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科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董火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國家“十四五”規劃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要不斷深化對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思想認識,從科技創新的發展脈絡中洞察其特點規律,結合職能定位和工作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尋落實的方法和路徑,實現科技領域的創新突破,推動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為七大國家戰略之一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核心就是科技創新。但從完整創新鏈的角度看,完成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創新成果只是一個環節,只有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應用,才能實現科技創新的價值和使命,才能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從世界趨勢來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各國之間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享譽世界的美國“硅谷模式”,就是將各類高校、實驗室與工業界耦合銜接,建立伙伴關系、完善政策制度、加強政府協調,將研究出的具有工業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迅速推向社會,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及競爭力。
從我國發展來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就是要加大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科技成果轉化變得越發重要。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需求,面對供給側改革、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新變化,只有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才能實現“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支撐科技創新”的良性閉合鏈路,才能使我國在紛繁復雜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我省現狀來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三五”以來,我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省份建設全面起勢,初步構建了“1+30+N”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在推進科技鏈、產業鏈、人才鏈、資本鏈互動融合過程中,科技成果轉化成為關鍵節點。“十四五”時期,我省又提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全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就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第一動力”作用,為山東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提供科技支持。
結合“四史”學習,梳理科技創新發展過程和艱辛探索,尤其是近年來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發展圖景,我們認為當前科技創新表現出了一些新特點。
技術創新的周期在縮短。重要領域科學研究的基礎性突破到產業化應用,周期越來越短。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從發現病毒基因序列到研制試劑、疫苗再到量產使用,其中的技術創新及轉化非常迅速。與此同時,創新技術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往往上一代技術的生命周期還沒發揮完,新一代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像全球超級計算機的競爭,約18個月就能出現新的世界超級計算機,實現更新換代。此外,科教融合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創新發展態勢,特別是高校基礎性研究的突破,很快催生科研機構的技術突破、高技術產業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山科控股權屬企業天力能源正在進行干燥特性精密儀器檢測數據分析及采集
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越來越重要。新時期的創新要素越來越向創新頭部匯聚,后發系統化技術創新面臨較多困難,在這種形式下,必須做強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為后續的技術創新、產業應用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點。華為最初只做簡單的電訊設備,逐步拓展到通信、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創新性研發,才成為全球領先的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
需求驅動的技術創新活動空間越來越大。應用場景驅動(需求驅動)的技術創新活動要求學科交叉、綜合創新,應用場景越來越復雜,驅動技術變革越來越依賴于多領域知識的綜合創新。獨特的應用場景,為專用技術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同時也塑造了技術的獨特性。如在油井等特殊工作環境下,需要特定的設備支持,山科控股孵化的一個企業研制出窄線寬光纖激光器,能在175℃高溫下長時間穩定工作,耐溫性好、穩定性強,滿足了市場需求。
創新鏈各環節的分工越來越明晰。創新鏈中的政、產、學、研、金、服、用等角色定位不同,資源投入和收益需求各有側重。高校定位主要在科學探索、原創性創新方面,專業科研院所定位主要在共性技術研發方面,專業孵化機構定位主要在成果轉化等,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定位主要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政府定位主要在創新發展各個環節營造良好環境方面等。政、產、學、研、金、服、用各類主體協同創新在創新鏈的作用發揮中越來越重要。
科技人才的素養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帶來的知識更新加速,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對科研人才的終身學習提出現實要求。另一方面,人才綜合知識體系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構建以科學哲學知識為引領,以專業知識、外語知識、數學和計算機知識為骨架的知識體系對于當前科技人才的發展十分重要。第三,創新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不同年齡段的科技人才,其工作任務和考評側重點不同。拿應屆博士生來說,畢業1年內要將學業專長與單位特長銜接,3年內要建立自己的技術優勢,5年左右的潛心攻關應具備獲得高級職稱的基本條件,在10多年的技術攻關后應積極追求技術成果的應用推廣。
探尋科技成果轉化特點是為了把準脈,但更為關鍵的是“對癥下藥”。當前,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已從過去的線性范式過渡到體系范式,正在向生態系統范式演進,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中立于潮頭,就必須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轉化活力,推動形成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的“熱帶雨林”。
促進科技和資本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學科研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專業服務機構等多方面參與,共同推動實驗室的樣品、樣機,變成依托企業平臺的產品或服務。關鍵“卡脖子”技術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投資,需要政府給予資金引導并建立容錯機制,吸引帶動社會資本賦能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科技型企業發展一般要經歷種子期、初創期、快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發展階段對資本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金支持體系,可通過采用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科技信貸、股權投資、證券資本等組合支持方式,為企業的良性發展提供持續性資金支持和保障。被投資的科技型企業要強化企業股權的良性設計,比如,企業初創期可由人才團隊持大股,突出創業期人才的價值;成長期可引入社會資本和職業經理人,提高管理和市場化開拓能力;成熟期可秉持科創基因,通過優化股權架構,利用資本手段做大做強。
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是創新評價體系,要創新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評價要素,完善成果評價指標,把對成果的硬性評價轉變為對研發成果、人才團隊、預期前景的綜合評價,強化持續支持與綜合賦能。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天然失敗率高,建議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實現0到1的轉化,承擔政府引導資金的投資機構大膽創新,在助力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建議政府監管機構要創新對成果轉化機構、投資機構的評價考核模式,建立“白名單”式容錯機制。
構建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技術研發應建立與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及時發現產業共性技術需求,確立需求驅動的研發機制。同時,建立產業反哺技術研發的良性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專門的新型研發機構,專注于本領域的共性技術研發,甚至是前沿科學問題的跟蹤和研究。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科教產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與產業充分結合。現在有些高校和大企業聯合建立的現代產業學院模式,豐富了人才培養內涵,促進了校企間合作育人、合作發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培養既懂科技創新規律又懂產業技術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充分整合成果轉化各類資源,協助專家人才把頭腦中的想法、寫在紙上的專利轉換為依托企業平臺的產品和服務,推動專家與平臺共同成長。
加強海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建議企業積極與海外高校院所、科技型企業開展合作,提高創新水平,提升產品和技術服務品質。根據“一帶一路”建設布局產業鏈,成為國際供應鏈中的一環,增強企業自身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的主導地位。高校院所加強與海外技術先進地區的科技合作,提高原始創新水平,打造全鏈條的創新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技術領域國內創新鏈不完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