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新疆報道 記者 王煒/通訊員 王宗陽 張文博
7月2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對口援疆:守望相助情滿天山》專題新聞,其中介紹:“蔬菜大省山東援建的高標準智能溫室來了!僅喀什疏勒一個縣就發展蔬菜種植20萬畝,創造3000個就業崗位。”
這就是由水發農業集團投資,并且自主設計、建設、運營的南疆“菜籃子”工程——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示范園。
近3個月來,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先后到該產業園調研考察,給予水發充分肯定。
7月22日,第八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在新疆阿克蘇閉幕。中央要求“推進產業援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
水發在援疆方面究竟做得如何?帶著這個問題,7月24日,記者奔赴新疆,親眼見證。

水發農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東振在新疆昌吉州考察鄉村振興項目
從萬米高空俯瞰新疆,白雪皚皚的天山、淺褐色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荒涼的戈壁灘,更有山腳下蜿蜒曲折的季節性河道,宛如大地母親的毛細血管,景色雄闊,讓人驚嘆。
7月25日,阿克蘇庫車縣,縣城以東30公里外的雅克拉農場,戈壁灘上開墾出的萬畝棉田,與一路之隔的戈壁灘形成強烈反差;再往北20公里,清晰可見的天山南坡因沙漠干旱剝蝕呈現出深褐色的山體,讓人望而生畏。
中午11點,氣溫36攝氏度,地表溫度接近50度。暴曬不到10分鐘,記者就感到了被灼燒的刺痛。庫車水控董事長王忠杰笑言,在新疆4年,曬爆皮不知多少回。暴曬之下,人雖受不了,棉花卻長勢喜人。雅克拉農場8500畝棉田種植的新魯棉87號,由于管理得當,在春播不利條件下依舊豐收在即。
連朝軍蹲在棉田里,撥開茂密的植株,下面是飽滿的棉桃。“清明播種的時候,正趕上下雨刮大風。每次下完雨土地就會板結,棉種無法發出芽來。我們反復播種了3次。”作為聞名全疆的棉花專家,在深耕新疆棉花種植20多年后,連朝軍如今是水發農業旗下庫車水控的副總經理,“這塊地,接下來的1個多月如果不再下雨,預計畝產能達到550到600公斤。”
棉田另一頭,來自河南周口的任培明和十幾名維吾爾族同事正在為棉花“打頂”,保證每株八九個棉桃。隔壁棉田里,阿尼瓦爾·熱曼正帶領幾個同事在地里除草。而技術員小張,則獨自操作無人機,為棉田噴灑農藥。
記者眼前的棉田,長1200米到1500米,寬120米,非常適合大型機械化生產。王忠杰向記者介紹:“現在棉花采摘90%以上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只有大型設備夠不著的角落里才需要人工去采摘。”上面提到的老任,一個團隊就管理著11000畝棉田,只需要80個工人,最忙的時候也就是300人。
雅克拉農場面積8500畝。庫車水控在庫車有3個農場,在阿克蘇還有4個農場,棉田總面積達到14萬畝,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增加。
從庫車一路向北,穿越沙漠里的綠洲、雪山下的草原,在高山上遠眺伊犁河谷群山之間萬頃良田,巴音布魯克草原宛如一顆鑲嵌在雪山環抱中的綠寶石,夕陽余暉下,蒙古包里升起裊裊炊煙。
7月27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當年,水發集團肩扛產業援疆使命進入新疆,第一站就落腳在這里。
彼時正值新疆農業低谷期。“很多老板是開寶馬車來,騎自行車走。”新疆水控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智生形容當時市場的慘淡,“土地經營對資源、資金、規模、管理都有很高要求。不光民營企業,甚至實力雄厚的央企,干到一半就做不下去退出了。”
在新疆,棉糧龍頭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棉糧深加工和收儲環節。水發則另辟蹊徑,瞄準土地流轉規模化趨勢,從掌握優勢土地資源入手,不斷增加土地流轉面積和合作面積,實現了以地控廠,再延伸到農產品粗加工領域。
