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貴泉
永春縣第八中學,福建永春362600
桃李芳遠,溪水流長。永春縣桃溪實驗小學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桃溪南畔,公元1908年由旅居南洋的周氏族親周孫維、周孫昌等愛國僑胞親手創辦。學校辦學歷程悠久,人文底蘊豐厚,于2013年秋升格為縣直小學。幾年過去,我們學校實現了從完小到實小的華麗轉身。如今的學校建設布局合理,校園文化氛圍濃厚,師生面貌昂揚奮進。回首過去,忙碌與充實相伴,收獲與快樂同行。愈發相信一句話:“唯有用心,方得始終”。談談我們的主要做法。
都說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但我更愿意相信,一種良好的文化形象才是成就一所好學校的關鍵。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頂層設計和梳理提煉是文化建設的有效方式,新建學校如果能結合自己的環境和當地的文化特色頂層設計文化系統,學校發展會很快。七年前,我們學校從村完小升格為縣直實驗小學,那時,學校的軟件、硬件條件都比較差,緊接著又趕上二胎政策放開,全校30 多個班級50 多名教師中就先后有20 多位女教師請了孕產假,學校運行進入最困難的時期。于是,我們經過慎重考證,然后經專家指引,基于對歷史的傳承和對教育前景的思考,提出了“人文立校、情懷育人”的辦學思想,“始于信、重于知、達于行”的辦學理念和“以文化之雅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以踐行之則培育孩子人生情懷”的育人目標,同時創作了校歌《舟行萬里》,表現堅韌執著勇往直前的“溪舟”精神。通過頂層設計引領教師進一步明確教育的價值所在,希望大家做一個有情懷的教育人。就這樣,在信念的引領下,學校的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
幾年來,在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學校環境日益改善,為師生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極大便利。目前校園占地面積17670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4412.2 平方米,可容納48個教學班,學生2400 人。現有45 個教學班,學生2174 人。校園建設布局合理,卿云大禮堂修葺一新,周安達源廣場潔凈雅致,三座教學大樓交相輝映,足球場、籃球場、塑膠操場,滿足學生運動需要。學校綠植規劃合理,紅葉石楠、樟樹、銀杏等花木錯落有致,校園一年四季生機盎然,每到春天時,綜合樓前的幾十株桃花芳姿灼灼,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們以“溪舟”精神為韻,打造了一系列校園文化工程,彰顯桃溪特色,不斷提升辦學品位。
兩面文化墻——科學樓正面墻上一支怒放的桃花映入眼簾,蘊含“桃溪”之名和桃李芬芳之意。上面是大塔鐘和學校的辦學理念“始于信、重于知、達于行”九個大字;綜合樓正面墻上,一艘“溪舟”正乘風破浪,揚帆起航,此為“分堅并韌,守正出奇”的“溪舟”精神;文化墻體現一種信念,更是一種情懷。
一個溪舟園——精致的溪舟亭邊,生態水池中,錦鯉自由嬉戲,定期更換現代詩詞為園子增添了詩情畫意,成了愉悅師生身心的好去處。
一條鄉愁文化長廊——永春是詩人余光中的家鄉,一首《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鄉愁文化長廊展示了永春的風光、永春的人物、永春的物產以及永春的民俗,這是“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的美麗桃源,這是一種難以忘卻的鄉土情懷。
一個書法園,兩間書法教室——充滿墨香雅韻的“翰墨飄香”書法園和書法教室是學校書法教育的平臺,成了師生書法愛好者喜歡的去處和展示書法作品的好場所。
三級書香平臺——一級平臺是班級讀書角,讓學生隨時有書看;二級平臺是樓層中的開放閱覽區域,讓學生隨手可取書;三級平臺是學校圖書館,讓學生隨時可借閱。通過這樣的三級平臺,讓學生時時聞得見書香,處處有書可讀,形成了書香氤氳的人文環境。
一份溪舟校報——審稿組精心選編學生書法、作文等作品,一年刊發六期,使之成為展示師生才華的平臺。
一個溪舟農場——利用教學樓天臺開設的種植園,以班級為單位劃片種植,讓學生提高勞動實踐能力,并體驗種植樂趣。
一個校史館——記載學校光輝歲月和發展足跡,成為鼓舞師生不斷前行的動力。
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蘊含著濃濃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孩子們打造了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愿每一個孩子能在清晨走進校園時,對即將開始的一天充滿期待和向往;愿每一個孩子結束一天的學習回家時,能對校園充滿留戀和不舍。讓每一個生命在校園里綻放,這,也是學校的育人情懷。
作為校長,應該有一種為學校老師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既要重視教師的管理,也要重視教師的需要。我們除了在工作上支持老師,更給予老師生活上的關心和專業上的成長平臺。
送人文關懷——暖心。學校開展多種暖心活動,工會除了在教職員工家里遇上各種紅白喜事、或者生病住院都會去慰問之外,還通過工會渠道盡可能開展各種暖心的活動,比如為教師分發生日蛋糕卡、每學期分發一次糧油、開展一次文體活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組織教師進行體檢等,我們努力凸顯“以人為本”,多付出人文關愛,多投入愛的情感,不斷提升教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這樣必然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學校的健康、持續發展。
促業務提升——貼心。朱永新說過“沒有教師的成長,學生的成長是不可能的。”我們建立健全多種激勵并存的機制,努力為教師搭建成長平臺,把教師的成長當做最高的榮譽。
實施青藍工程,促進教師成長。新教師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我校近幾年錄用的新教師有20 個,他們分別分布在不同的年段。新教師一進入學校,我們就安排一位骨干教師當其師傅。新教師每學期都要上好“三次課”——期初見面課,期中校本研討課,期末師徒“同課異構”。每學期的“三次課”后,都可以看到新教師在一點一滴地進步。青藍工程,對師傅來說,是一項充電工程;對徒弟來說,是一項希望工程;對學校來說,是一項發展工程。
豐富學習資源,拓寬培訓渠道。我們根據不同類型的老師,拓寬培訓渠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豐厚教師底蘊。學校是泉州市幼高專培訓基地校,市骨干教師培訓活動、市鄉村教師研討活動常在我校舉行,帶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全體教師有學習的機會。很多名家、專家蒞臨我校傳經送寶,福建省普教室教研員黃國才老師、福建省名師、正高級教師傅結龍老師都曾蒞臨學校,聽研討課,有針對性地評課,作講座。為了讓老師們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近幾年來,學校先后組織老師到省外、廈門、福州、泉州各縣、市等地參加華東六省一市數學研討活動、“相約名師聚焦課堂”活動、省“名師之道”研討等活動,讓老師們領略專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靈動的教學方法,老師回校后,參加活動的教師回來后在每周一次的“半日教研”活動中進行二次培訓,使更多的老師受惠,帶動更多的老師成長。
