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玙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語言是一門技能,劉珣總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六個特點,其中第二點就是“以技能訓練為中心,將語言知識轉化為技能”[1];而技能的學習和鞏固要依靠練習,對非母語者來說尤其如此。桑代克提出的三條“學習律”就包含“練習律”。因此,練習是對外漢語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第二語言教材的練習編寫,呂必松(1993)認為:“練習是第二語言教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部教材練習的好壞,對課堂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2]
1.選詞填空概述
選詞填空是練習的常見形式,而練習又是測試的一種,因此可以按測試的分類給選詞填空歸類:從考察技能看,選詞填空接近閱讀測試,需要一定閱讀技巧和理解能力;從教學時段看,本文研究對象均為課后練習,屬于隨堂測試,具有“頻率高,題量小,耗時短,形式靈活”的特點;從測試目的看,主要是發現問題并采取對應措施,屬于診斷性測試;從測試內容看,以詞匯和語法為主要考察對象,多為詞匯或語法測試。羅意(2009)考察了六部中級漢語綜合課教材的詞匯練習,總結了八種高頻共現題,頻率最高的就是選詞填空,足見其使用范圍之廣。
2.教材簡介
《漢語A+》(下)由陳琦主編,于2008年3月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其適用對象為學過兩年漢語、掌握了400—500詞的初級水平中學生,編者還參考了IB、GSCE、SAT等考試的要求、題型及詞匯表。
1.選詞填空的界定
徐威(2012)把選詞填空歸納為四種形式——“集合型、辨析型、歸納型和語法型”[3]。在《漢語A+》(下)中,所有選詞填空均為集合型,即“將本課若干生詞列在一個或數個集合中,然后選擇合適的填入空中”,因此無須區分具體練習形式。
2.統計說明
該書絕大部分選詞填空均采用“以短文為材料,在文中挖空、不分小題”的形式,若將這樣的大題與下設小題算作一道題,就不能反映真實練習量。因此本文統計以大題數量為準,個別題目即便下設小題,仍視為一道題。
經統計,該書共有14課(14—27),練習106道,其中選詞填空17道,分布于12課中。為了深入分析,筆者對這17道題的選項數、空數、材料長度(句子數)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數據統計總表(粗體代表“分項”選詞填空)
1.選項形式
“選項形式”指備選詞語的展示方式,本文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選項集合形式。在17道選詞填空中,12道為“不分項”形式,把備選詞集中放在材料后面并編號,5道為“分項”形式,針對每個空設計多個選項,放在緊跟空的括號內。
艾賓浩斯(1913)通過實驗得出了“分散練習效果好于集中練習”的結論,原因在于長時間集中練習可能引發負面情緒、削弱學習動機,有人據此提出選詞填空更適合采用“分項”形式,但這一觀點并非普遍適用。在《漢語A+》(下)中,選詞填空多以短文為材料,而短文的意義整體性很強,若將備選詞拆散分組,會削弱備選詞之間的聯系,這就增加了難度。而該書目標群體為初級學習者,練習難度需有所控制;因此,該書以“不分項”形式為主的做法,是順應學習者“初級水平”所做出的合理改變。
詞語展示形式。該書的選項均以漢字呈現,未標注拼音,這是因為在初級前半段學生已基本建立了“音—形—義”三者間的聯系,到初級后半段應減少輔助,使學生由“讀字”轉向“識字”,如果繼續標注拼音,會使學生形成對拼音的依賴,阻礙識字能力的發展。
2.選項數與空數
徐威(2012)從“選項數與空數的關系”入手,將選詞填空分成“對應型”和“冗余型”。結合表1來看,該書主要也是這兩種情況:(1)選項數=空數,即“對應型”,采用“不分項”形式的均屬此類。這類形式備選詞差異較大,可使用排除法,故難度不高。(2)選項數<空數,即“冗余型”,所有采用“分項”形式的均屬此類,因存在近似干擾項,解題難度較高。
在《漢語A+》(下)中,對應型和冗余型分別為12題和5題,占比為70.6%和29.4%,中低難度的對應型占選詞填空的多數,這符合目標群體的學習水平;一定量的難度練習也提供了適當拔高的機會。
3.句子數與空數
對表1“材料長度”“空數”兩項數據加工后,得出表2。
由表2可見,只有24課第5題數量比偏低,經查發現,該題材料中有多個句子包含較多分句,致使句子數偏少、數量比偏低。除此以外,其余數量比均在0.7—1.3之間,句子總數與總空數比為0.98,接近“一句一空”,保證了空與空之間的適當間隔,使得未知信息比較分散,避免“空”過于集中,造成理解困難。

表2 “句子與空”數量比統計表
4.編排位置
該書每課練習數量均在7—9之間,在此將1—3劃為“前”,4—6劃為“中”,7—9劃為“后”,然后對題號進行歸類。為保證可比性,“分項”和“不分項”分開統計,歸類結果如表3、表4。