呼圖壁萬得農資市場,水發的惠農服務中心就設在這里,干凈整潔的店面里陳列著各種肥料樣品,為農戶提供一站式農資服務。下午3點,服務中心負責人胡兆龍正在給前來咨詢的農戶老張介紹農資產品。胡兆龍另一個身份是現代農業呼圖壁片區經理,而服務中心就是他開拓業務、培訓農戶的前沿陣地,打通了服務農戶的“最后一公里”。

無人機在噴灑農藥
借助分布在各地的惠農服務中心,現代農業采取輕資產運營模式,和益爾、郁籠、易丹3家肥料廠合作,先滿足自身需要,同時也為更多農戶供貨。“規模化采購、錯季節采購,為自己的農田節約了種植成本,對外也賺取了一定的銷售利潤。”沈智生介紹。
不光化肥,土地規模化經營也引來了農藥、農資、銀行的主動上門合作。北京愛科農專門開發了智慧農業新模式,通過運用自然資源部大數據和衛星遙感技術,對作物長勢進行分析,對產量進行預測,土地墑情、病蟲害都能隨時監控。
縣城東北,是當地種棉大戶寧成豹承包的新疆水控4000畝棉田。棉田平時只需要十幾個人打理,這緣于智慧農業應用以及無人機、大型機械設備的運用。寧成豹打開手機里的APP,棉田范圍在屏幕上彈出來,各種指標一目了然。哪塊地生了蚜蟲,無人機打藥就專門往哪里噴,沒生蟲子的地方就繞開。
7月29日,準噶爾盆地東南角,奇臺縣吉布庫鎮。
新疆水控現代農業創新土地經營模式,通過把村級合作社土地經營權劃轉為股份入股成立合資公司的方法,一舉解決了之前多個國家部委一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土地流轉高價問題,讓9個村級合作社和3280戶、16173名百姓走上直接受益、持續健康發展之路,被當地稱為“吉布庫模式”,有望在全新疆推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吉布庫,農戶家庭平均有50畝地,按照之前市場流轉價格每畝500元,一個家庭土地流轉年收入25000元,加上自己耕種收益,種植棉花每畝大約300元利潤,種植小麥每畝大約400元利潤,即使加上政府補貼,算下來一個家庭年收入也只有45000元。
而作為吉布庫主要的土地經營主體,各村級合作社平均三四萬畝土地,由于規模小,提升經濟效益的辦法不多,解決不了規模化經營的現狀,無法創造農業高附加值,更解決不了產業鏈發展需要的資金。
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土地資源豐富,非常適合農業規模化經營,加上近年來政策扶植已經激發當地農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經濟組織進入新疆參與土地經營和現代農業,形成土地流轉的賣方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哄抬了土地流轉價格,不利于新疆現代農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為此,現代農業一班人經過前期大量工作,終于在吉布庫鎮取得突破。按照約定的合作模式,吉布庫9個村級合作社以27萬畝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現代農業占股51%,成為控股股東,9個村級合作社占股49%。
公司成立以后,對老百姓有什么好處呢?
沈智生介紹:“按照約定,公司將向村級合作社和農戶進行3次分紅:第一次是土地流轉收益分紅,第二次是農產品種植收益分紅,第三次則是農業產業鏈深加工收益分工。”
這個模式的核心,其實還是把之前分散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契約化的市場規則來進行重組,實現規模化經營,讓土地經營權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最后的結果就是發展了規模化農業,老百姓因此受益。

水發農業位于庫車的雅克拉農場
按照規劃,現代農業把吉布庫27萬畝土地進行整體設計、模塊化生產。以前老百姓自己種植小麥和玉米,品種不一,品質也不同。經過公司整體規劃后,精選優質品種,根據市場需求采用訂單化種植,形成“五統一”,即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采收和統一加工。
此外,“大面積耕種也實現了規模化采購、錯季節采購,為自己的農田節約了種植成本,對外也賺取了一定的銷售利潤。”沈智生說,“尤其是尿素,價格隨季節上下起伏較大。去年9月秋收以后每噸尿素市場價是1400噸,到了今年開春播種前就高達每噸2900元。我們采取錯峰采購的模式,僅尿素一項就節省250萬元。”
那么,作為“吉布庫模式”的主體,對于公司而言有沒有經營風險呢?
