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行業領域不斷兼容并包,出版行業同樣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傳統圖書出版不會被徹底取代,不過向數字出版轉型升級已是現階段出版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出版單位與其思索如何抵御數字出版的沖擊,不如專注做好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數字出版 轉型升級 融合發展
各行業之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地碰撞,并不是單純的存亡之爭,而是在碰撞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容并包,融合發展,交織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衍生出新的行業領域。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沿產業。”[1]加快推動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扎實做好轉型升級是國家對出版行業在新時代的新要求,也必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目前,各出版單位雖然都在數字出版領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嘗試,但多數停留在淺顯的表面,僅限于概念化炒作,更多的是依附于傳統出版,將數字出版作為宣傳噱頭,遠遠達不到轉型升級的新要求。數字出版融合發展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還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和智慧,不斷下大力氣打破當前的障礙,解決當前的掣肘,取得新的突破。
一、創新出版理念,完善架構體系
新興行業領域機遇無限,但也同樣面臨著種種風險和挑戰,數字出版面臨的首要困難和障礙就是出版人的傳統觀念。現在的出版行業中,老一輩出版人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心血,與傳統“編印發”打交道,對圖書的紙質審校、下廠印制、實體營銷等傳統出版流程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對于新興產物受主觀或客觀影響,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抵觸情緒,進而對數字出版重視程度不夠,淺嘗輒止,覺得它可有可無。
需要明確是的,強化數字出版并非放棄傳統出版,雖然會造成一定的沖擊,但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各具特色,傳統出版有著編校質量更高、紙質圖書更具收藏價值、閱讀體驗感更舒適等優勢,但存在價格較高、需要一定的保存條件、外出隨身閱讀不便等問題;數字出版則有閱讀便捷、價格低廉、通過手機等移動載體便可攜帶等優勢,但也存在編校質量良莠不齊、閱讀體驗感單調、沒有收藏展示價值等問題。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各有自己的受眾群體,傳統出版更適用于學者、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上班族假日居家休閑閱讀、兒童體驗式閱讀及老人傳統閱讀,而數字出版則適用于隨身便捷式知識獲取、快速查詢式知識獲取、零散碎片式知識獲取等,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未來發展趨勢必將是互相依存、融合發展。
目前,出版單位生產經營數字出版物普遍面臨版權價格高、版權保護難、經濟利潤小等困擾,成果轉化率低也限制了出版單位在數字出版物方面的嘗試。“出版企業擁有眾多的紙質出版資源,要對其進行數字化轉化,出版企業面對的不僅是數字版權獲取和分類利用問題,還有龐大的紙質資源儲備所帶來的技術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信息處理、信息整合和信息價值再創造問題。”[2]國內各出版單位數字出版物多以簡單的電子書或紙質圖書輔助產品為主,未能形成主線產品。面對這樣的變革與沖擊,各出版單位要找準定位,根據專業分類與傳統特長健全組織架構,建立相應的職能部門,編制崗位,配齊人員。要創建多元化生產經營結構,把全新的生產技術與經營理念貫穿于數字出版全流程,更好地適應消費者、服務消費者,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精準捕捉信息,以搶占先機。同時,要制定有效可行的激勵機制,配套出臺相應的績效考核辦法,鼓勵在數字出版中有所建樹的創新人才。
二、制定行業規范,推出技術標準
數字出版面臨的第二個困難和障礙是行業規范與技術標準滯后于發展速度。近年來,我國數字出版隨著科技進步而快速發展,但是行業規范與技術標準出臺則相對緩慢,未能跟得上行業快速發展的腳步,沒有形成有效的行業規范約束。數字出版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必將伴隨著種種問題的產生,沒有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技術標準來約束,數字出版多元化發展則無法匹配高質量的發展要求。
數字出版行業規范的建立之所以滯后于產業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標準出臺需要多部門聯動,新產業往往是跨界多元的,數字出版必然涉及新聞、出版、文化、工信等多部門協作,還有可能涉及科技、網信、市監、稅務等部門,將數字出版工作的版式設計、版權管理、內容審核、編校加工、宣傳營銷全流程納入管理體系,不僅需要多部門聯動,還需要根據數字產品發展速度快的特點,貫徹新發展理念,前瞻性地編制出臺行業規范,在保證兼顧自身特點的同時注重與國際接軌。一個好的制度要能夠至少管幾年,不能一出臺或還未出臺就過時,也要盡量避免一年修訂一回的尷尬狀況發生,要保證制度的嚴肅性。
出版單位處于生產經營一線,要依托于傳統出版經驗,結合日常出版梳理、總結紙質出版數字轉換和數字出版轉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積極參與到行業管理部門規則制定中,配合開展調研,主動建言獻策,提出操作性強、易于執行的規則和辦法。不要抱著應付上級單位或完全依靠主管單位來制定制度的心態,行業規范制定出來,被執行者恰恰也是出版單位。好的制度讓人受益,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營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差的制度則只會阻礙發展步伐,脫離行業實際,變成生產經營之中疲于應付的管理流程。