我們還以課題研究促進專業成長,以課題研究營造學習氛圍,做到人人有研究,各科有課題,帶動教師觀念的轉變和專業素養的提升。
學校充滿人文關懷的工作環境厚植教育情懷,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成長,讓教師體會到職業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幸福感。現在學校已初步形成“青年教師走向成熟,骨干教師形成風格,名優教師走向卓越”的發展態勢,老師成長較快。學校目前有2位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人選,有二十位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名師等,還有二十幾位教壇新秀。
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要求重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我們在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以情懷育人,努力培育“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錦”的桃溪學子。
行為習慣促成長。學校始終把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作為主線,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喚醒學生內在自覺,促進文明有禮、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尊老孝親等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主題活動育情懷。“我們的節日”活動育文化情懷。我們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活動,讓民族傳統文化和美德滋潤學生心靈;在孩子們的節日里,則通過“六一歡樂匯”讓孩子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溪舟農場”育勞動情懷。我們利用教學樓頂上的天臺上打造了一個勞動實踐基地——“溪舟農場”,中高年級每個班級分得一塊地,師生們共同種下蔬菜、水果,培養了孩子們的勞動能力,體驗種植樂趣,也借此培育了孩子們的勞動情懷。國防教育育愛國情懷。我們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以縣武警中隊為國防教育基地,開展軍校共建活動,2017年我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國防教育特色校”,2020年被評為泉州市軍民共建單位。
特色活動展風采。我們的“一年四節”活動有聲有色:“春·朗讀節”吟誦經典美文;“夏·合唱節”傳唱優秀歌曲;“秋·體育節”推進陽光運動;“冬·閱讀節”共享書香時光。通過集體活動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責任感和榮譽感,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一年四節”以每年必須舉行的常規動作成為我校的一個文化品牌。
我們的陽光體育美美與共。每天上午半小時的大課間活動,孩子們在武術操、跑操、韻律操、放松操中鍛煉身體,活力滿滿;下午放學后還有半小時的籃球、足球運動。每一年舉行“溪舟杯”足球聯賽、籃球比賽。我們想以此培育學生“為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的運動情懷。
我們的社團活動各美其美。學校利用每天下午課后延時服務時間,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科學、靈活開展社團活動,開設“體藝特長類”“實踐動手類”“知識拓展類”等課程,包括科技活動(機器人)、龍鼓隊、巴烏、合唱、舞蹈、朗誦、書法、閱讀、足球、白鶴拳、少兒編程等十幾門特色課程,供孩子們自主選擇,培養個性愛好與特長。
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校園充滿活力與生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各種需求,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這幾年來,學生參加縣級以上比賽成績斐然。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近幾年來,學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學水平、教育創新能力等方面成績顯著,學校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聲譽。我們被評為全國國防教育特色校、全國青少年足球運動特色校、福建省教改項目示范校、以高分通過福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驗收,我們還被認定為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書法教育示范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等等。
得到上級主管部門肯定。2018年和2019年9月的全縣教育工作會上,我分別作了題為《情懷育人展風采,翰墨書香意韻足》《用“情懷”育人,落實三大行動》的發言,介紹學校翰墨書香校園做法及成效,以及課后服務的做法,得到了縣里主要領導的肯定和與會者的好評。
學生成績優秀,家長滿意度高。2018年六年級畢業班的語數成績在縣小學中均名列前茅;2019年,畢業班的語數成績綜合比率更是雙雙奪冠。2019年12月,學校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來自各班的一百二十多位家長代表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活動中。家長代表們對學校的校園環境、辦學情況辦學理念和學生表現都極為認可和滿意。
縣市級媒體多次報道。2019年,永春縣融媒體中心、福建電視臺曾對學校的課后服務工作和天臺種植園進行了專題報道;2020年5月,《東南早報》對學校停課不停學的做法給予報道。
桃花向陽競吐蕊,溪舟乘風一路歌。在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里,感受生命的成長,是一種幸福。初心不變,愛心滿懷,帶領我們的老師,行走在情懷教育的路上,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