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作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老難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直是老師孜孜以求的問題。伴隨著教育部關于“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意見的出臺,“核心素養”一時變成了教育界的熱詞。何為素養?是對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統整,是個體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面對世界、面對問題的綜合素質。所謂“核心素養”的提法,強調了“核心”更突出綜合素質里的關鍵能力。如何讓高中生在寫作時具有核心素養,讓他們能夠寫出成熟的文章,則是我們研究的關鍵。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航標。提高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習的根本任務,寫作能力更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高中階段寫作的核心素養,簡而言之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然而,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卻是不容樂觀。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作文教學,卻找不到一個清晰的教學路徑。學生面對作文,是草草了事,對作文生厭,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學生作文訓練的時間少。高一高二每周每隔一周才一次的限時寫作訓練,剩下就是平時隔周一次小作文練筆。高三作文訓練力度也不夠,隔周一次限時作文訓練,剩下的那就是月測或聯考的綜合測試了。
第二,缺乏提高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作文訓練沒有一個集中的教學點,沒有一個可操作的系統的作文教學計劃。學生寫完一次就評講那一次的作文,評講時間匆匆忙忙,往往是用一節課就評講完,對學生作文存在的普遍問題如何解決,沒有系統的訓練。
第三,學生對自身寫作的問題沒有切身的感受。這也是最重要一點。我們發現老師在總結學生寫作問題時總結的非常好,又能制作精準的評講教學方案與課件。但是我們發現每次評講完之后,學生的寫作水平依然沒有很大的提升。原因是什么?究其原因,那就是老師只是做了老師的事情,并沒有把學生的寫作與老師的總結、教學方法有效的連接起來。學生聽著課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情,他自己沒法感同身受,更沒有辦法對自己的作文進行批改。終歸一句話,就是我們架空了學生的體驗與思考。我們代替了學生對自身作文的一個思考和反思,學生都缺少一種具體的直接的立體的感覺。他對自己的文章沒有一個真正深入的剖析,他是沒有辦法找到一個修改自己作文的一個欲望和具體的方法。即學生寫作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調動起來,那寫作就只能是被動的湊字數,湊出一篇篇沒有靈魂的文字。甚至,有不少同學對寫作生厭起來,干脆不交作業。高中的作文教學一般采用的文體都是議論文。又加上很多的高中教師僅僅教給學生寫作的套,用固定的模式限制了他們的思維,這就造成了作文千篇一律,自話自說,內容空洞,沒有實質性的意義。要讓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教師就要從繁瑣改評轉向學生的樂寫、自評、互評,也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去對寫作文產生濃厚興趣,只有學生在作文上“當家作主”,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作文的主人,才能寫出文情并茂的優秀習作。具體的做法是什么?我把平時教學的思考整理如下:
二、讓學生做作文的主人
1.讓學生做批改作文的主人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是一座建筑,那么語言就等于是這座建筑的裝潢。優質的工程配上或典雅或豪華的裝飾,才能更顯現她的壯麗與輝煌。寫作作為語言知識和表達的一種方式,是思維的向外輸出創新,語言的運用傳情達意是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一個語境,語句的提高,加強語言表達訓練與錘煉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師,要積極采用不同思維訓練,加強學生提高自身寫作表達能力的提升。學生要養成對已完成的文章進行潤色、修改的習慣。一篇好的文章是不斷打磨、修改的結果,學生通過對已完成的文章自改、互改,加上老師的抽改進行個體點評,寫作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在具體的訓練中,我是這樣操作的。第一階段,我改作文,學生評講作文。具體步驟如下:第一,前期,讓作文小組的學生把我改好的作文分成三種等級(48分以上;44至47;43下),并總結這三類文章的優點與不足。第二,中期,評講課。作文小組組員代表用PPT的方式分析這些優缺點。第三,后期,升格作文。讓作文小組的學生就需要升格作文的不足,給出建議,可以就結構思路,也可以是局部說理等,然后再讓學生修改。學生的潛力會超乎老師的想象。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思考研究,清晰找到了一些把作文寫好的規律,并且行之有效。下圖為學生的評講課件內容。
2.讓學生做觀摩與效仿作文的主人
作文訓練離不開對優秀作文的觀摩與效仿,而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很好地咀嚼那些典范的作品,像學書法者臨帖那樣一筆一畫一招一式地品讀它們。我們老師常規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總結分析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的經驗對學生來說永遠是間接經驗。要想學生把這些優秀作文的做法變成學生的直接經驗,就要讓學生自己親自去探索,分析與總結。寫作的過程離不開樂學善學,厚積方能薄發,在訓練中探究,在探究中內化,在內化中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自然慢慢地蕩漾于胸,就能體驗“下筆如有神”的意境。
3.讓學生做面批的主人
每次批改作文,我都會抽取十名學生的作文進行面批。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我不會針對學生其中的某一次的作文進行一個點評和修改,我會讓他把最近的寫過的作文,整體梳理分析,然后總結作文分數變化的原因,之后再總結自己作文的優點與不足。整理好以上再來找我,我再加以指導。
同樣,如果學生因偶然一次得了個好分數,興高采烈來找我讓我指出他的文章好在哪里,怎樣能再提高點。我也不會給出具體的做法,而是讓他總結這次拿好分數的原因,然后用這種方法繼續訓練,直到5次以上取得這樣的分數再來找我。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自省,學生真正用心觀測自己的文章,才能進入深層的思考,只有思考,才有所得。只有讓作文寫作、批改變成是他們自己的事,作文寫作才有可能有所改變,寫作能力才能提高。慢慢地,學生找到了寫作的一定規律,他們通過自己的觀摩探究分析,最后欣喜地發現了寫作原來是有規律可尋的。他們總結了方法,然后再與他人交流分享,在交流與分享中又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這就是讓學生做作文主人的好處。
寫作的意義不只是呈現,更重要的是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思維參與的那一部分的發現,其實更有價值也更有交流的必要。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去才能對寫作文產生濃厚興趣,只有學生在作文上“當家作主”,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作文的主人,才能寫出文情并茂的優秀習作。語文作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相當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我們老師要有耐心助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