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選秀類節目的應運而生,在于打造合適的開明的電視平臺,充分發揮企業冠名贊助的借勢效應,為參加選拔的歌手提供更加出彩的舞美音響和更加絢麗的服裝設計,以吸引更多電視平臺觀眾積極參與。本文將從親身經歷了選秀節目從萌芽、發展到繁榮火爆的二十年進行分析。
〔關鍵詞〕選秀類節目;超級女聲;流行音樂
時至2021年,娛樂時尚的風向和商業緊密聯系,在對應領域的合作共贏已經趨于成熟。市場化與行業內部的培養模式對照二十年前已經大有不同。筆者身為從業二十年的音樂工作者,培養了一大批致力于參加電視選秀節目而駐足成都的歌手,親身經歷了選秀節目從萌芽、發展到繁榮火爆的二十年。
2004年,選秀類節目橫空出世。天娛傳媒和湖南衛視聯合制作了女性歌唱類娛樂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締造了中國式的平民化、互動性的大眾文化。隨之而來的大眾歌手原創偶像選秀賽如《快樂女聲》《超級男聲》《快樂男聲》,一次次掀起娛樂版全民狂歡,是對傳統嚴肅音樂表演文化的反叛和顛覆。這類全民參與的原創選秀比賽,在節目的初期打破了明星成長的桎梏(培養周期),其新鮮的風格和即時的互動猛烈沖擊了電視臺錄播省市文藝團體表演的傳統形式,帶給億萬電視觀眾即時性的感動與歡樂,締造了很多個人夢想成真的神話,打破了專業演員的演出壟斷,為內地樂壇帶來了除明星演唱會外的商業合作的新興模式。
選秀類節目的應運而生,在于打造合適的開明的電視平臺,充分發揮企業冠名贊助的借勢效應,為參加選拔的歌手提供更加出彩的舞美音響和更加絢麗的服裝設計,以吸引更多電視平臺觀眾積極參與。因為選秀節目的真實性、時效性,在缺乏娛樂多樣化的二十一世紀初迅速成為粉絲經濟的重要來源。節目通過引導粉絲為自己關注的選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商業類投票,激發全民參與為選秀比賽營造熱度和口碑,并借助商業廣告和周邊產品的銷售分成反哺到制作方電視臺或者制作單位,讓中國的娛樂化節目呈現出和電視專業制作的大型電視劇足夠抗衡的態勢。同時,由于港臺明星和內地知名歌手價格相對昂貴,壓縮成本應對國際和國內的市場變化成為節目制作首選。群眾可以選擇接受的娛樂方向因為網絡的興起和信息來源的多元化,被大面積放大。在娛樂商品制作價格低廉和娛樂選秀節目火爆的相互影響下,省市文藝團體開始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更多的份額,所以對應的各大院系流行演唱專業成為了這個階段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天賦考察和專業考試的選拔,流行演唱專業的在校生第一次在就業和從業的選拔上逐漸超越了傳統教育的民歌美聲方向,成為市場的寵兒。
2012年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打造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源于荷蘭的節目《The Voice》)用更高質量的錄制,完善出更博取眼球的節目,從全民選秀節目脫穎而出,力壓同時期的其他節目,如2010年青海衛視主辦的《花兒朵朵》和2013年上海東方衛視主辦的《中國夢之聲》等。資本運作實現了節目品牌利益的最大化:節目制作公司分售給下一級市場舉辦區域性的地推比賽;各地承辦方獲得授權后舉辦當地區域地面海選比賽,并可根據授權為當地的企業或者商品冠名代言;各類知名企業大量使用好聲音頭銜的新秀錄制廣告,人氣號召力強,代言成本低,并在諸多官媒黃金時段播出,如李宇春2005年代言蒙牛,吳莫愁2013年代言百事可樂等等;《中國好聲音》節目的推廣和相對更專業的導師選拔錄制,讓好聲音頭銜下的學員和導師的演唱會和代言費,通過市場化價格的增長讓制作公司到運營團隊收益頗豐。在資本的運作下,選手用低廉的培養模式一炮走紅,或者導師借助節目熱度繼續蹭流量。在資本運作炒作的過程中,也發生過一些諸如吸毒等不健康的藝人風波。
始于2013年的《我是歌手》(源自韓國同名綜藝節目)是湖南衛視集樂壇唱將打造的另一款音樂類節目,但是因為觀眾參與性相對較少,專業對抗性更強而始終不能沉降下一級市場。這時部分省市級文藝團體,因為藝術創新相對缺乏、演職人員相對固定和其待遇相對穩定,逐漸被市場邊緣化??杖钡纳虡I位置大多由民間樂隊、舞蹈團體和商演主持人用較低的運營成本成立的演出公司占據。高端市場的局限,中低端市場的飽和,導致粗制濫造的選秀節目越來越缺乏市場關注,從而不得不更新換代。
2017年,企鵝影視、哇唧唧哇等制作公司聯合打造出品了未來音樂榜樣類節目《明日之子》。2018年,騰訊視頻打造了女團青春成長節目《創造101》;愛奇藝出品了《偶像練習生》,又開啟了練習生類節目在平臺上的推廣。面向95后00后的養成類節目開始大行其道,但是因為過度低齡化,商業價值往往無法涵蓋各個圈層而無法沉降下一級市場。
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和2018年的《中國新說唱》開啟了rapper這種韻律節奏更加明快時尚的音樂類型的興起。因為說唱互動性、現場性極強,所以節目播出后,線下商演和其他節目的邀請讓這種音樂模式在地區推廣極快。無論是夜店酒吧表演還是露天商業演出,接地氣的中國本土rapper帶來了更多商業氛圍和氣息,但是因為選手個體差異和受外來說唱內容庸俗的部分影響而褒貶不一。
總體而言,國內偏好歌唱類節目歷史悠久,但是總體上受年齡差異和時代特征影響而顯得多元化多樣化。好聽的時代歌曲經久不衰,從港臺歌星到本土搖滾歌手,從20世紀80年代的天王天后到新興的影視或者音樂圈新秀,國人的審美在不斷提高,越發凸顯自我意識,這對于每一個音樂工作者都是嚴峻的挑戰。讓藝術源于生活、歌頌生活,讓更多藝術作品不斷推陳出新、與民同享,也是每一位音樂教師所要選擇和經歷的陣痛。
作者簡介
王梽人,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