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瑩瑩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學。關于核心素養,是通過不斷的聚焦和整合,以此去構筑學生的形象、氣質和內涵。核心素養的落地,僅有課程結構是不夠的,關鍵還要憑借課堂。具體到每一門學科該怎樣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科的本質屬性不能丟棄,學科的本性和特色必須要具備,如何把核心素養融入其中,這就需要學科內滲透式整合、學科間融合式整合、超學科消弭式整合。音樂是藝術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一門科學,而且必須用音樂實踐來體現。核心素養生根于我們的學校,落地于我們的課程,開花于我們的課堂,結果于我們的學生。根據音樂的藝術特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情,發掘學生的音樂才能。
一、對“核心素養”教育觀念的理解
何謂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泛指一個人平時表現出來的修養,對于小學生而言,核心素養是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以及實現自身價值所必備的品格和素養,包括人與自然、社會、自我三個維度,以及關于語言運用、信息素養、創新能力、合作實踐等關鍵要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項重要舉措,在改革發展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教學體驗在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擁有靈活應對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內涵修養,以及用自己的言行回饋我們的社會,實現個人的存在價值。而小學六年正是學生塑造價值觀與培養核心素養的主要階段。因此,根據小學音樂學科的特點,對音樂課堂創新教學進行分析與探討,有效促進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
二、國內外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課堂創新教學的研究成果分析
1.小學音樂課堂創新教學已有的研究成果
(1)國外研究,注重核心素養
在國外,教育界很早就對核心素養的內涵做了深度研究。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核心素養”對社會和個體產生有價值的結果,并能幫助個體在多樣化情境中滿足重要需要,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在全球“核心素養”教育改革中率先實踐,美國聯邦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制定的 21 世紀技能框架中就明確提出了21世紀的教育就必須培養核心素養與技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而日本的教育學家則認為核心素養結構是同心圓能力,內核是基礎能力,中層是思維能力,最外層是實踐能力,這三種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緊密聯系的,基礎能力支撐著思維能力,而實踐能力則引領著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外國音樂教學方法中的奧爾夫教學法和柯達伊教學法非常注重兒童核心素養的提升,在音樂教學中有目的和計劃把學生不斷培養成為具有素養內涵的勞動者,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全體學生的各項素養。種種的研究證明,核心素養能夠通過后天的教育、引導和培養,需要先進的教育制度去引航,教育環境去熏陶,教育者去引領,不斷積累與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國內研究,提升素質教育
我國對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早在2016 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上已有一定的成果。報告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最終目標。中國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最早是在素質教育中提出的。同時,核心素養又是素質教育的提升與飛躍。核心素養在內在涵養上,注重品格與能力并舉;在價值取向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取向二者融合互通;在具體實施上,在學科教學中落實,關鍵在于課程開發與設計。在我國新課標中也指出,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以審美素養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旨在令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旋律與音符的感知,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從而領悟生活的真諦,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建立與發展,從而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與精神文化思想境界。學生通過音樂作品的學習,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促進學生對此類音樂審美的提升,從而在其頭腦深處建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要求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音樂創造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2.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課堂創新教學的實施策略
(1)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課堂創新教學的基本思路
小學音樂課堂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小學音樂課堂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是培養核心素養為基礎,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起到學科融合,弘揚民族音樂,發展多元文化的作用。通過創新教育,使音樂課堂更有朝氣,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內涵,最終達到更高學習效率。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逐漸要求教師注重對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實際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融入核心素養的概念,用以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促使學生關注音樂教學的實踐、促進他們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2)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課堂創新教學的研究內容
探索核心素養視域下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新音樂課堂教學。
第一,探索創新音樂課堂教學。創新的音樂課堂是自然、和諧、自由發展的課堂, 它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內容和環境各要素內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溝通,是主動、互動的課堂。在音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探究、討論,合作與交流,通過學生歌曲的演唱、欣賞、律動、歌表演等,讓學生自主學習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第二,探索創新音樂課堂教學對學生素質提高的影響。創新音樂課堂教學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系統觀、生態觀,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平衡課堂群體生態,營造良好的課堂生態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和創新的能力。
第三,探索教師和諧的教學藝術。教師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可以從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和引導學生的創造能力來實現,也是教學藝術的綜合表現。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①教材的處理藝術;②教學的語言藝術;③教學的組織藝術。
(3)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課堂創新教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查閱文獻研究。查閱關于生態教育的理論書籍和文章,充實理論基礎,了解最新動態,提高老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第二,實踐行動研究。深入課堂實踐,貼近教師、學生的教育生活,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不斷觀察、反思,通過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學行為的跟進,實現教學優質化,促進研究進程。
