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芳
教育改革進入3.0時代,如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成為教育的一大課題。在整個語言核心素養結構系統中,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和工具,思維是語言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語文教育必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高階思維語文課堂是有效教學的演練場。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將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活動共同構成多樣化、由低到高的層進式的課堂核心活動群才能實現在發展學生低階思維的同時,推動其高階思維的發展,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根據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要培養高階思維有兩種思路,一是以讀寫為主的單元,以課文或整本書閱讀為基礎,精心設置學習任務,融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將學生引入深度閱讀、深度寫作,從而提升高階思維。二是以語文綜合實踐為主的單元,以一體化設計的學習活動為核心,帶動相關資源的學習以及貼近生活情境的實踐活動的開展。課堂是探討問題的場所,是小組合作個性發展的平臺,是語言交鋒智慧碰撞的磁場。如何在課堂中搭建語言支架,將學生引入深度閱讀、深度寫作,培養高階思維?筆者為此開展了一些實踐活動,策略如下。
一、設置情境活動,勾連古今,凸顯思維的深刻性
圍繞單元任務,從真實的現象出發,設置勾連古今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帶入富有思考意味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完成任務,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墊腳石,回顧概括,在串聯古今的基礎上遷移,拓寬思維的寬度和廣度。一如在學習必修上青春激揚主題中,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文中,設置活動情境:有一位日本漢學家談及毛澤東所寫的幾首詞,他認為還是這首詞《沁園春·長沙》最佳。記者問為什么?假如你是這位漢學家,你會怎么回答?(建議和《沁園春·雪》比較,并進行小組討論展示)這一情境活動環節設了兩個臺階,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喚醒初中的舊知識,明確意象對人物刻畫和主題的作用,在勾連古今對比中分析評價,由此及彼,融會貫通,由單篇到群文的延伸,不僅從內容的寬度和厚度來拓展,還可以從時間的長度去延伸。這樣的拓展鏈接,豐富了課堂容量,活躍了學生思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設計學習、評價量表,分類對比,凸顯思維的靈活性和批判性
1.設置表格方便學生梳理文章內容
針對學習的內容,設置表格,方便學生梳理文章內容。在分類中重組文本信息,列表信息一目了然,方便學生概括和分析,在對比中明晰異同,快速把握主題。如在必修下第二單元學習中,設置表格,如下圖。
引導學生填寫表格,組織學生圍繞悲劇性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在研討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戲劇沖突,體會悲劇內涵。在人物性格、遭遇及結局的對比中,研討悲劇主人公身上有“價值的東西”及其“毀滅”的慘痛和悲壯,體會悲劇給人心靈帶來的震撼效果。
2.設置學習評價量表
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置學習評價量表,對學生進行課前、課中和課后的評價,來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1)課前——用評價量表成就自我表達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是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通過設置鑒賞人物形象時,運用多方對比的方法來賞讀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課前,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個評價量表,如下借助評價量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不僅利于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認知水平,也給不同水平的學生一個發展的目標,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2)課中——用評價量表促成小組合作習慣
一是小組內評價量表評價隊友。
二是課中小組間評價量表評價同伴。
課后,再做一次課前的評價表,把課前課后進行對比,課堂的反饋自見分曉。這評價量表簡便易行,把評價主動權交換給學生,在互評中相互鼓勵,更有利于小組合作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地內驅力。
三、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凸顯思維的創造性
在部編版教材中,單元任務都指向寫作,是聽說讀寫任務的融合。教材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靈感激發帶來了源頭活水,根據具體的寫作任務有針對地提出指導,也將靜態的寫作知識轉化成動態的寫作指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寫作素養。
如在選擇性必修上冊,學習第一單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文,設置一個半命題作文“_____起來了”,讓學生仿寫一篇開幕詞,按原文“回顧過去——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的思路來寫。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學以致用,寫下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如有《日子好起來了》,寫十幾年來家庭的變遷;有《中國外交強起來了》,寫自1840年以來的外交風云;還有《土地綠起來了》,寫學校耕讀園勞動基地的變化;還有《中國文化火起來了》《黃河水綠起來了》《我們成長起來了》……一篇篇發自肺腑的文章展示了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魅力。
要想讓學生不怕寫,唯有平時多寫,才能寫得出,才能寫得像。為此,在閱讀中可多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所得,撰寫賞讀札記、評點文字、作評推薦書、視頻制作腳本、故事梗概、斷論、讀后感隨筆等,力求讓學生多練筆,多積累,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綜合提高寫作素養。
四、畫思維導圖,限時作答,實時投屏,凸顯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導圖是放射性思維的表達,也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我們運用思維導圖作為幫助學生認知的工具,讓學生不同的思維過程得以呈現,因此能更有效幫助學生發展思維,完善思維。如在學習《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時,可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畫出人物關系圖,在學習詩歌時,可讓學生用思維導圖歸納常見意象及其內涵等。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不但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語文課堂的藝術在于教師在課堂中,搭建語言學習支架,讓思維從低階到高階的過渡和提升,從不斷強化學生的思維,日積月累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豐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