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君國 席國華
肩周炎為肩關節周圍炎癥,為臨床康復科常見疾病之一,以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功能障礙等為主要臨床體征,具有病史長、病情易反復發作等特點,對患者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研究指出,肩周炎患者以肩部疼痛為主要臨床體征,夜間疼痛更甚,常伴有肩關節功能活動障礙,隨著病情發生、發展,可累及肩關節囊、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腱、滑囊等[2]。隨著生活方式改變、經濟快速發展、工作性質變化,肩周炎發病率隨之升高,易發生在肩部外傷史、肩部長期勞動人群中[3]。目前,臨床中針對肩周炎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可給予消炎鎮痛藥、物理治療、按摩推拿治療、局部封閉治療等,同時可配合進行關節功能鍛煉,以維持或促進患者肩部關節功能。康復理療為臨床中治療肩周炎主要方法,屬于中醫特色治療方法,采用功能鍛煉、康復訓練等方式改善患者疼痛、功能障礙,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針灸、推拿為康復治療中兩項重要治療方法,為探究在肩周炎患者中治療效果,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9 月本院診治96 例肩周炎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和體征,結合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肩周炎;②對患者一般情況評估后,均有康復理療、針灸、推拿治療指征;③向患者講解此次治療方法、研究措施,獲得患者同意。排除標準:①肩關節及患側上肢外傷患者;②合并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嚴重疾病患者;③心腦血管嚴重疾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聯合組,每組48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傳統康復治療,給予患者止痛、活血化瘀、營養神經藥物,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以肩部為中心,肩膀自然下垂情況下彎腰前后甩動肩膀,甩動幅度逐漸加大,甩動運動10 min/d;甩動運動完成后由外向內畫圈運動,運動10 min;面向墻壁站立,抬起雙手扶上墻,手指沿著墻面緩慢向上伸展,以伸展到最大位置保持雙上肢上舉姿勢,后記錄患者手指伸展最遠距離,完成3~5 次/d。聯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針灸、推拿治療,取患者陽陵泉、肩井、肩貞、手三里、后溪、外關、阿是穴,對上述穴位用酒精消毒后進針,得氣后留針20 min,1 次/d。患者取坐位,首先對患者肩頸部兩側肌肉進行放松,選取列缺、少商、天府、尺澤、中府穴進行點位按摩,每個穴位按摩1 min,按摩完成牽拉患者上肢進行屈肘、后伸運動,運動2 min/次,1 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疼痛、肩外旋、肩外展評分及臨床療效。①疼痛:治療前和治療2 周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在10 cm 刻度尺上標注0~10 分,10 分表示劇烈疼痛,0 分表示無疼痛,由患者自主評定[5]。②肩部功能:采用VAS 在10 cm 刻度尺上表示0~10 分,0 分表示功能無障礙,10 分表示功能劇烈障礙,將肩部外旋、外展功能進行評定[6]。③療效評定標準:治療2 周后,根據患者肩部疼痛、關節活動度進行評定。顯效:肩部無疼痛,關節活動基本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顯著改善,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無效:肩部疼痛、活動度無明顯改善[7]。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肩外旋、肩外展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肩外旋、肩外展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兩組疼痛、肩外旋、肩外展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聯合組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肩外旋、肩外展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疼痛、肩外旋、肩外展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7.92%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5.4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肩周炎多為體力勞動、肩部過分活動、肩部外傷等引起,以肩部疼痛、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體征,常伴有麻木、怕冷等癥狀,多為周期性急性發作,對患者健康、生活、工作等造成嚴重影響[8-10]。臨床研究指出,肩周炎患者隨著病情發生、發展,肩部癥狀可逐漸加重,與疾病反復發作,炎性物質滲出引起肩關節粘連等有相關性[11]。減輕肩關節疼痛、麻木癥狀,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是臨床治療肩周炎主要目的。一般情況下,非甾體抗炎藥對肩周炎患者的肩部疼痛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但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可引起消化性潰瘍等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影響患者治療安全性。康復理療為目前臨床中治療肩周炎主要方法,通過康復鍛煉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減輕患者疼痛[12-14]。康復鍛煉主要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以減輕關節粘連、恢復肩關節功能。針灸、推拿為中醫特色治療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血等功效,對改善肩周炎患者癥狀,減輕疼痛有一定療效。
本研究中,治療2 周,兩組疼痛、肩外旋、肩外展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聯合組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肩周炎患者實施針灸、推拿輔助治療,顯著改善患者肩部功能、減輕肩部疼痛。中醫辨證將肩周炎歸為“痹癥”、“漏肩風”等范疇,認為外傷骨折、風寒邪氣侵襲引起經絡阻塞而發病[15]。針灸治療可達到舒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散風止痛等作用,推拿按摩可促進患者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肌肉粘連癥狀,進而可協助改善患者肩部功能,減輕肩部疼痛癥狀[16]。有學者發現,肩周炎患者實施針灸、推拿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肩部癥狀,提高患者臨床療效[17]。本研究結果同樣得出,針灸、推拿聯合康復技術治療肩周炎,可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另有學者研究中,肩周炎患者實施針灸、推拿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降低患者治療后急性發作次數,提高患者臨床療效[18]。另有學者同樣報道指出,康復訓練中針灸、推拿等措施,可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部癥狀,提高患者臨床療效[19]。
綜上所述,針灸、推拿聯合常規康復治療應用在肩周炎治療中,可協助改善患者肩部癥狀,提高患者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