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暹 汪利鴻

近年來,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立足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著力發揮人才、科研、校企校地合作等優勢,在高素質農民培育方面進行了積極地實踐與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結合農村產業開展骨干培訓,提升農民生產和經營管理能力
學院堅持面向甘肅省農業農村一線,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以及惠農政策宣講。學院充分發揮“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示范基地”“甘肅省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基地”“甘肅省鄉村干部培訓基地”“甘肅省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省級培訓實訓基地”等基地優勢,先后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結合甘肅省蘭州、天水、定西、臨夏、甘南等市(州)15個縣20多個村產業發展實際,重點圍繞農村產業發展,有針對性地選擇村干部、農技人員、合作社帶頭人、種植養殖大戶等,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與管理、肉羊養殖、肉牛養殖、科學養雞、動物疫病防治、中藥材栽培技術、蔬菜栽培技術、蘋果栽培技術、農民創業創新、農業法規與政策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培訓,努力提升農村產業發展骨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
二、結合人才支持計劃項目,提升農民科技素質
學院積極承擔由國家科技部部署、安徽省科技廳安排的“三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項目)。在實施中,學院持續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先后赴甘南州舟曲縣、隴南市宕昌縣、臨夏州廣河縣、慶陽市正寧縣等地開展科技服務工作。在甘南州舟曲縣曲瓦鄉拜臧村建立小麥、油菜、馬鈴薯新品種推廣基地,幫助指導農民進行冬小麥新品種,冬油菜新品種等品種的引進推廣工作,并根據農民需求開展農作物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實用養殖技術、果樹修剪及嫁接技術培訓。在隴南市宕昌縣阿塢鎮西固村建立中藥材新品種推廣基地,幫助指導農民開展中藥材引進、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包括引進黨參、當歸、黃芪等地道藥材新品種,指導藥農進行新品種種子生產、合理施肥、科學施用農藥等;并開展中藥材育苗、規范化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以促進當地中藥材產業持續發展。同時,還在全縣白條黨參種植面積較大的好梯鄉、南陽鎮、韓院鄉、木耳鄉、哈達鋪鎮、阿塢鄉指導農民采集不同海拔、不同生態條件下黨參樣品8份,采集相應土壤樣品16份,對土壤樣品的有機質含量、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及土壤酸堿度進行了測定,對黨參樣品的多糖含量、黨參炔苷、根長、根粗、單根重量進行了測定,以此作為指導當地藥材生產的參考依據。在臨夏州廣河縣三甲集鎮小洼溝村,根據當地實際,組織農民開展肉牛養殖新技術、肉雞和蛋雞飼養管理技術,以及牛、羊、雞疾病防治技術培訓。在慶陽市正寧縣宮河鎮雷村,組織農村電子商務、農民合作社經營、蘋果及中藥材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訓。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努力提升“三區”高素質農民科技素質和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助推“三區”農業產業發展。
三、結合開展農民學歷教育,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及教育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自2019年以來,學院堅持校地校企合作,先后與甘肅省臨夏州委組織部、隴南市委組織部、定西市畜牧局、慶陽南梁緣公司等合作開展高職擴招合作招生與培養。學院結合甘肅特色產業發展實際,選擇辦學資源豐富的作物生產技術(中藥材栽培與加工、蔬菜栽培方向)、園藝技術(花卉、果樹栽培方向)、畜牧獸醫、電子商務等9個優勢專業進行擴招。以鄉村“兩委”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涉農企業員工等為重點培養對象,錄取4200余名鄉村干部、高素質農民等進行學歷教育。教育教學上,堅持課堂面授與線上教學、集中學習與自主實踐緊密結合,并常年選派教師送教下鄉,圍繞農業農村政策法規、農業實用技術、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電子商務、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營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知識學習開設必修課、選修課和專題報告,竭力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管理上,密切結合農村擴招學生實際,制定了《擴招學生學籍管理辦法》《擴招專業教學與考核辦法》《擴招專業選修課程學分置換與管理辦法》《擴招學生管理辦法》《擴招學生優秀學生干部評選辦法》《擴招學生優秀畢業生評選辦法》《擴招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認定辦法》《擴招學生國家助學金評定辦法》等管理制度,并實行“雙班主任制度”,以確保擴招學生管理工作有效有序進行;研究構建了“集中授課+網絡教學+自主學習+崗位實踐+遠程指導”為一體的“農學結合、半農半讀、理實融通、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圍繞生產,建立了線上學習、作業測試、交流研討、答疑輔導等過程性評價,與線下筆試、技能考核成績、技能等級證書置換學分等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多形式、多途徑提升農村基層干部、高素質農民綜合素質。
四、結合開展校企合作,提高農民創業創新能力
開展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強化辦學特色、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學院科研人員與隴南市文縣碧口鎮水蒿坪村的碧龍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合作研發了桑葉袋泡茶、杜仲袋泡茶、有機茶專用肥等產品;與隴南市宕昌縣南陽鎮下付村的南陽良誠農特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研發了富硒有機變蛋;與定西市岷縣的益農中藥材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研發了中藥材保健食用調料包;與隴南市文縣堡子壩鎮堡子坪村的甘肅廣俊工貿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鹿耳韭醬;幫助張掖市山丹縣金谷子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玉米新品種等;將校企合作、特色農產品研發與農民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融為一體,大力培育高素質勞動者。
五、結合脫貧攻堅定點幫扶,提高農民脫貧致富能力
自2018年以來,學院定點幫扶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玉壘鄉的兩個貧困村。在幫扶中,充分發揮學院人才、科研等優勢,在對口幫扶村掛牌建立了“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職業農民培訓基地”,選派黨員干部、教師和科技人員,緊密結合幫扶村實際,指導農民合作社開展中藥材、魔芋種植,組織農民學習家畜家禽科學養殖實用技術,現場解答農民在中藥材育苗、規范化種植與初加工、病蟲害防治、牛羊口蹄疫、動物硒元素缺乏癥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并向幫扶村“農家書屋”贈送種植養殖技術學習資料,把知識和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養殖戶豬羊圈舍、農戶家中。學院堅持扶智與扶志相結合,在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產品開發、政策法律宣傳、鄉風文明教育的同時,為了引導和鼓勵村民更加重視子女的學習教育,籌集資金組織實施向幫扶村村民家庭在校大中專學生提供助學金的“扶貧助學行動”,激勵山區農民培養好下一代。
六、結合開展農村“兩委”干部學習教育,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大力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鄉村干部的職業素質、治理能力,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學院與甘肅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合作開辦的“甘肅省抓黨建促脫貧‘先鋒講堂”,面向全省村級黨員干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政策法規、經營管理、農業技術培訓,覆蓋全省一萬三千多個行政村。“先鋒講堂”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村‘三變改革”“農村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為主題開展在線學習培訓,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教育。
高素質農民培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在統籌協調、明確職責、精準培育、跟蹤服務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機制。因此,如何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還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