沈智生坦言:“風險有三方面:一是種植水平低;二是合作種植大戶也存在一定信用風險,有的合作到最后錢收不回來,莊稼被合作大戶搶收轉賣;再一個就是政策風險。”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現代農業創新人才政策,在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原則上,聘請農村合作社負責人。比如上堡子村支書兼合作社理事長王峰直接被聘任為公司副總經理,其他幾個村級合作社負責人被聘為片區經理,收入與業績掛鉤,極大激發了基層管理者的積極性。
此外,公司還把支付給合作種糧大戶的款項轉為銀行貸款,把政府補貼放在公司指定的負責人手里。合同約定采摘權在公司,偷采盜采將受到法律制裁。一系列舉措,把風險控制在了最低。
現在的新疆,央企、國企以及很多民營企業進入土地規模化經營市場,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形勢不再允許慢慢發展。
8月1日,星期天,凌晨1點,水發農業的視頻會議還在繼續。會議從7月31日早上開到8月1日凌晨,水發農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東振和遠在新疆的同事研究了多個議題,尤其是研判今年棉花價格走勢,商討相應對策。據說這樣的情形在水發農業已經習以為常,隨時隨地的視頻會議是總部和新疆項目之間高效溝通的保障。
“早在2016年,到新疆考察水務項目,看到了棉花產業以及農業產業的發展機遇。”吳東振回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主要靠產業帶動,產業帶動要靠國企擔當。由此,水發集團開啟了深耕新疆現代農業之路。”
短短4年,水發農業在新疆已經發展到資產約170億元,涵蓋多個農業板塊,為新疆累計創造就業崗位1萬余個,帶動脫貧5000余戶,惠及貧困人口3.4萬人,在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產業援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當地政府、建設兵團以及廣大農民群眾的高度認可。
如今,水發農業在新疆實現流轉合作300余萬畝土地,以地控廠、以廠控銷,通過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社,與種植大戶開展聯合經營種植,與糧棉加工企業合作收購加工,打造出全產業鏈規模化農業。
目前,水發農業在全疆自有及合作經營軋花廠53座,輻射控制棉花種植土地近200萬畝,去年收購加工銷售棉花94萬噸,占全國棉花總量的1/6。
憑借博州雙河、巴州博湖運營的兩家玉米烘干廠,水發農業打造全糧食產業鏈條。在雙河市擁有優質葡萄8.3萬畝、優質紅棗1萬畝,產品遠銷澳大利亞等國。

熱茲宛·古麗和同伴正在為棉花“打頂”
在喀什,水發農業通過創新“1+N”模式,發揮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的示范作用,吸引喀什及周邊地區農戶種植蔬菜,建立農業學校,提供種苗及技術、培訓、銷售等服務,打造出南疆最大的蔬菜平臺。
4年間,伴隨著水發人足跡遍布山東、新疆、內蒙古、甘肅,水發農業集團在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中的排名快速上升,2019年排名第123位,預計2020年排名第60位左右。2021年,水發農業集團預計收入可達350億元,增長340%,占水發集團收入1/3強。
“家里有30畝地,種著小麥和玉米。過去全家年收入2萬元,現在不一樣了。”32歲的艾買提·木沙眼睛深邃、鼻梁高挺,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妻子熱茲宛·古麗一起在庫車水控的雅克拉農場做工人。現在,他們每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兩人年收入八九萬元。加上抽空回家打理一下自己的莊稼,木沙家的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出頭。
樹蔭下,木沙一邊吃著西瓜,一邊和記者聊家常。
