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寒

去年4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在現有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和培育基礎上,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的產業集聚作用,以“一區一個主導產業”為布局原則,重點建設100個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形成若干萬億級產業規模和一批千億級產業規模,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產業技術體系完備、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處于國際國內領先地位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不少地方都在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布局,期望搶占發展先機。此次入圍的名單,43個產業集群共分布在22個省份,其中廣東、山東、湖北、湖南居于第一梯隊,各有4個產業集群入選。”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山東此次入圍的4個產業集群之一,棗莊高新區鋰電產業起步較早,有著扎實的產業基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們精工電子正在繼續加大投入,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平臺,著力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加快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電池技術等研發,確保形成領先優勢。”山東精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柯西文說。該公司較早進入棗莊高新區發展,是國內唯一實現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動力電池及電池組、超級電容器和純電動汽車產業鏈發展模式的企業。
截至2020年12月,棗莊高新區鋰電產業園共有鋰電相關企業19家,鋰電產品160余種,其中山東省名牌產品8項,12項產品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棗莊高新區正在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鋰電產業基地,力爭到2025年,鋰電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競爭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標志性企業。

近年來,圍繞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山東省實施高新區“名片產業”培育計劃,在重點發展產業領域選擇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實施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重點支持試點集群開展產業鏈上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新型重大創新研發平臺創建,推動其向技術鏈、產品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發展。據統計,2020年山東省15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5040億元,集群內企業數達到207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630家。
近年來,山東省科技廳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建設部署,實施創新創業共同體培育計劃,打造了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范樣板,30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為支撐的“1+30+N”的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加速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各類創新要素融合,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作為此次入選的集群之一,淄博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就在構建創新共同體。最近,山東則正醫藥公司正協助當地的老牌藥企新華制藥進行一款頭孢類藥物的研發,這家企業雖小,卻有很強的創新能力。該公司首席運營官葉玲說:“在藥物遞送體系的研發方面,我們不光有強生和其他國際大藥企出來的研究人員,同時我們的CSO(首席問題官)是強生最高級的科學研究員,也就是強生的高級科學家。”
“我們自己的研發力量,與企業高速發展的要求相比是遠遠不夠的。正好園區里有則正醫藥這樣的創新性團隊,和我們形成優勢互補的關系。”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忠輝所說的“園區”,是山東大學與淄博市合作成立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園,已經成為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重要載體。
山東大學淄博生物醫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東表示,“園區以平臺為依托,引進國內外的優秀創新資源,跟當地的企業進行合作和嫁接,形成一個創新體系,打造醫藥科技創新發展的微生態。”這是深入推動產學研合作與項目轉化的又一次嘗試。
當下的淄博高新區集群技術優勢明顯,擁有新華制藥、新華醫療等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7家省級企業研發創新平臺。近年來,承擔實施各類國家計劃27項、省級計劃40余項,累計授權專利3394項,其中發明專利638項。“創新型產業集群往往是一個地區區域競爭力的基礎。換句話說,根據自身獨特的資源與相對優勢,作為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可以找到一種區域發展的特殊方式,這種方式也是其在國內乃至全球的競爭優勢。”淄博高新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田金寧說。
如今,創新型產業集群逐漸成為高質量發展新的發力點。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王海林認為,應著力打造合作機制完善、要素流動高效、發展活力強勁、輻射作用顯著的發展共同體,推動要素資源互相耦合,產生乘數效應,實現價值倍增。
2月26日,在山東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車間生產線上,一排排脊柱胸腰椎釘棒系統植入物正源源不斷地加工、檢驗、報裝。“截至2月份,我們向意大利出口了4000多件這種產品,同時也在比利時、捷克等國家拓展業務,這是中國骨科產品首次打入歐洲市場。”山東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辛文智說。
威高骨科的業績快速增長得益于企業堅持以技術創新調整產品結構。目前,該公司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達80%以上,30種產品列入國家火炬計劃、國家“863”計劃等國家項目。

據了解,威海高新區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型產業集群目前已集聚威高集團、吉威醫療、大正醫療等100多家醫療器械高科技企業,企業主導或參與制訂、修訂醫療器械國家、行業標準61項,60%以上的企業主要設備綜合性能和主要工藝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