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周祥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許多學校軟硬件設施在不斷完善。然而課堂教學方式還比較傳統,革新速度比較緩慢,很多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利用還局限在課件展示上。新課標的改革又重新界定了教學目標,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素養立意不斷深化,這對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Google earth等數字地圖擁有強大的地理信息數據庫、3D展示功能,能夠將地理景觀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其對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有效教學、落實素養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信息技術
一、 引言
核心素養的概念提出與界定較晚,已有的關于Google earth與地理教學的文獻研究,或是在技術操作介紹上,比如,如何進行定位、測距、制作地圖等;或是在課程資源開發上,比如,經緯網的判讀、地球運動、城市化的教學等。運用Google earth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索相對較少,所以文章試圖以魯教版第三單元、第二節《走進敦煌風成地貌的世界》為例進行策略探索。
二、 課標改革要求與Google earth的應用價值
在學習形式上,《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里強調要創新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景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
在內容安排上,地理1的1.12是“通過探究有關自然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地理2的2.11是“通過探究有關人文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選修3的3.10是“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災情監測和評估中的運用”。選修8整個模塊都是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既是課標學習形式上的要求,也是學習內容上的要求。然而,作為地理的重要分支學科,地理信息技術包含的內容豐富,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都可以拓展成一個專業領域,這些專業領域對于許多非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畢業的教師來說,操作有點困難,很難深入淺出,容易讓教師、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而其他地理信息技術,例如,百度、高德等數字地圖,已經走進生活。查詢某類服務機構分布,量算兩點間距離、評估不同通勤方式所需時間等都是常用操作。利用這些數字地圖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生活,感受地理與生活的結合。與百度、高德地圖相比,Google earth在影像清晰度、全球地圖、拓展功能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優勢,故文章以Google earth為例進行策略探索。
三、 地理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
地理核心素養是貫穿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均有體現。然而對它的內涵及體系,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所以,文章所涉及的地理核心素養主要指的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解讀)里所確定的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解讀》所指向的核心素養的選擇有三個原則:“其一,能夠很好地體現地理學的本質,指向學生地理方面的價值觀、品格和能力;其二,能夠整合地理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幫助學生從地理的角度認識自然和社會,適應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其三,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地理方面的最關鍵、最必要的素養,并且可以在學生的地理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斷培養。”
四、 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探索
(一)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的策略探索
區域是地理學者認識世界的工具。區域認知素養,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區域的顯著特征,并將它們綜合起來,形成區域整體。在區域比較時,能夠對比要素的現象或本質差異。培養區域認知素養,可以通過Google earth為學生創設真實情景,展示衛星影像,觀察與分析地理景觀特點及成因,或展示兩個差異顯著的區域,進行單要素或區域整體特征或差異成因分析。在景觀、地物或區域選擇時,一定要與主題相匹配,選擇要具有典型性,能夠將所選主題問題化到所選擇的目標物上,為后續的教學開展做好鋪墊。
【課例片段示范一】
1. Google earth展示
2. 教學過程
在大尺度影像圖①的基礎上,縮小尺度依次展示景觀②、③,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并回答問題。
問題1:兩個景觀圖片以哪種地貌為主,地貌景觀差異的成因是什么。
答:地貌類型:景觀②為流水地貌,景觀③為風力地貌。
差異成因:景觀②位于沿海地區,氣候濕潤,流水作用強;景觀③位于內陸地區,氣候干旱,風力作用強。
3. 教學目的
引入,承接上章節內容;啟下,選擇典型區域,認識干旱區域的主要特點,并且突出敦煌以風力作用為主的特點。創設真實情景,培養學生觀察地理事物、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選擇合適的尺度,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力。
(二)綜合思維素養培養的策略探索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的一種思維方式。地理環境不僅包括內部要素的組成與聯系,還有區域間的彼此聯系與作用,以及區域的發展過程。所以綜合思維,包括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在Google earth應用中,可以基于所選擇的典型地物或者區域事件,進行成因探究,培養學生要素綜合思維。或者通過尺度縮放等功能,探究在大尺度環境特征一致性的背景下,地方性特征的成因,培養地方綜合思維;抑或通過不同時間圖層的疊加,探究區域的發展變化過程,培養時空綜合思維。
【課例片段示范二】
a. Google earth展示
b. 教學過程
在大尺度影像圖③的基礎上,依次放大并觀察雅丹地貌景觀⑥⑦。
展示景觀⑥,學生通過觀察,回答問題2:“圖6為典型的雅丹地貌,描述該地貌特點,并分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