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春市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應深入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政務服務改革、促進協同監管模式創新,全力抓好平臺載體建設,以此著力解決企業群眾辦事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全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 長春市;“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3.9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5.010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談到營商環境優化時指出:“要把營商環境打造好,有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氣勢。”[1]這一重要指示是對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相關精神的重申,是長春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指南針,是推動長春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主要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可加快培育一批長春市本地龍頭企業、航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促進吉商回歸。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標任務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開放度、便利度的體現,因為項目建設的基礎是環境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是政府的重點工作。因此,要從簡化審批手續、優化服務、加強監管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以達到改革的目標。[2]
●打造國際化市場環境
增加開辦企業和取得建筑許可的便利度,縮短流程所用時長,營造寬松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減少負面清單長度,把不該行使的權力堅決攔在項目之外。增加納稅的便利度,簡化稅務登記程序,加大各項稅收優惠的落實力度,著力降低企業負擔。
●打造安全透明的市場環境
發揮法治保障基礎作用,加強監管,審批項目中保證中小投資者的投票權和監督權,以提高投資者維權便利度為目標,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著力促進公平。同時,確保相關合同簽署的司法權。降低重組門檻的同時,建立和完善破產風險預警,完善“僵尸國有企業”和“老賴民營企業”的退出機制。因此,政府應嚴格遵循“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原則,事前嚴明規矩、事中嚴格監管、事后施以重懲,確保做到權責一致。這樣才能有效杜絕敷衍塞責、延誤改革、整改不力等問題。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政府服務效率
持續優化政府服務,加快建設投資審批監管平臺,有效打造良好的公共環境。在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提高政府公共品供給效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財產登記便利度、跨國貿易便利度、融資信貸便利度和電力供應便利度。因此,在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的基礎上,完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建立協同創新平臺,打破信息不對稱的瓶頸,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引導資金投入。
總之,“放管服”改革以權力“減法”、服務“加法”激發市場“乘法”,形成“放管服”三管齊下、全面推進的格局,有效帶動價格、財稅、金融、社會事業等改革,助推全面深化改革。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面臨的困難
深化“放管服”改革,不僅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加辦事便利度,而且能夠深刻反映出思想解放程度和市場發育程度,還能衡量出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與潛力。所以,全力抓好營商環境建設仍然是長春市的重點工作。目前,深化“放管服”改革仍面臨一些困難。
●“放管服”改革政策多而亂,改革舉措不清晰
為持續改善和有效優化營商環境,“放管服”改革雖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但是在執行過程中,有些地方沒有及時跟進,也沒有出臺配套政策和執行策略,致使中央的政策方針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落實。有些“放管服”改革政策供給過多而且過快,來不及吸收消化;“放管服”全面改革涉及到的審批制度、管理體制等關鍵性改革沒有形成統一體系,概念雜,缺乏務實的落地舉措;“放管服”改革信息傳播不到位,一些政策下放卻落不了地,落地了卻難以優化,難以達到改革預期。
●“放管服”改革舉措行使主體模糊、放權邊界不清
目前,改革舉措很多是從各部門視角出發,致使改革很難深入。審批前置條件、審批“體外循環”、變相審批、以審代管等現象仍然存在,后置審批過多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放管服”改革中公共服務定位仍不明確,并且基層公共服務提升仍是急需補齊的短板。民生改革滯后,社會領域改革重視不夠,政府、企業、群眾三者之間的關系沒有厘清,致使群眾獲得感不足。“放管服”改革中的項目開發數量不少,但是各個項目之間的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公開、數據不共享,不能很好地發揮功能作用。
●“放管服”改革起步較晚,且存在被動改革現象
“放管服”改革涉及的方面較多,可謂牽一發動全身。要想取得好的改革效果,需要大力調整所涉及到的利益,積極重塑權力責任,推進管理模式轉型,轉變工作方式。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目前,一些關鍵環節的改革出現了按兵不動的現象,個別鏈條出現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甚至無利不管、放而脫管的現象。由于監管不到位,政府服務效率偏低,個別部門和人員不愿承擔改革進程中的責任,致使改革存在“等靠要”的被動現象。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放管服”改革涉及到的部門眾多,難以形成協同合力。“放管服”改革行進至此,理念是先進的,方法是可行的,但由于涉及部門眾多,且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合作,難以形成協同合力。一些關鍵環節,由于涉及部門利益,出現了難下放、難落實的問題。聯合監管、信息共享、誠信體系建設仍缺乏相應的配套和部門協作,出現了瓶頸。
●政府的法治化水平不高制約了營商環境的改善
在現實情況中,政府往往對經濟政策進行行政化干預,法治化的管理模式創新問題也亟待解決。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在“放管服”改革中,政府的公權力過大,社會主體對于政府等相關部門缺乏應有的信任,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關系。而這種缺乏相互信任的現狀,往往會制約營商環境的優化,這是目前的焦點問題。對此,應發揮法治的基礎保障作用,加快法治化管理模式創新并以此有效杜絕行業內部之間的惡性競爭。[3]因為良性競爭可以使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得到提升,而互相傾軋、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不僅對企業不利,而且不利于營商環境的優化,更不利于經濟發展的良性運行。
