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靜,王秀軍,王曉芳,張紅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北京 101149
介入治療是指利用醫學影像儀器,把特制的導絲、導管及穿刺針等器械置入人體,有效診斷、治療疾病的一種微創方法[1-2]。導管室是介入治療的場所,易發生感染,增加病人的醫療費用。PDCA管理模式是通過計劃(plan,P)、執行(do,D)、檢查(check,C)、行動(action,A)4個環節進行質量控制,是質量控制的有效工具[3-4]。我院將PDCA管理模式應用于導管室感染管理中,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介入導管室收治的1162例病人及8名醫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2019年6月開始實施PDCA管理模式。實施前后,科室醫護人員均為8名。實施前收治病人602例,其中男383例,女219例;年齡22~82(45.295 ±4.47)歲。實施后收治病人560例,其中男365例,女195例;年齡22~83(45.82 ±4.9)歲。本研究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病人知情同意。實施前后病人基線資料、醫護人員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計劃 分析介入導管室感染原因,制定感染防治計劃。
1.2.1.1 導管因素 ①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留置時間越長,感染的概率越高,不論細菌局部定植,還是菌血癥概率均會增高。隨著置管時間的延長,導管操作次數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導管污染程度,因此感染率也會增高[5]。②導管材質及結構:導管材質有聚苯乙烯、硅膠等,目前臨床多采用硅膠材質導管。研究顯示,多腔導管感染概率高于單腔導管。多腔導管與外界接觸面積大、使用次數頻繁等會增加導管感染的概率[5]。③導管穿刺部位:穿刺部位不同、感染發生率存在較大差異。
1.2.1.2 病人因素 ①自身免疫功能:感染與免疫功能呈負相關,即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腫瘤病人熱量攝入不足,加之化療影響,大量抗腫瘤藥物的應用導致病人免疫功能失調,感染發生率增加。完全胃腸外營養易發生導管堵塞。脂肪乳劑中溶質含量高,管內細菌定植概率高[3],不利于長期置管的重癥病人應用。②年齡:年齡是導致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據報道,老年病人感染率高于年輕病人[6]。③原發病:國內外文獻均有報道,患嚴重基礎疾病、糖尿病等病人更易受到病原菌感染,是導致感染的因素之一[4,7]。
1.2.2 執行
1.2.2.1 成立PDCA小組 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系統培訓,使其熟悉工作職責、工作范圍,掌握工作流程,加強法律意識及責任意識,第一時間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進行改進[8]。
1.2.2.2 護理措施 ①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監控管理體系,開展相關培訓。醫院管理層應改變感染監控理念,建立醫院感染監控管理系統,對病人病情進行監控,并對所得監控數據進行分析,不斷規范臨床各項操作,確保研究數據來源的真實性,為病人制定前瞻性、循證干預方案提供參考。重視醫護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其防控感染的意識。②選擇適合的導管類型[9]。應用理想的中心靜脈導管材料,可以避免血栓形成、抵抗細菌侵入、纖維蛋白黏附等。硅膠導管表面光滑,有較強的抗病原菌附著能力,組織相容性佳,對血管影響小。
1.2.3 檢查 護理質量控制人員不定期到科室進行檢查及指導,督促改進感染管理工作,注重環節質量控制。每周檢查科室細菌學檢測情況及醫護人員手衛生合格情況,并及時反饋監測結果[10]。
1.2.4 行動 將醫護人員手衛生檢查結果上報相關科室,將存在的問題納入下一個循環解決。
1.3 觀察指標 ①感染發生率、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情況、手衛生合格情況。②PDCA管理前后護理人員的質量控制意識。采用邱平等[11]的研究問卷對參與本研究的醫護人員進行質量控制意識分析。③護理質量及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及護理質量調查表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每月1次,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高,滿意度越高。④細菌學檢測結果。手及物體表面、空氣培養每月進行1次。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例數(%)表示,進行χ2檢驗;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PDCA管理模式實施前后感染發生率、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手衛生合格率比較(見表1)

表1 PDCA管理模式實施前后感染發生率、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手衛生合格率比較
2.2 實施前后醫護人員護理質量控制意識比較(見 表2)

表2 實施前后醫護人員護理質量控制意識(n=38) 單位:人次
2.3PDCA管理模式實施前后護理質量、滿意度及細 菌學檢測結果比較(見表3)
表3 PDCA管理模式實施前后護理質量、滿意度及細菌學檢測結果比較(±s)

表3 PDCA管理模式實施前后護理質量、滿意度及細菌學檢測結果比較(±s)
時間實施前實施后P次數12 12護理質量(分)76.52 ±6.38 98.38 ±7.02<0.01護理滿意度(分)87.25 ±3.65 95.32 ±2.28<0.01空氣培養(cfu/m3)226.48 ±27.69 183.96 ±23.69<0.01手及物品表面培養(cfu/cm2)4.85 ±1.74 3.02 ±1.19<0.01
介入治療屬于有創操作,病人面臨感染風險。因此,強化導管室感染管理對于提高護理質量具有積極意義,可進一步保障病人的安全[12]。
3.1 確保護理安全PDCA管理模式能夠對介入導管室的護理工作進行全面質量控制,第一時間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能夠及時檢查醫護人員手衛生情況,提高護理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前后感染率、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手衛生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PDCA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感染風險,提高感染管理效果。
3.2 提高醫護人員的質量控制意識 本研究結果提示,PDCA循環模式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的質量控制意識。PDCA管理模式在介入導管室的應用,可充分發揮科室每個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圍繞感染預防、控制展開一系列工作,包括質量分析、質量控制分析、質量評價等,既能為年輕醫護人員提高業務水平提供契機,又可使經驗豐富、資深醫護人員充分發揮優勢,能夠強化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自控意識,培養護理人員的管理能力,使護士長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分身,從而高效地進行宏觀控制[13]。
3.3 提高護理質量與病人的滿意度PDCA管理模式在介入導管室的應用,使得護理工作更加規范。由于管理小組定期組織召開會議,評估護理工作質量,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按照相關規范、流程進行改進,不斷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確保護理質量良性循環[14]。PDCA管理小組的成立使病人感受到醫護人員的溫暖與關懷,營造了和諧的醫患關系,同時有利于病人快速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PDCA管理模式實施后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實施前(P<0.05)。提示PDCA循環模式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PDCA管理模式的應用降低了介入導管室感染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及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