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唐海英(1980—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主要研究方向:公有制企業清產核資的有關問題。
摘 要:企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對資源有效的運用,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高效監管和使用,公有制企業的改革重組就是對所有資產的清查以了解內部資產持有及使用狀況,核實其真實完整性,以使其在今后的企業經營中發揮最大的效用。文章將對街道所屬公有制企業因為改革重組而進行清產核資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希望能對街道所屬國有資產資源整合及優化配置的改革重組中的清產核資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公有制企業;清產核資;資源整合
清產核資指的是根據國家專項工作要求,或企業經濟行為需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按照工作方法、程序及政策,組織企業清查財產、理清賬務,依法認定資產損益,將企業資產價值真實反映出來,重新對企業資金活動進行核定。公用制企業在進行分立、合并、重組、改制、撤銷時,涉及資產或產權結構重大變動時,都需要進行清查核資。
一、公有制企業清產核資面臨的挑戰
街道辦事處的公有制企業因為其特殊的地位,在歷史的舞臺上曾經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在運營過程中產中了不少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通對企業進行分立、合并、重組、改制、撤銷等方式來進行必要的改革,在這過程中涉及資產或產權結構的變動,因此要對公有制企業的資產進行清產核資,針對歷史留存的諸多問題進行清理;如何通過改制重組來實現公有制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改制重組后持續保值增值,界定產權、防止資產流失、進行資源整合的企業效益最大化是清產核資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
二、公有制企業清產核資的意義
公有制企業實施清產核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真實地反映企業內部現有資產的狀況及管理情況,企業針對不同資產的性質實施具體的管理目標,做好所有資產項目的審查和清查工作,對公有制企業現有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進行清理、核查,使公有制企業及時掌握企業內部的管理和財務狀況,對公有制企業重組及股改的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同時公有制企業通過清產核資,針對現有企業資產現狀,制定詳細的清查方案,減少公有資產流失,如:對投資子公司的核實損益情況、賬外資產的評估、以及對外出租資產的權屬確認等問題。通過清產核資對于企業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進行梳理,更好的處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以及人事組織的關系,使用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發揮企業現有資源的最大效益。因此全面核實公有制企業的資產狀況,以確認公有制企業現有資產的收益和損失情況,具有重大意義。
三、公用制企業資源整合下清產核資的內容
(一)賬務清理和核查
賬務的清理和核查主要是對公有制企業會計核算的銀行賬戶、庫存貨幣資金、往來款、存貨、投資、貸款、所有者權益等財務情況進行賬賬、賬證、賬表的核對,以保證企業的賬賬相符、賬證相符、賬表相符;企業應當以清產核資的基準日為時點,采取倒軋賬的方式,對企業的賬務處理進行清查,理清各項資金賬戶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往來款賬是否真實存在等;在清產核資過程中同時將債務清查與所有者權益相結合,將企業的各項債務與所有者權益一起清查、核實。
(二)資產清查
在清產核資中要加強對存貨、固定資產、房屋建筑物及土地等有形資產進行實地盤點和抽查,同時把實物盤點與實物管理賬冊、財務賬冊相結合,在盤點過程中同時以賬對物、以物核賬,切實做到賬實相符。對于房屋建筑物及土地等資產在進行實地盤點的同時還需要核對權屬證書,厘清權屬關系,是否存在使用權人與所有權人不一致、或者受益人與的所有權人不一致的情況。
(三)價值重估
對于清查出來的賬外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需要甄別原因,于由會計差錯造成的要及時進行賬務處理,以確保公有制企業的資產、負債及權益的完整、準確。同時需要采取一定的技術手段對企業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相差較大的資產進行重估。對公有制企業進行清產核資時各項資產盤盈、損失、掛賬的核實與認定必須取得相關的證據,可以聘請社會上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對資產進行評估和鑒定,以確認財產價值。對于未辦理產權登記的資產,按規定在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辦理產權登記手續。
(四)損益認定和完善制度
根據清產核資過程中收集的相關資料和數據進行匯總,并進行損益認定,編制清產核資報告,對核實后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進行相關的賬務處理,同時完善相關內控制度。
四、公有制企業資源整合下清產核資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內、外部信息不一致
在清產核資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公有制企業在賬面記錄長期股權和實收資本時,存在信息不對稱,賬務處理不及時等情況,如: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金額與被投資企業實收資本金額不一致,經國家工商企業信息查詢系統顯示,企業的對外投資情況與賬面長期股權投資金額對不一致,工商登記信息與賬面不一致,信息的不對稱,無法真實客觀的反映企業對外投資情況。這樣的情況造成公有制企業在賬上反映的信息與對外公開的信息不一致,母子公司的賬面反映的信息不一致,使決策和管理者無法取得完整真實的決策和管理信息。
(二)政企不分,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
公有制企業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未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要求,科學界定公有制企業出資人監管的邊界,部分下屬經營性企業仍在實行“收支兩條線”的經營模式,街道財政每年需安排經費預算給街道下屬經營性企業,存在政府與投資企業同時對下屬經營性企業進行管理的經營模式;街道辦事處人員與下屬經營企業的管理人員及職員存在交叉的情況。這樣的情況造成公有制企業存在管理混亂、企業沒有活力、監管不夠力的狀態。
(三)往來款及借款存在長期掛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