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鳳舉是一位豪情滿懷的畫家,性格豪爽,為人耿直,通過幾次交流,可以感覺到他的豪邁與性情。古人云:“畫如其人?!钡拇_如此,鳳舉的畫和他的人品一樣樸實淳厚,作品中處處蘊含著畫家對藝術的真誠與飽滿的創作激情。
為人豪氣、喝酒豪氣、作畫亦豪氣。鳳舉的國畫氣勢磅礴,充滿著豪情,充滿著力量,充滿著他對藝術滿滿的真摯追求。從風格上來看,鳳舉的國畫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繼承黃格勝山水畫的筆墨樣式,其二是具有創新意味的綜合材料探索。
首先我們來談談他對黃格勝山水畫的學習與繼承,黃格勝是中國山水畫名家,其畫風雄壯渾厚,用筆老辣生拙,猶如版畫語言的線條與墨塊的運用從而突破了傳統山水畫語言的形式與表現力,開創了獨樹一幟的村寨技法與山石畫法,豐富了傳統山水畫的表現內容。作為黃格勝的弟子,鳳舉長期耳濡目染,黃老師作畫的技巧技法被他默默地學習、消化,天長日久,練就了扎實的筆墨功夫與造型能力。他的作品以書入畫,主要以書法的線條勾勒,然后用墨皴擦,最后是染,這是他繪畫的主要技法元素。他的用筆生拙滄桑、厚重有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廣西地貌堅硬的山石、遒勁的樹木、滄桑的山寨……他的筆法主要是中鋒行筆,力透紙背,強調用筆的力量與蒼勁,不追求飄逸與靈動。在他的畫中,看不到飄逸的細線條,看不到輕盈與飛舞,因為那不是鳳舉的追求,也不符合他的性格與審美標準。他追求的是一筆劃過,猶如屋漏痕、印印泥般的實在與力量,質樸而無華。
寫生也是鳳舉的拿手好戲,這也是得益于寫生高手黃格勝老師的教誨。每當黃老師下鄉采風寫生,身邊總少不了鳳舉忙前忙后的身影,白天坐在老師身邊幫忙理紙磨墨,認真觀看、學習老師作畫的方法。晚上請老師指導自己的作品,聆聽教誨,當然酒是不能少的。鳳舉喜歡寫生,他寫生的足跡已經遍及廣西和全國大部分省區,黑河、黃河、長江、漓江、左江、右江,祁連山、華山、恒山、泰山、嵩山、元寶山,從西北大漠到江南水鄉,從林海雪原到三亞海島,都有他寫生的身影,即便是陪家人出去旅游也不忘帶上寫生工具,隨時隨地都要寫生一張,這是喜歡,是真愛,已經成為習慣,成為他生活的一種方式。通過大量寫生,他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造型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與對景作畫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對畫家來說,都十分重要。造型能力讓他面對何種物象都可以游刃有余,無論走到哪里,隨時隨地坐下來拿起筆就能畫,那種刪繁就簡的概括性與提煉性讓他面對繁密雜亂的自然物象能夠快速捕捉到精彩的對象并予以重點表現,深入刻畫的能力讓他能夠對重點物象的細節進行重點描繪,正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他的寫生不是完全照搬自然物象,而是以某一打動畫家心靈的風景、物象為中心,進行刪減、挪移、增設等來完成,創作出的作品既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又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與美學標準,如他創作的《廣藝故事》系列作品,熟悉廣藝的人都能感覺到它的所在,但又不是完全臨摹自然。他用寫生作品闡釋了黃老師提出的“寫生就創作”的藝術命題。
其次談的是鳳舉具有創新意味的綜合材料探索,這是他在學習繼承黃格勝山水畫風格基礎之上創新性思維的視覺呈現。這類作品風格鮮明,特點明顯,不同于黃格勝風格的山水畫,也不同于傳統文人山水畫,他將繪畫的視覺張力、水墨畫的抽象性、肌理的隨機性、材料的自然性、山水畫的人文性等統一于畫面,雖然有些局部還顯示出不成熟的地方,但這種探索無疑是成功的,是極其有意義的。他顯示了畫家的學術思考,我經常說,畫家的學術思考絕不在于論文的寫作,那是論文無法解決也無法呈現的東西。這種學術思考主要呈現在畫家對于繪畫語言的創新性上、鮮明的圖式造型以及個人獨特藝術風格的塑造上,這也是判斷一個畫家學術性、創造性的高低以及成功與否的標準。鳳舉的這批畫,讓人眼前一亮,他深深地打動著觀眾,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也極其有力地證明了他是一個有才氣、有學術思考的畫家,而不是隨便玩幾筆的票友。鳳舉的這批畫既充滿著材料與肌理的隨機性,又有著相對統一的藝術風格,既有綜合材料的視覺性,又有中國畫的人文意境,這是他在個人藝術風格塑造上取得的重要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對材料的運用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有機統一,偶然性是他運用綜合材料進行探索時不可知的視覺肌理,是那種隨機偶然呈現的畫面直觀效果;必然性是他心中對運用何種材料會出現何種視覺效果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把握,比如,畫面中需要的是色彩鮮亮、充滿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肌理,還是需要水墨簡淡、充滿深邃的抽象的文人意境的肌理,這些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為了讓材料的美感與表現力在繪畫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他不斷嘗試如膠、丙烯、報紙、泥土、礦物顏料等新材料的運用,也正是這些不斷的材料嘗試讓他的繪畫產生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與繪畫意境。
鳳舉在中國畫創作這條藝術之路上有他自身的優勢。他的書法學習從未間斷,保證了他筆墨技法源頭的純正,他是學設計出身的,創新思維促使他不斷嘗試中國畫新材料的融合,又有名師教導與指路,自然進步飛快。當然最重要的是他的豪情與熱愛,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而且充滿著學術思考,這是一個畫家成功的重要基石。我們期待他在今后的藝術之路上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馮鳳舉
廣西象州人。1996年師從李捍軍。2001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2012年師從孔令宇,2014年師從黃格勝。廈門大學軟件工程碩士。現為廣西藝術學院黨委委員、建筑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漓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家、自治區級展覽并被多家美術機構收藏。著有《黃格勝與教育》《黃格勝與漓江》《藝術的使命》《問道榕蔭樓》等文藝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