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卉
【摘要】? ? 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一直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安全問題,增加了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風險,因此必須重視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采取規范性措施,運用技術手段與法律制度,才能夠提升人們對管理工作的關注度,才能夠促使人們形成網絡安全防護意識,才能夠保障計算機網絡提供的服務更加優質?;诖耍疚闹饕芯苛擞嬎銠C網絡安全管理中的問題以及相關對策。
【關鍵詞】? ? 計算機網絡安全? ? 安全管理? ? 問題? ? 對策
引言:
互聯網的建設工程規模越來越大,網絡隨生產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在這一過程中,仍有不斷的安全問題出現在網絡中,影響著用戶的使用體驗,導致網絡中的數據信息被丟失或者泄露,因此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勢在必得。只有深入了解安全問題以及影響安全管理的因素,才能夠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地管理方案,才能夠將其應用在計算機網絡中保障網絡的安全。
一、計算機網絡安全的介紹
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計算機網絡安全。計算機中存在的硬件軟件、共享資源以及多樣化信息服務共同組成了網絡,因此網絡安全就是保護網絡系統中的硬件軟件不被損壞,這需要具體的技術手段去實現,只有網絡系統能夠正常運行,才能夠使網絡中的信息數據受到保護,由此可見網絡安全涉及的范圍之廣。確保計算機網絡安全是因為網絡中存在的信息在傳播共享時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影響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正常運行,再加上信息數據的重要性,因此一旦信息數據出現泄漏丟失的情況,便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損失。在計算機網絡系統運行的過程當中還存在網絡欺騙、拒絕服務、數據截取、數據篡改等一系列的問題,對信息安全造成影響,只有網絡安全,才能夠提高計算機網絡使用時的安全性與穩定性[1]。
二、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問題
2.1缺乏安全意識
信息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計算機成為了人們生產生活最常用的工具,但是有利便有弊,雖然計算機具有很強的便捷度,但是它開放性的特點也為計算機網絡的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對計算機安全管理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就目前計算機網絡的運用情況來看,大多數用戶在使用計算機時安全意識薄弱,也不懂簡單的安全防護對策,在使用計算機時不注重對信息數據的保密管理,特別是使用如網吧等公共場合的計算機時,登錄賬號、瀏覽網頁等沒有進行加密,很容易被黑客入侵,從而使得自身的信息數據被泄露出去。
2.2網絡系統存在漏洞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不斷完善,運行速度也由3G、4G變為了如今的無線網以及5G,不僅增強了使用網絡的體驗感,也加快了信息傳輸的速度。但是無論網絡如何發展,其安全問題仍然是備受關注重點內容。特別是網絡系統在存儲數據信息時存有一定的問題,使得這些信息數據不能夠安全的存儲。而且這些問題普通用戶并不能夠有效解決,也難以及時發現,因此必須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解決。但是這也恰恰成為影響網絡安全的一大原因,因為技術人員能夠發現系統中存在的漏洞,所以容易被一些有心人士利用,從而對計算機系統造成更大的破壞,影響了數據信息的安全性。
2.3信息數據安全性差
計算機網絡中的信息數據主要存在于軟件和硬件中,網絡系統即軟件,其存在的安全風險或者漏洞容易被黑客侵入,從而使得信息數據被泄露出去。另外,計算機硬盤有時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文件損壞、數據丟失的情況??梢?,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具有較大的重要性。
2.4安全維護不到位
計算機系統本身存在漏洞,為網絡安全管理帶來了較大的難度,這時對網絡展開安全維護便顯得極為重要。一般情況下,計算機生產商會對計算機系統以及存在的漏洞進行定期維護與升級,但是計算機防火墻對于病毒的過濾防護不夠全面,當系統更新升級時便會出現新漏洞,導致病毒隱藏在漏洞中,一旦這個漏洞存在計算機系統中,便會無法為用戶提供準確的信息,因此難以及時發現病毒,從而影響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2]。
三、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的因素
3.1計算機網絡系統不穩定
計算機網絡能夠存儲用戶大量的數據信息,但是其開放性的特點也容易導致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不穩定,系統崩潰或者癱瘓的情況使得存儲的信息安全性不高,再加上信息數據在傳播共享的過程中安全性不高,存在一定的漏洞,威脅了信息存儲的安全性。
3.2自然因素
計算機網絡安全除了自身的因素外,還容易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因為網絡運行需要通信技術的支持,所以在計算機網絡運行的過程中,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是難以避免的。當出現雷雨天氣時,通信設備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進而會影響到計算機系統的正常運行,比如網絡無法連接、硬件受到損傷等情況,使得網絡信息數據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3.3受黑客影響
計算機網絡在運行的過程中,也存在如黑客這樣的非法人員,從而使得計算機網絡受到攻擊,威脅了數據安全。黑客的存在使得計算機系統與設備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會對數據信息造成損傷,使得數據被泄露或者丟失,不利于計算機網絡的正常運行。
3.4遭受病毒入侵
