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茂均,張建英,李未博,陳澤林,李 霞(畢節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 551700)
烏蒙土雞指烏蒙烏骨雞和威寧雞2個主要地方優質雞種,主產于云貴高原的烏蒙山區。烏蒙烏骨雞抗逆性強、肉質鮮美,富含人體必需的限制性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鋅、硒等,有較高的藥用和保健價值;威寧雞性成熟早,肌間脂肪分布均勻,肌肉纖維小,肉質鮮美滑嫩,抗寒耐粗飼,是畢節地區發展山地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的地方優質雞種[1],烏蒙土雞抗逆性、抗病性強,是烏蒙山區比較適度生態放養的優質雞品種,探索適宜放養密度是確保生態環境和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烏蒙土雞推廣應用中,合理利用資源是實現生態循環養殖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適度規模的生態放養密度和放牧周期,可以有效防止林地野生牧草不被過度采食破壞、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我市經果林地占比較多,林地空間較大,野生牧草資源豐富,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的生態養雞,即可讓雞采食野生牧草和蟲蠅,防止野生牧草的過度生長消耗土壤養分,達到除草除蟲,除低人工除草費用,同時雞糞又可以肥沃土壤,形成經果林種植-生態養雞的良性循環,因此為探索櫻桃林地和桃園林地的適度規模養放密度,為養殖戶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我們于2018年6月12日至12月10日開展了烏蒙土雞林下適宜放養密度試驗,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
選取同一批次孵化、育雛和半育成后90日齡的烏蒙土雞,試驗期至180d出欄共90d。在金沙縣禹謨鄉和納雍縣厙東關鄉分別選取地理環境和植被相同的30畝櫻桃林和30畝桃園,每個試驗規模為 10畝,建生態養雞舍,劃區隔離;并隨機劃分為試驗 1、試驗2 和試驗3,放養密度分別為每畝40只、50 只和 60只。試驗期間如遇傷亡,及時補進相同數量同一批次的烏蒙土雞,飼養環境與試驗條件相符。試驗時間:2018年6月12日至12月10日。
試驗雞通過統一育雛育成90d后,根據試驗設計要求放養到試驗區域,放養圈舍固定飼養員和技術員進行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試驗雞通過人工訓練,通過5~7d形成補飼歸圈的條件反射,早8點、晚6點補飼肉雞混合飼料,每日視天氣變化情況確定放養時間,并記錄飼料消耗量、消毒、氣候變化、雞只傷亡等情況。
在試驗過程中測定補飼量和可食草變化2項指標。可食草變化以每平方米草的根數和高度表示[2]。
試驗開始后根據烏蒙土雞不同日齡生長期營養需求和每日野生牧草的采食情況進行補飼,每日補飼量以半小時內料槽內不剩料為準,并做好飼料消耗記錄。
可食草:在放養烏蒙土雞的櫻桃林和或桃園內,采集所有種類的生長牧草,分別堆放于棚舍前面活動場上。早上適當進行補飼后,視每日天氣情況進行放,并記錄烏蒙土雞每日吃下的可食草變化情況。
測定方法:根據設定的放養區域和不同可食草的消耗速度,每10d測定一次可食草密度 (根/m )及高度 (cm )的平均值。每月統計一次雞的飼料消耗量和可食草的高度和密度變化情況,至試驗90d結束后統計試驗結果。
3.1 試驗結果見表1和表2。不同密度放養烏蒙土雞的補飼量食草變化注:同列肩標不同小寫字母者差異顯著 (P<0.05);不同大寫字母者差異極顯著 (P<0.01),下表同。由表 1可見,補飼量組間差異極顯著 (P< 0.01);可食草密度組間差異極顯著(P <0.01);可食草高度試驗1和試驗2差異顯著 (P<0.05)、和試驗3差異極顯著 (P<0.01);試驗2和試驗3差異不顯著 (P>0.05)。精料消耗與放養密度有密切關系,密度越大,補飼量越多,從兩個不同林地的試驗結果比較,由于海拔、溫度、濕度和野生牧草的種類相差不大,故試驗結果相近。
3.2 單從飼料消耗看,放養40羽烏蒙土雞效益顯著。但考慮到野生牧草的資源消耗和浪費,以每畝50只為宜,可食草的變化相對于經果林地是一個生態指標,即養雞密度的增加提高了林地除草力。但作為反映經果林地烏蒙土雞適宜放養密度的指標,密度的增加均顯著、極顯著地減少了可食草的生產。從我們的觀察中,試驗3已出現過牧的現象,因此在生態環境與本試驗相同的情況下,在林地放養60只烏蒙土雞已是上限,過多就會對植被和土壤造成損害,而且增加了飼料消耗。所以烏蒙土雞的養殖密度應將放養密度和補料量、生態保護緊密結合(見表1、2)。

表1 桃林放養烏蒙土雞養殖密度測定

表2 櫻桃林放養烏蒙土雞養殖密度測定
4.1 合理利用林地、草地資源是實現生態家禽產業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過度放牧只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因此在充分利用林地和草地資源發展生態土雞時必須掌握科學合理放養密度。
4.2 不同林地和草地里生牧草資源條件不一,應因地制宜,靈活應用,不能隨意放養,造成過牧或資源未能有效利用的現象。
4.3 在林地放牧,還應防止雞只對樹木根部造成的傷害,尤其是經果林,在放牧雞只前應對樹木根部加以保護,這樣才能合理利用了林地里生牧草資源,同時可利用雞糞肥沃土壤,達到種養結合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