現在是7月底,距離棉花收獲還有一個多月。木沙的具體工作就是給棉花“打頂”、除雜草。戈壁灘上日頭很毒,紫外線強。愛美的熱茲宛·古麗和她的小閨蜜熱依漢·古麗都戴著寬檐的草帽,穿著長袖衣服,在防曬方面可謂“全副武裝”。愛笑的熱依漢·古麗還在上大學,她利用暑假到棉田打零工,每天收入80元,一個假期能賺4000多元。
2017年水發農業剛進入新疆時,新疆的棉花產業是典型的小農經濟,種植分散、方式落后、品種雜亂,迫切需要資本方進入,實行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運作。水發農業探索出“流轉控制土地+全程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流轉控制土地開展合作經營,培育職業農民和種植大戶。向種植戶統一提供種子、農藥、化肥、播種、收割、技術等服務,通過集中采購降低成本,90%利潤反哺種植戶,同時提供資金支持。開展訂單收購,組織加工銷售,打通市場流通環節。此外,通過推廣棉花智慧化種植新技術,節水、節肥、節約人工成本均達到10%以上。

大型機械設備在采摘棉花
從一窮二白到超千億資產規模,水發集團用其快速的進階之路、豐盈的資本圖譜以及裂變的內生邏輯告訴世人:探索與創新的國企更具生命力。而“永葆創業激情、永做特色發展、永存危機意識、永遠革故鼎新”的“水發精神”,激勵著3萬多名水發員工勵精圖治、奮發有為。
4年間,吳東振去新疆出差30多次,每年“五一”“十一”幾乎都是在新疆工作。有一次,因為疫情,吳東振帶隊抵達木壘縣,被攔在了高速路出口。幾個人蹲在高速公路邊扒幾口飯,等當地副縣長趕來,在路邊聊完項目又接著趕路。
由于在戶外時間長、強度大,曬傷、中暑已成為王忠杰和同事們經常要處理的“小毛病”。雖然如此,他們并未改變4年前來到這片戈壁灘的初心:“工作環境雖艱苦,但國企人應該有扎根和奉獻精神。”
師軍曾經是聞名一方的民營企業家,說話干練、喝酒爽快,如今他是庫車水控的總經理。混合所有制改革給國企帶來活力,也讓民營企業增強了競爭力。為了盡快磨合隊伍,王忠杰和師軍帶領大家天天在一起打拼,你在家帶隊伍,我出門談項目,同事之間無話不說。不到半年,組織起一支充滿活力、頗具競爭力的專業團隊:潛心研究新疆棉花20多年的棉花專家“老山東”連朝軍、深耕大江南北現代化農業產業領域的四川人張勇、在當地做過公務員的棉花期貨能手師偉江……
在庫車機場附近4000畝沙地上,來自山東壽光的庫車水控項目經理刁洪才和同事們在沙地上鋪上厚厚的土壤,搭起智慧聯動的高科技蔬菜大棚,西紅柿、黃瓜、圣女果、西瓜、羊角蜜……新疆得天獨厚的日照條件,加上從山東壽光引進的優良品種,輔以現代化蔬菜種植技術,戈壁灘上結出了超級好吃的瓜果,結束了阿克蘇冬季蔬菜產能不足,群眾吃菜難、吃菜貴的窘境。
沈智生30年前從山東高密入伍到新疆昌吉。從呼圖壁到烏魯木齊再到吉布庫,他發揚軍人精神,帶領員工創新土地規模化經營新模式,如今“吉布庫模式”有望在全疆推廣。為了高效率完成繁雜的工作,沈智生說:“公司23名員工,實現了‘一個蘿卜十幾個坑’。”
在昌吉呼圖壁,入職剛滿一年的濟南小伙兒胡兆龍,和同事曹玉剛擔負起整個片區的業務發展工作。談合作、做培訓、購農資、忙采摘、搞結算,他們忙得不亦樂乎,一年里連6次回家的假期也沒休滿。
2017年,水發員工劉方舟被派到新疆喀什工作。剛工作的他不適應當地習慣,聽不懂維吾爾語,但他愿意為這片凈土奉獻青春。
美合日妮薩·阿木提原是疏勒縣政府干部,在多次參加新疆喀什(山東水發)蔬菜產業示范園觀摩活動以后,她被水發集團的企業文化和工作環境所深深吸引,主動請示希望到水發工作。經公司層層面試,她如愿以償來到水發蔬菜產業園工作。劉方舟在工作中積極幫助她,雙方互生好感,并確定了戀愛關系。今年6月2日,劉方舟與美合日妮薩·阿木提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
在新疆,人們常說“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心連心。”采訪期間,記者處處可見水發人充滿干勁的臉龐和溫暖的笑容——無論是公司領導還是普通員工,無論是從山東遠赴新疆的員工還是新疆本地員工,更無論是哪個民族。
作為山東省屬企業,水發集團在山東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的援疆之路上,充分發揮國企龍頭引領作用,打造出一流援疆項目,構建出產業援疆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