病毒是計算機系統在運行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侵襲方式,它的出現加大了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的難度,影響了計算機網絡的正常運行。而且病毒具有隱匿性,往往存在于軟件信息、網頁鏈接或者硬件設備的使用中,一旦侵襲到計算機系統中,就會使得計算機網絡出現全面崩盤的情況。
四、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的防護對策
4.1加強法律治理力度
法律法規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中有著約束與主導的作用,因此面對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當借助法律,加強法律對計算機網絡安全環境的治理力度,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保障人們的上網安全。首先需要完善網絡治理的相關規范制度,構建具有強制且規范的網絡治理模式,針對存在的不良信息進行強力打擊,維護用網安全,保障計算機網絡中存在信息的安全。其次,企業、單位等要建立健全內部網絡安全防護機制,成立監控小組,確保企業單位內部信息數據在網絡中的安全,及時記錄遭受的黑客侵襲、防火墻攔截的病毒等,保障網絡系統安全。最后要落實對黑客等不法分子的法律制裁,加強治理,提升網絡安全管理的效果。
4.2提升網絡安全防護意識
網絡安全性不高,會造成數據信息的丟失或泄露,對于人們工作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歸根結底是因為部分用戶缺乏網絡安全防護意識,在使用網絡時不重視保密,導致數據在計算機網絡系統或者硬件中的運行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提升人們的網絡安全防護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加強意識,才能夠提高用戶使用網絡的安全行為。首先,各個地區的政府、社區、學校等應當發揮帶頭作用,做好網絡安全防護的相關宣傳,通過開展專家講座、知識競賽、微博互動等方式,將網絡安全知識有效傳播給人們,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到網絡安全對于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其次,要將影響網絡安全的問題用視頻的方式制作出來并投放在當地電視臺、廣場大屏幕等場景中,也可以利用電臺的方式將其制作為音頻,以此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網絡安全防護意識的提升。
4.3落實對計算機網絡的維護
要想實現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管理,首先要重視計算機的硬件設備管理、計算機硬件設備容易受到水火等方面的影響,而且老化的設備會使計算機運行速度便便,增加安全隱患,因此要注意檢查計算機硬件設備,及時更換老舊硬件設備。然后要加強對計算機硬盤的維護與管理,注意檢查其中的病毒與存儲情況,及時清理無用信息,避免病毒入侵。其次要對計算機軟件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加強對運用防護軟件,完善防火墻等,確保計算機系統具備良好的性能,提升防護系數,避免信息數據的泄露。另外還要加強對計算機的訪問控制,對不同用戶授予相關的訪問權限,還要重視數據的備份與恢復,運用硬盤結合軟件的方式實現雙重備份。
4.4注重對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
計算機網絡安全的良好管理,也需要技術的支持,只有注重對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才能夠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確保計算機網絡的穩定運行。首先應當完善防火墻技術,確保用戶數據信息的安全性,提升不良信息、軟件以及病毒的攔截率。其次要運用數據加密技術,加強對數據信息的保密管理,提升用戶賬號、密碼、重要信息等方面安全性,避免黑客入侵。另外要加強入侵檢測技術的運用,通過智能入侵檢測和全面安全防御方案,確保計算機網絡能夠自動自主的檢測網絡系統中的病毒并采取自動防護措施,還要識別病毒類型,并提示用戶按時查殺,降低病毒入侵的可能性[3]。還要將身份驗證技術應用在網絡安全管理中,通過身份識別系統錄入用戶身份信息,當非法身份的人登錄網絡時便能夠將其篩選出來,從而避免個人信息等數據受到侵害。
4.5培養網絡安全管理人才
在開展網絡安全管理工作時,需要重視對管理人才的培養,是人才能夠將自身的專業技能發揮在網絡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強對網絡安全環境的治理效果,保障各項管理工作都能夠落實。因此就需要在科學的規范下,為網絡安全管理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部門設置以及人才支撐,奠定堅實的網絡安全管理基礎[4]。定期展開相關的技術培訓、知識講座等活動,以此提高管理人才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儲備,確保他們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計算機網絡中存在的安全問題,以此提升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計算機的普遍運用下,網絡安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為了能夠加強網絡安全管理,提升計算機網絡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必須不斷優化解決管理中存在的諸如黑客、病毒、數據保密性差等問題。通過采取網絡安全技術的支持、法律對網絡環境的規范、安全意識的提升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才能夠保障計算機網絡能夠更加可靠且安全地運行下去。
參? 考? 文? 獻
[1]張羽.關于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其防護對策的探析[J].科學大眾,2020(12):105-106.
[2]劉暢.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管理觀察,2019(29):50-52.
[3]魏文宇,孫同飛.淺析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及防護對策[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0,38(7):185-186.
[4]蘇俊堅.新形勢網絡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信息與電腦,2020,32(2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