三、長春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路徑選擇
●深入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都包含著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和內容,世界銀行對營商環境的評估指標中多數也與行政審批有關。目前,優化營商環境在多維度取得了轉折性進展,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著手優化營商環境也積累了許多實踐經驗。推進“立改廢釋”工作,要花大力氣推進涉及“放管服”改革和營商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立改廢釋”工作,清理、修改和廢止不符合新發展理念和不適合高質量發展的各種規定。按照“減、放、并、轉、調、壓”原則,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實行政府提前介入、區域評估、告知承諾。同時,實行設計方案聯審、聯合踏勘、聯合測繪、聯合審圖、聯合驗收、聯合報裝、聯合核費(收費)“七個聯合服務”。長春市應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藥、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大數據、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緊盯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和各行業50強企業,集中力量謀劃引進一批標志性龍頭項目。
●促進協同監管模式創新
按照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有為政府”要求和高質量發展目標,行政審批和后續監管領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長春市要發展多樣化的監管模式,擴大監管的覆蓋面,把監管重點放在事中事后監管。在市場監管領域,在“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的基礎上,對舉報問題、涉嫌違規領域或機構實施重點或專項監管;整合資源,下移執法重心,職能部門更多地負責政策指導、組織協調;建立“政府承諾+社會監督+失信問責”機制,凡是向社會承諾的服務事項,就要履行約定義務;凡是向社會承諾的事項,就要接受社會監督;凡是向社會承諾的事項沒有做到,就要受到問責。
●繼續深化政務服務改革
以持續“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為重點,著力解決企業群眾辦事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繼續深化政務服務改革。長春市應圍繞時間最短、環節最少、流程最優、服務最佳的目標,繼續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做細做實不動產登記一次辦、水電氣暖過戶一次辦、行政執法一個平臺監督、非稅收入支付一體化等改革舉措,推動審批效率實現由按天計到按小時轉變,辦事方式由實體大廳辦事向網上辦、不見面辦轉變,由最多跑一次、企業群眾跑向零跑動、政府替代跑幫助跑轉變。合理合規下放行政許可事項。合并省、市兩級名稱相同事項。各開發區管委會有序推進與市縣行政審批一體化建設,優化營商環境。
●全力抓好平臺載體建設
長春市應重點謀劃建設好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天津長春內陸港、國家級創新基地和高新區響水分園、聯創科技園、循環經濟產業園等6個園區載體,為加快招商引資和項目落位創造有利條件。進一步建設好津長產業園、津長雙創基地、浙商產業園、吉浙現代服務業示范區等園區載體,推動南方大企業在長春市建立北方生產、研發、銷售和服務基地。全力打造北湖科創園區,更大規模地集聚科技創新項目。同時,圍繞激發工業活力,加快謀劃推進特色工業園區建設,推進社會資本布局,建設一批配套生產和生活設施齊全的特色工業園區,推動工業企業能夠拎包入駐、輕資產投入即可生產。
●進一步完善針對營商環境的立法
首先,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在具體的操作中,進一步突出依法辦事,維護企業核心利益、保護知識產權,用法治保障商事糾紛和惡性競爭的有效解決。確立營商環境法治化的體制機制,體現公平和正義。其次,在完善針對營商環境立法的過程中,要充分聽取企業界和商界的意見建議,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以此確保社會主體的利益得到保障。[4]在下放相關權力時,要督促下一級政府依據法律、根據實際對已有規章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進,彌補不足。最后,根據得到的反饋,完善立法,解決部分法律過于僵化死板、缺乏針對性的問題,有效確保立法和營商環境的實際情況有效融合,規避脫節問題。
●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良好的市場秩序是公平、良性競爭的基礎。一方面要大力提倡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積極主動地進行自由競爭和公平競爭,促進良性競爭的有機循環。另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著重監督管理好市場的運行情況,不但要嚴格審核不正當競爭和惡性競爭,而且要加大對不正當競爭和惡性競爭的處罰力度,增加違規的機會成本,全力解決不正當競爭問題,有效規避惡性競爭。[5]同時,長春市要優化信用環境,對于誠信體系進行有效的完善,構建以個人信用和企業信用為基礎的政府信用保障機制和社會信用體系。
當前,各類資源全球化配置,營商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長春市要創新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加大各類人才吸引力度、營造良好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不斷提升營商環境的區域競爭力,進而實現更高效的發展。要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品質,努力打造更加規范有序、整潔亮麗、綠意盎然、特色鮮明的“長春靚度”;不斷提升商業街區品質,加快推進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消費體驗集群集聚,加快打造假日經濟、夜間經濟、冰雪經濟等消費業態蓬勃發展的“長春熱度”;大力加強機場、車站等重點區域運營秩序、社會治安的管控,打造讓百姓充滿安全感、幸福感的“長春力度”;著力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狠抓各項人才政策落實,加快引進相關國際學校、國際一流醫院,為高端人才提供有針對性的全方位、高水平服務,打造讓各類高端人才在長春生活無憂的“長春溫度”。真正把城市品質、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優勢轉化為長春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視察吉林時關于營商環境的講話[EB/OL].http://app.cbsxf.cn:8080/ne? ? ? ws/rdxwlb/137636.jhtml.
[2]劉彥華.中國營商環境滿意度大調查[J].小康,2018,(08).
[3]尹文希.論新時代營商環境改善與企業高質量發展[J].商業經濟,2020,(07).
[4]岳樹民,張萌.優化我國營商環境的借鑒與路徑選擇[J].稅務研究,2021,(02).
[5]徐升華,王曲舒.民營企業發展升級的瓶頸、問題及治理[J].理論探討,2019,(03).
作者簡介
魏維,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觀經濟、三農問題。
責任編輯 王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