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易
“概念性認知”“形象性認知”和“身體性認知”是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其中“身體性認知”是學習者借助身體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在運動學習中最為常見。教學中,如何將抽象的概念知識轉化為學生具體可感知的信息?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跨越思維到身體的鴻溝,形成相應的運動感知?這些問題值得一線體育教師探討。
從運動學習過程的規律看,一般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通過“形象性認知”在大腦中建立動作模型;通過身體操作表現動作(通常會出現錯誤的動作表現或動作表現不熟練);通過反復練習實現在相應情境下自如地運用。任何一項運動的技術動作都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一連串動作的綜合體,只有將單一技術動作置于運動場域下,并讓學生進入相應的運動情境進行學習,才能抓住該動作或運動的核心,使學生獲得該動作的“身體認知”,同時加深其對該運動的理解,這也是所有運動學習都應遵循的規律[1]。
一、技術動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1.體會成功,激發興趣,喚醒已有記憶
激發學生練習興趣,觸發學生學習成就感是有效運動學習的第一步。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示范讓學生形成“形象性認知”,但是要讓學生知道并能夠做出技術動作,教師必須將技術動作的概念和要領進行進一步加工。大部分情況下,學生進入運動學習之前并非一張白紙,如何喚醒其已有的身體記憶,并讓學生在高成就感的練習中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是教師在教材加工時應該特別關注的。如,本期案例準備部分的“打地鼠”游戲,學生本身具備做出擊打動作的能力,教師借助這個動作使學生在趣味游戲中獲得成功的運動體驗,找到手腕下壓的身體感知。此外,該動作還為學生后期練習投籃時做出投籃手的主動伸直動作打下了基礎。運動的發生并不是單一的,已有的學習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因此,以原有經驗為基礎,促使正遷移發生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探索的方向。同時,基于學生主體認識的學習能夠激發其對該運動更深層次的熱愛和追求,并加快“概念性認知”和“形象性認知”向“身體性認知”轉變,這也是運動學習得以深化的保證。
2.實踐糾錯,誘導輔助,形成正確感知
運動學習的第二步是將學生思維層面的認知通過自己的身體實踐展示出來。這個階段會有兩種情況產生,一種是通過理解,學生直接做出了正確的動作表現;另一種是學生沒有做出正確的動作表現。因為學生間所具備的技術相關的身體記憶不同,運動能力也有高低,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提供相應的輔助練習,引導學生不斷體會正確動作的用力部位、發力順序以及肌肉感覺,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感知。如,本期研討的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動作案例中分別針對持球、撥球、壓腕、下肢發力等技術點進行了練習,每一個技術點都有對應的運動感知建立要求,這些練習發展了學生在單個技術動作上的能力,但是缺少完整投籃動作,學生對投籃動作的理解不夠。因此,在后面設置了對墻投籃的練習以解決投籃時蹬地、伸臂、壓腕整體發力連貫性的問題和動作的完整性問題,同時通過投出后壓腕3s的動作來強化學生投籃時球出手壓腕要充分,讓學生形成相關的身體記憶和感覺。案例中還通過夾球投籃幫助學生建立投籃動作的手臂運動軌跡,當用手背、小臂、大臂夾球時,自然而然就能形成90°夾角。通過強化練習形成動作技能的自動化階段后,就算沒有“輔助”籃球,學生也能夠自然做出正確的投籃動作。運動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形成正確的身體感知覺,最終做出正確的動作,因此,教師所設計的糾錯和輔助練習要讓學生不斷體會肌肉發力過程與身體用力部位,達到去掉輔助器材后學生也能憑借身體記憶做出正確動作的效果。
3.強化練習,身心一統,化“認知”為“感知”
運動學習的最后一步是通過強化練習實現身心一元,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和運動能力找到相關的“感覺”信息,幫助學生跨越思維到身體的鴻溝。本期案例在教授持球動作時,教師并沒有一味和學生強調五指自然張開、手心空出的動作要點,而是告訴學生持球手型的“氣閥門”在食指與中指之間、持球時虎口要能看見光、掌心能夠插2根手指的具體要求。這些具體的可觀測的指令能讓學生更快地建立正確動作的感知覺。在此思路的引導下,筆者聯想到投擲內容的教學,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和出手力度等動作要點是教學時強調的重點,雖然常規的指令能夠在學生思維層面初步建立起迅速揮臂、出手有力和有一定出手高度的概念,但是當學生真正練習時很難立刻把概念中的動作要求轉化為實際的動作表現。因此,教師要對這些概念進行加工處理,如,出手速度快的問題,可以通過向地上和墻上“砸”沙包來體會出手用力和迅速揮臂的感覺,砸得越響意味著出手越用力,揮臂越迅速;出手高度及角度的問題可以通過要求學生投過一定高度要求的臺階來解決,扔得越高意味著距離越遠,當學生的注意力轉到能夠扔到第幾級臺階時,自然就能解決出手高度和角度的問題。單一的練習完成后,若要使學習成效進一步提高,就要把動作放到適當的情境中。如,模擬球類運動比賽場景,讓學生在跑動過程中做出投擲的動作,要求在3~5m的距離下將1.5m高處的紙箱擊落,還可以讓學生在有防守的情況下投擲等。運動學習的認知特點需要學習者身體和思維走向統一,并且只有將技術動作置于真實的運動場域下, 才能讓學生化“認知”為正確的動作“感知”,通過運動技能的獲得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形成相應的運動能力,實現技術動作的有效學習。
二、技術動作學習的整體把握
運動學習的過程是運動感知傳授的過程,其本質是“運動感知能力”的培養[2],有一定的連續性。在常規教學模式下,部分體育教師更注重技術維度的教學,認為把單個技術動作教會就好了,如籃球的“雙手胸前傳球”技術,從小學開始教授,在初高中的體育課堂中也能看到,甚至到大學仍然是籃球課中的必上內容,這種現象在其他學科中很少見。該現象背后的原因是教師對學生已有的運動基礎和經驗缺乏考慮,僅從動作技術的角度出發進行單元構建,使得學生的運動學習始終圍繞單一動作技術在低水平上循環往復。從發展性角度看運動學習,其出發點要從“技術怎樣教授”和“學生怎樣學習”2個角度進行整體把握。“學”的角度要對學生已有的運動能力、運動意識和運動關系等方面進行宏觀的診斷,喚醒學生的“身體記憶”,在已有的“運動經驗”基礎上有所提升;“教”的角度要對運動項目的項目特征進行整體把握,繼而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角度出發設計能夠喚醒其相應身體感知的練習方法。教師只有兼顧“教”與“學”,并將學生腦袋中的概念“認知”轉化為動作“感知”,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技術動作的感知覺,實現高效的運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孫喜和,陳昌福.動作技術教學的整體性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2):68-69.
[2]沈威迪.技術動作認知方式的應用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