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輝 章新振


在安徽天長市永豐鎮橋灣社區,機耕道縱橫,灌溉渠相連。年年豐收忙,今年格外香。天長市農場主張建昌給筆者曬出他今年的豐收碩果:家庭農場300畝小麥畝產900多斤,共增收3萬多元。更可喜的是,明年的水稻早早就談妥了來自珠海的訂單,是一種新技術培育出的功能性大米,比普通大米單價翻上好幾番。
張建昌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一直跟著父親種地,學過一些農機技術,也外出打過工,但轉了一圈后,還是覺得自己種地好。2011年,張建昌嘗試流轉了100多畝土地,開始種植小麥、水稻。2014年,看中了天長市永豐鎮橋灣社區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這里的土地、水資源和基礎設施較好,村民外出務工率大,土地流轉意愿高,適合規模經營,張建昌一口氣流轉了近300畝地,辦起了家庭農場。
學“軟”科技 科學種田成“土專家”
規模種田需要現代科學技術。張建昌不放過任何一個農技培訓的機會,除了參加本市及各農科院所組織的培訓,農場還與南京農大、安徽農大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為農場提供技術支持。
在水稻育秧插秧環節,張建昌經過觀察摸索,總結出“機插秧彈性秧齡育苗技術”,解決了秧齡過長無法栽插的問題;應用、示范、推廣“稻種印刷和缽苗育秧結合”技術,秧苗返青期短,分蘗快,還可以增加秧齡彈性,減少勞動力投入,畝均減少用種1.5斤,節省成本50元左右。如今,農場育秧成了天長市的一張名片,每年育秧面積近8000畝。
在秸稈處理環節,張建昌摸索出了“水稻留高茬小麥免耕條播技術”,解決了由于秸稈禁燒,全量還田,造成麥田失墑、小麥出苗難、冬天容易凍死等問題,還提高了小麥產量。該項技術已在全市15個鎮、街道推廣,并于2018年9月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專利。
在施肥環節,張建昌與化肥企業合作,倡導綠色用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產品質量。一是示范推廣有機無機復合菌肥。通過施用復合菌肥,每畝減少用肥氮、磷、鉀22斤,經市土壤肥料檢測站檢測,土壤中堿解氮含量每公斤167克,全氮每公斤1.97克,有機質每公斤32.1克,有機磷每公斤21毫克,速效鉀每公斤166毫克,pH6.5,指標數據為全市最好,2019年推廣面積達1.5萬畝。二是示范推廣緩控釋肥。通過側深施緩控釋肥料,水稻1季只施1次肥料,即可滿足整個生育期的營養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20%,減少用工10%,降低了肥水富養化。三是綜合利用廢棄物。對烘干房的廢棄物進行高溫發酵,生產育苗基質,畝均節省成本15元,還解決了廢棄物處理難題。
如今,張建昌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土專家”,被天長市廣校聘為兼職教師,除已擁有1項專利外,還有2項實用技術專利正在申請。不僅自己學習,張建昌還積極組織成員參加農機、農技、植保等培訓,請專家上門指導,長年開展業務交流;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承擔建設優質綠色高產小麥生產攻關基地,探索優質高產小麥種植模式。
研“硬”機械 高效作業功夫了得
以前,張建昌也像大多數農戶一樣,農場里的機械利用率并不高,夫妻倆忙不過來的時候就雇人,但他發現,當地可供的雇人非常有限,常常需要排隊。2015年,因為田里施肥打藥,耽誤了農時,最終導致畝收降低了不少。吃了機械不足的虧以后,老張開始為農場購置農業機械,從種到管再到收,每個環節都不落下。
2018年,張建昌引進水稻印刷播種機器。所謂水稻印刷播種,就是把玉米淀粉制成的食用膠涂在紙上,然后像印字一樣,把一粒粒稻種整齊準確地固定在紙上,再把紙鋪到田里,灑上一層薄土。剛開始時,水稻印刷后,鋪紙、灑土全靠人工,張建昌便和廠家交流,在機器上加裝1個裝置,實現了機器鋪紙、灑土,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截至目前,在張建昌大力推動下,此技術在當地應用面積達到1.3萬畝。
此外,張建昌還有多項創新與率先之舉。與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合作,引進水稻側深施肥機械,肥料利用率提高20%;對插秧機進行改造,實現了插秧、施肥、噴灑除草劑一次性完成;組裝“施肥、穴點播、除草劑封閉處理一體機”,減少了作業程序,提高了機具利用率,節省了用工;與安徽農業大學工程機械學院合作,研制水稻輕簡化栽培機械,突破了水稻播種不均勻、旱育穴播的技術瓶頸;在全市率先引進無人駕駛插秧機,翻開了智能化農機新篇章;對合作社農機具加裝GPS設備,實現了作業全程監控、實時糾正。
“現在,天長種田全程機械化,小麥收割有收割機、秸稈打捆有打捆機,翻地有旋耕機,插秧有插秧機。不瞞你說,我自己就是個農機迷,什么農機都能開,包括無人機。”張建昌自豪地說。如今,農場已擁有農機255臺,為附近種植戶提供社會化服務。
發揮優勢 大戶幫帶爭做“領航員”
除了種好自家的農田,張建昌還積極幫助本村和周邊村莊的種植戶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多年來,張建昌堅持為農戶提供義務技術咨詢服務,每年都要上門解決近400個種植戶在農業生產方面的難題,直接或間接減少因植保技術帶來的經濟損失約200萬元。機械化育、插秧是當地農業種植的短板,張建昌是全市機育、插秧“領軍人”,并申請“機插秧彈性育苗技術”專利。2020年春季育秧,皖東地區遭遇連陰雨低溫天氣,造成許多農戶大面積機育、插秧不出苗。他實地查看,發現是因“三溝”不配套,秧田長時間積水,造成種子吸氧困難,他開出清溝瀝水、增加苗床土壤透氣性的“處方”,并通過市種田大戶微信群提供處理方案,避免因特殊天氣造成無秧栽插面積近16萬畝。
“多年來,我堅持親手做給農戶看、帶著鄉親們一起干,讓大家學會科學種田本領。”張建昌種田講科學,是天長當地有名“土專家”,受到種植戶們紛紛效仿和跟進,形成了“張建昌咋做,咱就咋學,張建昌咋種,咱就咋種”的示范效應。
種田耕地靠的是各類農機,地里撒的是生物有機肥,賣的農產品蓋上了自己的品牌LOGO,大米成了“網紅”,張建昌也成了當地聞名的“田秀才”。2020年春天,張建昌的農場還在全市火了一把,百畝油菜花開,讓天長人直呼,“不用開車去皖南,家門口就能拍出風景大片。”
近年來,農場的水稻和小麥畝產分別保持在1300斤和1100斤以上,加上農機服務,年純收入超過200多萬元。2019年,張建昌把農場的規模擴大到了500多畝,拿出其中的100畝做高端水稻試驗田,自己選種,種植有機富硒米,剩余的400多畝都實行了訂單式生產,張建昌家庭農場入選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通過學習培訓,張建昌取得了“高級農機修理員”“高級植物保護員”“高級農作物保護員”“高級信息化農技師”等證書,還報考了安徽省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在天長,田間地頭著實長出了“新風景”,以張建昌為代表的“新農人”茁壯成長,以改革創新、綠色發展為引領的農業現代化新圖景拔節孕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