三、保護知識產權,營造良好氛圍
數字出版面臨的第三個困難和障礙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數字出版行業發展必然伴隨著知識產權問題,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知識產權歸屬如果不明晰,將會影響到數字出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數字出版涉及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滯后于產業發展速度,專項法律法規相對缺失,造成了知識產權保護的盲區。
知識產權保護相對缺失是目前數字出版行業發展的短板,保護知識產權是數字出版長遠發展的基礎保障。國內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對涉及數字出版的問題可操作性不強,《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雖然已修訂,但難以與日新月異的數字出版發展相統一。目前,國家高度重視版權保護,積極搭建版權交易平臺,多地成立版權交易機構,推動版權交易信息化和市場化,促進版權交易市場繁榮,降低交易風險,減少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交易糾紛。數字出版知識產權保護條文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前瞻性,高度站位,超前謀劃新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產業鏈上的地位決定了版權保護的效果,數字出版運營商較數字出版版權人更為強勢,主要原因在于數字出版成果轉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運營渠道平臺維護和網絡信息技術實力,而版權人缺乏成果轉化能力,進而沒有談判話語權和定價權。
出版行業在積極配合國家相關部門做好法律法規制定的同時,更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主動作為,積極培養、維護自主數字出版著作創作群體,依法、依規、合理地分配經濟利益,按照正規渠道進行版權交易,維護交易平臺的正常運營,避免發生問題以后再處理糾紛。在謀劃利益的同時,要及時獲取版權人授權,為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線下線上同步發展、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雙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穩健經營數字出版產業。
四、注重人才培養,提高行業素質
推動數字出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十四五”時期,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數字出版的扶持力度,促進市場良性發展、行業規模擴大、人才需求增長。目前,數字出版復合型人才與市場需求呈現出不匹配的一面。
“目前數字出版行業的人才很多都是半路改行,在缺乏一定實際經驗的情況下直接加入大數據背景下的數字出版工作任務中,因此,他們對大數據的敏感性較差,也不具備充分的數據分析專業素養。”[3]人才跟不上發展需求,主要是因為數字出版行業發展速度太快,行業規范、法律法規的滯后,無論是高校專業培養,還是在職繼續教育專業化培訓,同樣滯后于行業發展速度,許多課程培訓、講座論壇、交流研討多是就某一點來談,沒有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形成深度思考和系統化理論體系。當然,這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也需要行業發展的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過出臺一些規定、出兩本教材、開幾次論壇會議就能徹底解決的。
出版行業要打主動仗,面向行業內和社會主動招攬人才,給予其相應待遇,通過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創造發展平臺。同時,出版單位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把對數字出版感興趣、有潛力的圖書編輯和發行營銷人員培養成數字出版復合型人才,多給他們“走出去”實踐培訓的機會,多請專家對他們進行輔導,出政策,給待遇,合理沖抵任務,適度提升兌現額度,在一定條件成熟后組建相應的團隊,成立相關業務部門,團隊作戰。再就是做好行業兄弟單位間的協同合作,數字出版是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要與兄弟單位達到資源優勢互補,共同搶占機遇,為未來占據數字出版市場份額夯實基礎。
五、結語
綜上所述,推動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不能僅依靠出版單位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更需要整個行業的聯動協作,共同努力迎接轉型升級,提升行業競爭力,滿足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以更嚴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提升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的整體水平,為國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海峰,荊麗娜.我國數字出版資源開發與編輯路徑研究[J].編輯學刊,2021(02):102-105.
[2]羅紫初.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
[3]林昱萱.大數據時代數字出版發展現狀及問題試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0(12):163-164.
(作者簡介:張雅婷,女,碩士研究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編審,研究方向:唐宋文學、編輯出版)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