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朱光潛先生在其著作《論美》中指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在中國畫中,意象的世界稱之為意境。米芾在《畫史》中評價董源的作品“平淡天真”;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評價李成的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這些抽象的評價是對其作品意境的語言概括。意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感受,畫家在作畫時創造出意境,觀畫者在欣賞作品時沉浸于超越時間、空間的意境之中,所以一幅好的作品不單單是“悅目”,更應該做到“悅心”。
中國畫雖然重意,但并非完全不重形,山水畫在表現意境的同時也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比如樹、石、山、房舍、云水、點景人物等,但是一幅好的山水畫作品往往是超越這些具體的形象,或是通過這些形象產生進一步的精神感受,即意境。唐代張彥遠提出“境生于象外”,這是對境與象關系的最好表達。

眾所周知,中國畫之透視法則區別于西洋繪畫的“焦點透視”,宋代郭熙把山水畫的畫面結構概括為“三遠”,即“平遠”“高遠”“深遠”?!叭h法”不僅是中國山水畫的結構特征,更是山水畫意境的概括,山水畫對“遠”的表達,做到了“咫尺之間,如覽千里之遙”。南朝宋畫家宗炳因年老體弱無法再遠游真山水,但可以用山水畫來代替真山水的游歷,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惫踉凇读秩咧隆分杏写罅筷P于山水畫功用的論述,其中一句為“不下堂筵,坐窮泉壑”,也正因為山水畫的象外之境,才能實現這些功用。
當下山水畫創作主要面對傳統、寫生、創作這三個課題。無論哪一個課題,畫家都應處理好境與象的關系。反映社會生活的作品,或者反映歷史事件的作品,抑或敬畏傳統、敬畏自然的作品,都應透過畫中的形象,表現出畫中意境,表達更深層次的內涵。如此,便能使觀畫者有更深刻的審美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