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在我國婦科惡性腫瘤疾病中乳腺癌的發病率居首位,導致該疾病發生的致病因素有多種,如生殖因素、性激素、營養與飲食、基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1]。盡管乳腺癌的發病率較高,但是該疾病的致死率并不高,原因在于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不少乳腺癌患者均能在早期確診,而早期乳腺癌患者通過及時有效的外科手術治療,5 年相對生存率可以達到91.8%,10 年生存率超60%,大部分患者都能長期生存[2]。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也有部分患者健康意識較差或早期未察覺自身病情,行醫就診時多發展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或發生遠處轉移,針對這類患者,單純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欠佳,基于此,本院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化療聯合外科手術治療,對其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7 年11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60 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小38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52.67±6.05)歲;病理分期:Ⅱb期8例、Ⅲa期12例、Ⅲb期10例。研究組患者年齡最小39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52.70±5.75)歲;病理分期:Ⅱb 期7 例、Ⅲa 期12 例、Ⅲb 期1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自愿加入原則及局部晚期乳腺癌診斷標準者;②簽署化療、外科手術治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化療及手術相關禁忌證者;②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于癌灶正上方皮膚作一梭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和乳腺組織,找到癌灶,將癌灶、癌塊兩側皮膚邊緣及乳頭和基底組織切除,并對腋窩淋巴結進行清掃,然后對切除部位墊止血墊,并觀察皮膚傷口情況,若皮膚傷口張力較大,需對切口周圍的組織進行松解,并在切口內放置兩條引流管,然后依次將切開皮膚進行縫合。
1.2.2 研究組 患者采用化療聯合外科手術治療。手術前對患者實施化療治療,具體方法:第1 天,靜脈滴注40~50 mg/m2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105)、500 mg/m2環磷酰胺(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627),連續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4 個療程后停藥,再給患者靜脈滴注75 mg/m2多西他賽(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92),連續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4 個療程。在化療治療過程中,還需定期評估患者腫瘤及腋窩淋巴結大小、活動度變化情況,并進行檢查,觀察其腫瘤病灶兩徑變化情況,若腫瘤病灶兩徑乘積縮小25%及以上,表明其病情穩定,可對其行外科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方法同對照組,術后繼續采用原方案對患者行化療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化療2~3 個療程后對患者行復查CT 等檢查,根據CT 所示腫塊的大小判定其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治療后,腫塊完全消失,相關的癥狀和體征幾乎全部消失,持續時間達4 周或以上;部分緩解:治療后,腫塊大小較初診時縮小50%以上,相關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持續時間達4 周或以上;疾病好轉:治療后,腫塊大小較初診時縮小25%以上,相關癥狀和體征明顯減少,持續時間達4 周或者以上;疾病穩定:治療后,腫塊大小縮小或增大均不超過25%,沒有出現新的腫塊;疾病進展:治療后,腫塊增大超過25%或者出現新的腫塊;客觀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②隨訪1 年,統計比較兩組腫瘤轉移率、病情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客觀緩解率8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腫瘤轉移率、病情復發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腫瘤轉移率3.33%、病情復發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33%、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腫瘤轉移率、病情復發率對比[n(%)]
乳腺癌是一種發生于乳腺上皮或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疾病,好發于育齡期婦女,按照臨床分期,其可以分為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4 種類型。其中,晚期乳腺癌又可以分為局部晚期乳腺癌和真正的晚期乳腺癌2 種類型,其中,局部晚期乳腺癌指的是腫瘤本身較大或局部像炎癥或侵犯的皮膚出現橘皮癥,且腋窩淋巴結腫大和難以推動,而真正的晚期乳腺癌除了具有局部晚期乳腺癌一樣的體征和臨床癥狀表現外,其還有遠處轉移[3]。相比于早期、中期、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預后相對較差,但是有研究證實,通過及時和規范的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化療聯合手術治療,部分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也有治愈的機會[4]。但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原發灶面積相對較大,且伴有出血、破潰及感染等情況,另外,還會侵犯和影響乳腺皮膚組織、胸壁組織,因此,其治療難度相對較大,為此,需要臨床積極探尋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5,6]。
本研究中,分別采用外科手術聯合化療、單用外科手術方案對兩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客觀緩解率8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腫瘤轉移率3.33%、病情復發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33%、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王建軍[7]研究報告中得出的化療聯合外科手術治療組患者腫瘤轉移率(2.0%)顯著低于外科手術治療組(18.0%)結論基本一致,說明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應用化療聯合外科手術治療,不僅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還能降低其腫瘤轉移率、病情復發率。
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應用化療聯合外科手術治療效果優于單用外科手術治療的作用機理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原發病灶較大,且部分患者癌灶可能侵犯胸壁和乳腺周圍皮膚組織,或發生淋巴結轉移,面對這種情況,單純采用外科手術對其進行治療不僅會導致手術操作過程中的難度較大,從而影響手術的順利實施和治療效果,同時術后也存在較高的病灶轉移率和復發率,進而會對患者術后生存期和生存質量造成不良影響[8]。基于此,就需要在外科手術治療的基礎上探尋其他有效方案輔助治療。隨著臨床對局部晚期乳腺癌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證實,控制轉移灶是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關鍵,轉移灶包含淋巴結轉移灶、肝轉移灶、肺轉移灶等,若這些轉移灶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便盲目對患者施行乳腺原發灶切除術治療,基本無法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9]。而要達到控制轉移灶的治療效果,需借助于化療方案輔助治療,吡柔比星+環磷酰胺+多西他賽是目前臨床推出的新輔助化療方案,也是臨床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標準化療方案,這些藥物對乳腺癌細胞具有良好的生長抑制和誘導凋亡作用,且起效迅速,因此,術前對患者應用該方案化療可有效促進原發腫瘤和區域淋巴結體積縮小,并降低乳腺癌TNM 分期,這樣能有效降低手術難度,從而有助于保障手術順利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術治療效果。術后繼續對患者應用該方案化療,則能進一步消除術中未切除的細微病變組織,從而能降低患者術后病灶轉移率和復發率,而病灶是否轉移及病情是否復發與患者術后生存期具有密切的關聯,若病灶得到有效控制,未轉移和復發,則能有效延長患者的預后生存周期,并能提高其預后生存質量。且有研究證實,吡柔比星+環磷酰胺+多西他賽化療方案的安全性較高,若能合理控制化療藥物劑量及治療周期,患者基本不會出現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因此,患者對該化療方案的耐受性較好[10]。
綜上所述,化療聯合外科手術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腫瘤轉移率和病情復發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