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國奔
摘 要:大思政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向學生傳遞文化知識,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文章概述了大思政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融合價值,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供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大思政課;初中歷史課堂;滲透融合教育
一、 引言
大思政課是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的是在學校各個教學科目中都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和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初中歷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更是對過去事件的回憶、總結以及對文化的傳承。在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更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開展學科之間交叉教學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歷史也逐漸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將大思政理念落實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通過歷史學習促進學生良好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
二、 大思政課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融合教育價值
(一)大思政課與初中歷史教育具有一致性和互補性
大思政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信念和思想品質為教學目標,其雖然和歷史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在終極教學目標上存在著一致性和互補性。將大思政課和初中歷史課堂進行有機的融合,可以提升教育的整體效果。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可以讓學生從歷史事件中體會做人的道理,從而實現(xiàn)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提升,落實育人的教育目標。因此,將大思政課融合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德育發(fā)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品質,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有利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我國古代輝煌的歷史和近代艱苦的奮斗史已經離學生越來越遠,但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先輩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它們指引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初中是教育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在這一階段將大思政課與初中歷史課堂融合教育,可以將學生培養(yǎng)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優(yōu)秀青年,落實初中教育的教學目標。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豐富,社會也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更需要我們保持和傳承先進的教育理念,促進初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傳統(tǒng)民族精神,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讓學生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
(三)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當前初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水平上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的處理個人和他人之間的關系,缺乏社會責任心和奉獻意識;當前社會環(huán)境更加復雜,初中學生面臨的誘惑更多,這對學生人生價值觀念的形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初中學生正處于叛逆階段,承受著生理成長和學習的壓力;同時,在歷史學習中,學生缺乏足夠的興趣,更多的是為了升學。因此,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教師通過將思政課和歷史教學有機融合,可以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分析,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歷史課堂為載體,向學生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想法,滿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 大思政課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融合教育措施
(一)加強教學設計,突出大思政課的大目標
部分初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儲備存在著一定問題,教材內容的理解不夠,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加強教學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為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題,將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掌握學科知識,提升思想政治品德,樹立助力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強化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例如,在《商鞅變法》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理解基礎知識,同時讓學生掌握實施變法對后世的影響。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考慮商鞅變法對歷史的貢獻,引導學生理解法治對于國家的運行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從而理解商鞅變法對于國家強盛的重要意義。結合當前我國的國際形勢,引導學生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目標,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二)豐富教學內容,突出大思政課的大作為
在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融入大思政課靠元素,用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明確當代青年人的使命,將思政課堂建設導向學生堅定信念、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思想道德品質觀念、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宣傳我國的新理念、新政策,融合民族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例如,在《民族融合》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大思政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先對中原漢族政權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的交流和戰(zhàn)爭進行介紹。然后,讓學生探討鮮卑、契丹等民族在歷史上消失的原因,以此理解民族融合。最后,對教學內容進行引申,讓學生了解當前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以及當前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樹立各民族統(tǒng)一、團結的觀念,理解當下各個民族的優(yōu)秀人才共同努力,都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重要意義。
(三)合理使用教材,奠定大思政課的基礎
歷史事件和課外探究活動的選擇更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縱觀整個八年級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整本書的內容體現(xiàn)了歷史唯物主義觀。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的同時,通讀整本書,合理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與學生溝通,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使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