第三,調查問卷研究。通過了解各階段學生掌握核心素養的表現進行記錄,研究分析,進而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第四,經驗總結反思。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反復思考,總結經驗,在音樂課堂內外不斷反復嘗試,形成較為系統的創新教學模式。
(4)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第一,創新器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音樂興趣。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多種多樣,有聆聽、演唱、創編、表演和器樂學習,其中樂器教學是學生們最后歡迎的一種學習內容,也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今時代,現代音頻技術混合制作精良,電子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在一些作品中往往融合了多種樂器、生活及人聲等聲音。一般來說,如果不作引導,學生不會單獨去聆聽某種樂器的獨奏,而會過多地將注意力放在歌唱的形式上,忽略了本身器樂發出聲音的信息,導致器樂教學上的失真。因此,創新器樂教學模式非常必要,這必然要靠老師的精心設計與引導。例如,在教授六年級音樂第六課《神奇的印象》中的《民族管弦樂隊演奏圖》板塊知識時,古箏、二胡和嗩吶等音樂的代入感都是十分豐富的。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現場演奏一段傳統的民族管弦樂器的經典曲目,或者播放經典影視的片段,例如用古箏彈奏《在北京的金山上》,用葫蘆絲吹奏《瑤族舞曲》,用二胡演奏《賽馬》等,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置身于優美詩畫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樂器的積極性,提升學習音樂的興趣。接著,教師趁熱打鐵,再向學生教授演奏方法,展開有效的教學,使學生的音樂欣賞力有效提升,也讓核心素養的教育主張落到實處。
第二,提升音樂鑒賞能力,陶冶學生優雅情操。“人類的思維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和幻想盡在其中。”作家雨果先生的這番話把音樂對開闊學生的思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又很多奇妙想法,他們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是無窮無盡的,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點播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大膽暢想,以鑒賞音樂為起點,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音樂潛能。教師可以在教授音樂欣賞課時,設計情境導入,先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后,再引到學生注意用心去聆聽,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充分發揮想象,引發與作曲者的美好情感的共鳴,拓展學生音樂想象的深度和寬度。比如,教授樂曲《小夜曲》。小夜曲是歐洲一種抒情式的輕音樂,是由17弦樂器進行的四重奏,音樂類型悠揚柔美,聽著如癡如醉。主要講的是夏日的夜晚,在少女窗外彈奏這首曲子。這首曲子有四個樂器合作完成。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區分每一個部分都是用的哪個樂器在演奏,并通過傾聽音樂調子,分析這四種樂器的聲音特點。教授前,先播放一首美妙的音樂,學生先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這首這個曲子的意境。然后,老師邀請其中幾位學生分享自己聽完這首曲子的感覺。隨后,老師從學生的分享中引出這首樂曲的曲風和曲調。在重復播放幾遍音樂后,再讓學生用eng跟唱,待學生熟悉旋律后,讓學生嘗試分析這首曲子的主奏樂曲。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小提琴演奏和邀請一位會彈吉他的同學上臺演奏的方式來讓同學們對比主題樂曲的音色。這時,學生通過聆聽,就能很快區分兩種樂器的不同,再分小組讓學生自己來總結講解兩種樂器的特點。這樣的做法在教學當中非常常用。通過聆聽對比,讓問題引發學生展開積極的想象和聯想,拓展學生的音樂學習空間,與此同時,也增強了小組合作的融合和默契。
第三,構建生活教學情境,拓展音樂教學深度。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這一點無論是從音樂的創作,還是從音樂的表達和欣賞上,都可以看出。音樂是生活的一個縮影,曾有無數個音樂作家,或者是音樂演奏家,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融合在了音樂創作和音樂演奏、演唱中。不難發現,音樂教學課程與學生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和感受生活的美好,提升學生積極探索情感體驗,提高思考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這一做法,使課堂上的“知”滲透到生活中“用”中去,恰如其分地把生活與音樂串聯在一起,起到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從而大大引發學生探索音樂的興趣。比如,在教學指導《火車來了》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詢問學生在生活中是否坐過火車,在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師再來導入多媒體視頻,播放視頻:火車緩緩爬過山體隧道以及穿梭在茂密叢林之間。在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基礎上,我們再來詢問學生,“這首歌曲是幾拍子的呀?你感覺這首歌曲像是我國哪個地方的歌曲?”就此,由生活情境入手,設計生活教學問題,活躍音樂課堂的教學氣氛,拓展音樂學科的教學深度,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樂趣,讓學生的思維如同疾馳的火車一般,穿梭于叢林和江海的河畔。
第四,融入情景故事,深入了解歌曲。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是很常用的一種方法,把情景融入歌曲中通過模仿表演等形式讓學生演繹,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音樂,更好地理解音樂內涵,掌握音樂知識。以《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為例,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去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通過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日本侵華給我國帶來的傷害,在這個歷史大背景中,講述了王二小這個小英雄的英勇事跡。而這個曲子里有諸多人物形象,可以將其編成一個舞臺劇表演出來,讓學生感受特定環境特定氛圍下的人物心理。老師可以在上課時引導學生在學唱歌曲時,思考一下自己喜歡歌曲里的哪一個人物形象,邊思考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接著讓學生跟著樂器演奏自己唱,確保學生都會唱這首歌后。老師安排角色,設計舞臺。將班級的同學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代表一個人物形象,然后編一個簡單的動作,再根據歌曲的內容,增加一個旁白形象。旁白由老師擔任。老師給學生分析歌曲每個部分的情感特色,表達方式,以及面部表情。然后讓學生根據舞臺劇的設置,表演出這首歌曲。通過這首歌曲,把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傳唱開來,引導學生的感恩之情,讓學生珍惜當前的和平生活環境。又如在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也可以運用舞臺劇的形式來加深學生會歌曲的理解和演唱情緒。在唱到”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這一劇終時,舞講臺上表演的同學們彷佛置身于當時的環境當中,握緊拳頭,高聲唱著國歌;臺下的學生觀眾也情不自禁一同起立高歌,連唱三遍,一遍比一遍激昂,一次比一次高亢。同學們從音樂劇層層深入的劇情中,讀懂了聶耳和田漢,聽懂了國歌,讓學生們在藝術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禮,感受信仰的力量,唱出了民族的苦難和不屈的精神,起到文化如水,潤物無聲的作用。
深入研究“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結合平時音樂教學經驗,對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做出了一些創新想法,在運用中不斷改進,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注意力,讓音樂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更好的貼合學生的現有學習情況,帶動學生積極的課堂學習情緒,構建趣味、高效和融洽的音樂氛圍。
【本文系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廣東省學前教育師資培訓中心2019年度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研課題成果(課題批準號:19GDZC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