給予患者全身化療,第1 天,給予患者150 mg/m2的紫杉醇(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214),500 mg/m2的愛寧大(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0485),第1~3 天給予患者25 mg/m2的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58),1 個月為1 個化療療程。靶向藥物治療方法:服用鹽酸埃克替尼(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61),125 mg/次,3 次/d,持續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消化道反應、脫發、肝功能損傷、皮疹)發生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病灶基本消失,且至少消失1 個月;有效:臨床病灶體積減小,癥狀沒有緩解,甚至是加重;無效:臨床病灶的體積沒有縮小,甚至增加。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29/30)高于對照組的63.3%(19/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3%(1/30)低于對照組的30.0%(9/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近些年來,由于工業迅速發展,人們工作壓力增加,空氣污染嚴重,吸煙比例升高,導致肺癌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據有關統計:肺癌目前已經成為男性第一惡性腫瘤,極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4]。肺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大多數患者確診后病情已經發展到晚期。肺癌患者的最常見的癥狀是咳嗽,屬于不典型癥狀,全身表現為:消瘦、食欲不振、乏力、發熱、胸痛、呼吸困難等。患者出現肺癌后,會產生較多并發癥,對治療效果產生明顯影響,主要發病人群為中年具有長期吸煙史的男性、慢性呼吸道疾病人群等。根據有關文獻表明[5]:腦轉移瘤患者不經過有效的治療,中位生存期只有1 個月作用,臨床中,通過全腦放療治療后,其生存期大概也只有4~5 個月,通過精準放療,可以得到更好的療效,而生存期也只有12 個月左右。現代醫學中,肺癌腦轉移患者在治療方面也起到了較大的進展,放療逐漸成為肺癌腦轉移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
肺癌患者出現沒有原因的頭疼、嘔吐、視覺障礙等情況,此類患者就有肺癌腦轉移的傾向。常見的肺癌腦轉移患者的基礎肺癌一般為小細胞肺癌以及腺癌。另外,近些年來,肺癌患者通過腦CT 檢查,就會發現腦轉移患者一般都是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肺癌腦轉移的發生是因為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肺癌細胞進入到血液流動以及淋巴轉移過程中,進而轉移到患者的腦部,最終發展為腫瘤[6]。出現腦轉移之后,患者會發生偏深感覺障礙、顱內壓升高以及共濟失調等情況,腦轉移的主要發病位置一般和病灶的血流動力學情況以及組織體積相關。肺癌腦轉移患者發生頭痛,其疼痛劇烈,患者常會在睡眠中因疼痛而蘇醒,起床后,頭痛緩解;出現嘔吐,因為患者的顱內壓明顯升高,導致其延髓呼吸中樞受到強烈刺激,進而引發嘔吐;出現視力障礙,因為患者的顱內壓升高,導致患者的眼球靜脈血回流不順暢,進而引發瘀血水腫,會對患者眼底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產生損傷,進而影響患者的視力;出現精神異常情況,因為患者的大腦前部額葉的腦瘤會使額葉產生損傷,進而引發興奮性、憂郁性以及虛構性等精神異常情況[7]。目前臨床中,肺癌腦轉移患者一般會通過全腦放療方法進行治療,通過放療治療后,患者的生存時間可以得到一定的延長,且生活質量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有關研究表明[8]:照射劑量為20~30 Gy,血腦屏障的開放通透性為最大,可以將腫瘤細胞有效殺死,而放療的照射劑量會影響治療效果,且也具有毒害性,會威脅正常的腦組織,而想要保護正常腦組織,則需要減少照射量,而腫瘤的局部放射劑量并不能夠將腫瘤完全殺死,所以局部治療具有較高的失敗率。靶向治療具有針對性,能夠針對一個明確的病灶進而設計藥物,可以準確進入腫瘤病灶中,并將其殺死。鹽酸埃克替尼屬于一種小分子絡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有效抑制EGFR 自身磷酸化,進而使傳導受到阻滯,通過對腫瘤表皮細胞的生長因子受體上的絡氨酸激酶的活性進行抑制,進而降低腫瘤細胞的增值效率,從而得到有效的靶向治療效果[9]。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29/30)高于對照組的63.3%(19/30),不良反應發生率3.3%(1/30)低于對照組的30.0%(9/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通過靶向治療和放化療進行聯合治療,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不會因為過多的照射劑量,損傷腦組織,也不會因為過少的照射劑量,影響治療效果。杜國威等[10]的研究結果也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44.44%,和本次研究結果大致相符,說明靶向治療聯合放化療的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指導性。
綜上所述,肺癌腦轉移患者通過靶向治療聯合放化療療法對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