表3 “不分項”選詞填空位置統計表

表4 “分項”選詞填空位置統計表
結果表明,“不分項”選詞填空位置普遍靠前,12題中有8個“前”,且沒有“后”。而“分項”則多半位置居中,5題有3個“中”,有時甚至偏后。此外,當“不分項”與“分項”在同一課共現時,“不分項”在前、“分項”在后,這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原則。“分項”雖難度稍高,但不如一些其他題型,如“用自己的話答問”“猜謎”等,因此位置多居中。
1.數量
由表1可得出,該書選詞填空練習平均強度為每課1.2題、7.5個空,即每課練習7.5個詞或語法。由于該書適用對象水平較低,故題量不宜過大,但又必須保證足量,否則會因操練不充分而遺忘。此外,練習對知識的考察應是多角度的,應“把練習總類包括的樣式最大限度地運用到每課中去”[4]。由此來看,選詞填空平均每課1.2題、練7.5個詞或語法是較合理的安排,既不會造成過多負擔,又能保證對詞匯語法的充分訓練,還可留出1—2個空復習舊有詞匯。
題目難度主要從兩方面評價:
生詞數量。該書練習中的生詞都以綠色標出,很方便統計,結果見表5。

表5 生詞數量統計表
平均每題只有1.5個生詞,考慮到很多題干材料都是百余字的短文,可以說該書的生詞在數量和比例上都很低,而且還在頁面空白處用拼音、漢字和英文對生詞作標注,既降低了理解難度,也擴大了詞匯量。
選項區分度。該書選詞填空的選項區分度都比較大,很少出現易混選項。
這種“大區分度”的編排適合初級水平,以16課2題為例,該題選項為“到達、位子、乘坐、辦法、然后、起飛”,這些詞詞性各異,意思和用法相差極大,有些(如“到達”和“起飛”)還完全相反,能輕松區分開。但它們又屬同一話題類,聯系緊密,材料用現實生活場景把它們串在一起,既方便記憶聯想,又能培養用漢語解決生活問題的技能。
語境是語言表達和信息解讀的重要輔助手段,“是否提供必要的語境是衡量練習內在有效性的標準之一”[5]。語境提供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將學習者思路引向目標詞意義,是衡量語境有效性的重要標準。經分析,該書中的語境主要包括下列兩種:
強啟動型,即語境中有很明顯的有效信息,有時甚至可以不看選項直接作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固定或半固定搭配:如14課2題中的“我們一起(堆)了一個大雪人”,“堆雪人”為固定搭配。
有明確提示語:如16課5題中的“您想訂(市中心)的還是郊外的?”“郊外”是明顯的對立性提示語。
百科知識:如26課6題中的“(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根據文化常識即可回答。
中啟動型,即能根據語境信息推斷出目標詞的大概意思,進而從備選項中選出最接近的一項。
如22課2題“米老鼠是小方的最愛,他喜歡看(卡通片)”,由語境可看出小方喜歡看的是“動畫片”之類的事物,再從備選詞中找出最接近的“卡通片”即可。
以上兩類語境對于強化詞匯話題聚合、鞏固搭配知識和猜詞能力很有幫助,在選詞填空中大量設置這兩種語境,符合初級階段習得需求,也把難度控制在了較低水平,是合理的。
該書選詞填空所選材料篇幅大多在一兩百字,長度適中,兼具口語、書面語兩種語體,且題材多樣,涵蓋書信(25課4題)、通知(24課5題)、便條(22課3題)、日記(17課7題)等多種常用文體。最重要的是,該書按照話題編排,而選詞填空題材料都圍繞該課話題展開,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學習各方面,展現了真實生活場景,如訂機票(15課2題)、訂酒店(16課5題),從中可以學到真實的生活語言,也避免了脫離生活的教科書語言。
材料內容新穎有趣,加入了校園生活、最新時尚、課外活動、青少年心理(如25課4題的“暗戀”)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26課4題的“龍”),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本文從選項設置、數量與難度、情境設定、材料選擇四方面入手,對初級漢語教材《漢語A+》(下)的選詞填空題進行了統計分析,總體來看,該書選題填空練習編排合理,采用了如下幾種編排方法:
第一,足量但不過量,位置安排與難度相符,基本“一句一空”,保證足夠的間隔,讓未知信息分散出現。
第二,選項區分度大,多數采用簡單的“選項數=空數”形式,少數為“選項數<空數”形式,少設置易混項,將題目難度控制在較低水平,確保適合初級水平學習者。
第三,材料中少使用生詞,長度要適中。材料要加入一定文化元素,做到“題材話題多樣,內容新穎有趣”,情境要貼近真實的學生生活。