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冰
摘 要:在學前教育領域,區域活動是一項比較典型且具有廣泛應用范圍的活動載體,比較受幼兒的歡迎。文章主要就在區域活動中自然材料的具體投放現狀展開分析,并圍繞多樣性、結合幼兒個性、區域主題、可操作性以及創作價值等方面,就具體的材料投放策略展開分析。并在強調合理投放自然材料時,從擇優錄用、目標引領、層次分化、交互使用以及變廢為寶幾個層面展開展望,全面提高在材料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的規范性。
關鍵詞:自然材料;幼兒園;區域活動
一、 引言
在學前教育領域,區域活動是一項比較典型且具有廣泛應用范圍的活動載體,比較受幼兒的歡迎。區域活動的組織能夠有效鍛煉幼兒整體的思維,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并在整個活動參與和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提高整體在活動中的綜合探究能力。在區域活動有效組織和構建時,教師需正確認識材料投放對于環境創設以及活動實施所具有的積極影響。正確看待幼兒整體的學習訴求,加強對自然材料的科學投放。以構建更具有生命力的區域環境,從而有效激活幼兒在整個區域活動中的參與熱情和積極表現。
二、 幼兒園區域活動自然材料投放現狀分析
區域活動是具有一定主題特性和探究價值的活動體系,所呈現的類型更加多元,且在活動實踐方面具有較強的創新特征。在區域活動構建過程中加強材料的科學選擇與合理投放十分必要,將決定著整個區域環境的創設以及活動的有序推進。而在材料投放過程中,重點加強對自然材料的合理發掘與科學投放,能夠有效渲染區域活動的整體氛圍,同時也能夠為打開幼兒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創新創造條件奠定基礎。雖然,幼兒園比較重視區域活動的組織,但是整個活動實施過程中,因為對存在材料的選擇與投放并不合理。導致整體的活動實施效果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并不符合幼兒的身心健康以及綜合能力的建設要求,致使整個區域活動受到明顯的局限。首先,一味地依賴對活動器材的使用,而缺乏一些具有生態性、生命力特征的自然材料運用與支撐。導致整個活動的氛圍相對比較刻板,也難以讓一會兒產生良好的參與意識和興趣。同時,在活動設計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緊固性,整體來講不夠創新,缺乏一定的局限性。導致整體的區域活動的實踐中所發揮的育人功能比較有限,不利于幼兒創新意識的形成以及綜合創造力的提升。而造成以上不良現象的根本誘因,主要在于教師未能夠深入明確自然材料在整個學前教育中所發揮的支撐作用,缺乏本土資源的有效開發以及規范使用。所以,在接下來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育人觀,在明確區域活動主題的前提下,就豐富的自然材料進行科學規劃與有效整理,進一步優化區域活動體系。
三、 幼兒園區域活動自然材料投放策略分析
(一)投放多樣性自然材料
良好的區域學習環境,能夠有效啟迪幼兒的思維,開啟智慧的大門,從而讓其能夠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完成相關的活動任務。所以在區域活動中,教師需正確認識所處的鄉村地域特色以及所包含的優秀自然材料。將其與區域活動進行全面結合,搭建更具有鮮活力的文化氛圍。以引領幼兒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增強其對活動整體參與和實踐的綜合動能。比如說,可以利用鄉村自然條件中比較常見的樹葉、泥土等材料科學構建區域活動,引領幼兒自主探索、觀察相關的自然特征,并發現豐富的科學規律。
(二)結合幼兒個性,投放材料
在自然材料投放時,教師需正確認識每個幼兒自身所表現的個性需求。本著促進其個性化發展的原則,科學投放豐富的自然材料。讓幼兒獲得更豐富的選擇空間,并結合自身的喜好以及所表現的潛能優勢規范的選擇自然材料,有序地參與到相關的區域探索當中。比如說,針對一些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的幼兒,則可以為其投放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和創造性的材料,如樹葉、木棒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引領幼兒進行粘貼畫的制作,從而有效發散幼兒的創新思維。
(三)結合區域主題,投放材料
在自然材料投放時,教師需全面分析具體的區域活動主題,明確活動開展的目標以及需要的材料方向和類型。然后深入到生活當中,選擇具有一定支撐和創造價值的自然材料,從而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區域活動環境。以“語言”區域活動為例,在組織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自然材料,引領廣大幼兒根據自身家鄉的自然景觀以及風景面貌進行語言的組織和描述。從而有效鍛煉幼兒的語言思維、提高表達力的同時,也能夠促使其建立起優良的家鄉情懷。
比如說,可以引領幼兒就“金燦燦的稻田”以及“開滿鮮花的草地”等進行語言的詮釋。同時,在美工區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掘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如柳枝等。然后引領幼兒根據自身的想象以及在操作能力的支撐下,自主創造比較富有特色的手工模型,如可以用柳枝編制草帽或者花環等。
(四)選擇可操作性強的材料
在投放自然材料時,教師需選擇具有較強操作性特征的材料。然后在此基礎上引領幼兒根據自身的想象以及所掌握的技能基礎,合理地進行建構與操作。進一步啟發幼兒整體的創新意識,同時也能夠促使其在整個區域活動中表現較強的建構能力和創造力。所以,教師需結合本土的優秀資源,合理發掘具有一定建構特征的自然材料,如木棍、廢舊的塑料瓶、板條、竹筒等,然后引領幼兒在此基礎上合理的制作房屋、大門等模型。
(五)投放具有創新創造價值的材料
新時期的學前教育改革,重點強調了要全面加強幼兒整體的創新與創造能力培養。這一理念的提出給幼兒階段的區域活動設置和實施帶來了全新的啟迪,教師需重點關注幼兒創新思維發展要求,就具體的材料進行優化投放與選擇。在整合自然材料時,要重點關注幼兒的創新思維要求,積極投放具有一定創造性價值的材料,然后引領其展開有效的探索和深入實踐。
比如說,可以為幼兒投放具有一定發音特性的生活器材,如盛有水的杯子和筷子聯合發聲。然后讓其自主創編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從而培養其形成良好的韻律思維,同也能夠提高整體的節奏感。此外,教師也可以引領幼兒自主制作和開發比較感興趣的自然材料。比如說可以讓其在現實生活中發掘比較有特色的石頭,然后做好搜集和整理,合理的投放到區域活動當中,為區域環境的構建提供支撐。也可以領幼兒借助一些廢棄的材料,自主制作豐富的活動器具,從而為接下來去活動的有效開展和實踐奠定豐富的材料儲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