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各地舉行慶祝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現場,活躍著一支支高素質農民隊伍,他們捧出豐收的果實,熱情與來賓分享。在農產品展臺區,帶著印有“福祿壽喜”“五谷豐登”“四大名著”等傳統文化元素的水果吸引著眾人的目光;“賢稻香”大米、“上泊湖”菜油、“清野秦綠”木耳等彰顯獨特品質的農副產品引人關注;新種子、新肥料等農業高科技產品讓業內人士興趣盎然。高素質農民通過自身的農技知識積累與專業能力培訓,正成為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力軍和先鋒隊。如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農民?多地推出好舉措、進行好探索,豐收節里謀豐收,豐收節里謀更大豐收。
培訓學本領,田間“著文章”。“今年我作為農民代表,參與編寫了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匯編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新生村村民趙海自豪地說。從對農業一知半解,到如今手握多項農業發明專利,并依托自己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立了農民田間學校和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農民”來給農民當老師。趙海的底氣,來源于刻苦的鉆研和系統的培訓,而對他的培訓則源于河南省的高素質農民培養體系。近年來,各地結合當地產業發展、考慮農民需求、調研市場情況,把培養目標分為農業經理人、青年農場主、返鄉下鄉創新創業者、種養加能手等類別。科學培養、因人授課,做到精細精準,打造了一大批身上有本事、手中有絕活的“土專家”“田秀才”。
中高職銜接,提升職業素養。日前,昆山市首屆“農民大學生”全部畢業,并獲得由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頒發的函授大專學歷證書,55名高素質農民還將獲得學費全額補貼。2021年1月,松原市農廣校大專學員錄取了35人,本科1人,全部為農民學員,將完成中高職銜接貫通培養。各地不斷強化農民職業教育,不斷提升辦學層次,暢通農民職業發展通道,增強農民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
近者悅,遠者來。近年來,多地打破鄉村人才發展瓶頸,完善鄉村人才評價機制,推出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定制度,不僅打通了高素質農民的成長之路,也拓寬了鄉村振興的引才之路。湖北今年首次為高素質農民評高級職稱,44名農民技術人員通過評審獲得高級職稱。截至2020年底,山東已評定高素質農民職稱2224人,其中高級職稱41人。高素質農民獲評職稱之后,還能獲得一次性補助、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銀行貸款等實實在在的扶持,更好地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今天,農業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每一個農民豐收節,不僅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助力和助推,也是對農民教育培訓成果的檢驗和檢閱。在“培”上下功夫,在“育”上做功課,培育更多的高素質農民,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伐就能更加穩健,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必將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